
報導: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患者體內出現白血球過多現象,進而造成白血球與紅血球失去平衡。
白血病及其他嚴重血病,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便是移植幹細胞……
白血病,俗稱血癌,在多部悲情苦情電影或電視劇裡,都截上一角。
白血病的案例多不勝數,特別是兒童,更是成為白血病殺手最主要受害者。
每一天,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在上演真實版白血病悲情故事,讓許多家庭為之黯然。
今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扮演年畫娃娃的童星鄧鳴賀就被診斷患上白血病。
進行5個化療療程…
年除夕的春晚,鳴賀發著燒依然帶病上場,完成精彩的表演。
但是,在大年初三,他就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支氣管炎,而入兒童醫院治療。
院方決定讓他進行5個化療療程,分半年至八個月進行。
過完春節后,2月26日至3月4日,鄧鳴賀完成第一階段的療程。
家人不讓他知道病情,只騙他說他得了感冒,必須徹底治好才能出院。
大把大把掉頭髮是化療的副作用,為免鳴賀看到自己大量掉頭髮而傷心,院方特地給他剃掉標志性的“紅孩子頭”,家人還哄騙他說是“學校不讓留標新立異的髮型”。
就在鄧鳴賀完成第一期化療的新聞見報當天,在中國的另一個角落,一位備受當地報章關注的13歲白血病女孩吳凡,則永遠離開了愛她的家人,以及來不及更多參與的花花世界。
與病魔對抗近3年…
這位年紀輕輕的患者,原來是已經與病魔對抗近3年的“老患者”。
11歲,兒童節那天,住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吳凡突然暈倒,而被確診為白血病,就此展開化療。未料她在第一次療程就發生感染,此后半年持續高燒。
化療效果欠理想,家人決定做骨髓移植手術,但龐大的醫藥費令一家人犯愁,其父母變賣家中一切,七十多歲,一起住的奶奶也到當地植物園附近跪地行乞。
小女孩年紀雖輕,卻很懂事堅強,由于血管條件不良,札針很痛,每次護士為她抽血、輸液與打針,她都勇敢伸出手,主任醫生查房時,她也總會笑說她沒事。
事實上,她的身體狀態一直不好,病情無法緩解,寒戰、高熱、咳嗽、間斷咯血、呼吸困難等等,更糟的是,由于嚴重喘憋,整個住院期間,她無法躺下,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睡覺。
最終當她終于得到義款協助時,卻因為肺部感染加劇而逝世,並捐出她身上唯一不受藥物影響而還能捐出的器官──眼角膜。
找吻合幹細胞不易
就像器官移植一樣,幹細胞移植能救人一命。
幹細胞移植,涉及兩個活著的生命,可以讓相隔兩地、素未謀面的兩人,彼此間有了一個特別的連系。
例如,在中國,來自新疆、21歲的大學生阿依努爾便與來自四川、37歲的工人李勇結下特別的緣。
阿依努爾于2009年診斷出患上白血病,醫生說只有幹細胞移植能挽救她的生命。
而李勇的幹細胞剛好是最理想的配對。
李在2004年登記扇王為中國的骨髓捐贈者,他登記后不作他想,沒料到數年后自己的幹細胞有派上用場的機會。
“一位來自新疆的年輕哈薩克族女子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唯一能治療她的就是幹細胞移植,你愿意捐獻嗎?”這通來電,對李勇來說,除了說“是”以外,並沒有其他答案。
當然,對這位五歲女兒的父親以及一家生計主要源來說,他難免有一點點擔心捐獻會對健康有任何潛在風險。
釋疑后,他在北京一間醫院進行三個小時的捐獻。“我現在覺得很好,並且將在一周內回到工作崗位。對我來說,能夠救她,就像拉到積寶一樣。”
唯一令他不舒服的是為數眾多的記者爭著要採訪他。
另一廂,在天津,離家鄉數千里之遙,新疆女孩接受了救命的幹細胞移植手術,移植手術能如此快速進行,在她意料之外。
主治醫生也認為她幸運,能如此快速找到吻合的幹細胞。
事實上,許多患者久久等不到適合的幹細胞,而不幸去世了。
對捐贈者健康無礙
中國人口龐大,當地的骨髓或幹細胞移植數據,更能充份顯現患者找到適合捐贈者的困難。
截至2010年,向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登記的人數約有112萬人,與此同時,約有100萬名中國患者需要骨髓或幹細胞移植,而其中,只有區區1461名患者通過該資料庫找到適合的捐贈者。
換言之,患者與捐贈者的比例為1:1.12,然而真正找到匹配的案例不到0.15%,尋找匹配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骨髓捐贈資料庫希望到2014年時,可籌集到200萬名捐贈者,以期增加拯救人數。
無血緣捐贈的吻合比率是萬分之一,所以,越多捐贈者,等待移植者才有越大機會獲救。
骨髓或幹細胞捐贈對個人健康無礙,全球各地的資料庫越能找到更多不同種族與血統的捐贈者,對患者的幫助也越大。
幹細胞捐贈常見疑問…
◆誰是適合的捐贈者?
捐贈者與病患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簡稱HLA)組織型是否吻合,是幹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
紅血球有我們熟知的A、B、AB和O等血型。
白血球也一樣有其組織血型,不過它與紅血球不一樣,主要只有三組,即A、B和DR。但是,這三組的每一組都包涵多種不同抗原,所以白血球抗原組織型可以多達千種,這也是患者難以尋找合適捐贈者的原因。
所以,資料庫向登記捐贈者提取血液樣本后,必需在化驗室找出其白血球抗原組織方式,唯有其中六樣主要的成分與某一患者吻合,才適合捐贈。
◆何謂骨髓或幹細胞捐贈?
造血幹細胞可以從骨髓或週邊血提取,以往我們多說骨髓捐贈,現今好些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已易名為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
骨髓位于身體骨骼之內,包含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它是母細胞,可用于製造各種血液,如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
造血幹細胞可不斷分化成熟,隨時補充人體損耗的血液細胞。
骨髓細胞不正常,會導致各種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病人會產生貧血、發燒、感染傳染病或流血不止。除了藥物及電療外,可以採用骨髓移植,以便重建正常造血機能。
◆何謂傳統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從捐髓者的骨骼(通常是盤骨),抽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裝入骨髓袋內,再如輸血一樣,以點滴注射法,通過靜脈注入病人體內。
◆何謂幹細胞移植?
除了傳統骨髓移植外,現今也採用較新穎的幹細胞移植技術。
造血幹細胞可透過血液分離機,從捐髓者的周邊血抽取。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含量很低,捐贈前數天前需要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才能將骨髓的造血幹細胞驅趕至周邊血,以方便收集。
造血幹細胞是經由血液分離機取得,過程與一般捐血類似。
白血球生長激素普遍應用于很多病患,以便提高白血球數目。
整個捐贈過程需要三至四小時,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不過,如果提取的造血幹細胞數量不足,捐贈者或需進行第二次血液分離程序。
◆捐骨髓或幹細胞,會影響健康嗎?
不會。捐贈過程只需抽取捐贈者全身1-3%的造血幹細胞,而造血幹細胞具有自我繁殖功能,可自行再造,健康人士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亦不會減弱捐贈者的免疫及造血能力,故基本上是沒有后遺症。
◆過程會痛嗎?
如選擇捐贈骨髓,從麻醉狀態醒來后,被抽骨髓的部分會有一些痠痛感,但痠痛感會逐漸減輕、消失。大部分捐贈者的經驗是不需服用止痛藥。
如果是周邊血捐贈,與捐贈成分血(如血小板)相類似,于手臂處插入針管時,捐贈者可能會有輕微痠痛感。
★資料整理自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