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特派:許雅玲
NTV7安排採訪及提供照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快的,中國各大電視台競相推出各自的婚戀交友節目。然而,至今未有一檔節目,可以撼動《非誠勿擾》的收視冠軍寶座。
《非誠勿擾》播出四年來,褒貶聲從未中斷過。它究竟是不是一個好節目?對此,《非誠勿擾》製作人王剛以及大馬ntv7品牌經理賴嘉儀,不約而同表示:請看收視率。
收視率,便是觀眾對節目最直接的評價!
最初,王剛策劃《非誠勿擾》節目的動機是:中國剩男剩女那么多,不如做一檔婚戀交友節目,或許可以搔到時代的癢處。
果然搔到時代癢處:不只適婚男女熱捧節目,甚至,父母堅守電視機前,想幫助子女解決擇偶問題。
當然,還有一些並非想通過節目解決愛情婚姻問題的人士,亦樂此不疲地追看嘉賓的故事。
將《非誠勿擾》引進大馬的賴嘉儀笑稱,不管什么類型的觀眾,在《非誠勿擾》的人性大舞台上,總有一點打動你,引起你的共鳴!
熱情觀眾電郵迴響
她說:“一向來,大馬觀眾的刻板印象是:中國節目不好看,不適合大馬國情。可是,《非誠勿擾》很受大馬觀眾歡迎,除了表現在高收視率,我們還受到熱情觀眾的電郵迴響。”
包括賴嘉儀在內的大馬觀眾,從節目中發現:它不只富含娛樂,並且,從舞台上凝聚的中國當代男女婚戀觀和價值觀中,更了解中國文化。
另一邊廂,主持人孟非坦言,本身作為欄目的從業者,很難對節目做出客觀評價。然而,每一期節目,他必定強調:歡迎收看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
要他對節目總結點什么,他說:“節目做得好唄。一方面可以解決一些人、一部分人的擇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呈現出當代年輕人的真實情感觀念和生活狀態;同時,也讓大家挺輕鬆歡樂。”
孟非曾在本身著作《隨遇而安》中提到:“我離開《南京零距離》(新聞節目)的主播台,開始主持《非誠勿擾》時,從沒想到這檔節目將給我帶來什么。自己評價這個欄目恐怕不太合適,自己誇自己總是不太下得去嘴。”
一個時代女性眾生相
不過,同行胡紫微評論《非誠勿擾》的文章,讓他既感動又認同,還特地收錄在著作裡。
胡紫微說:《非誠勿擾》和其他交友類節目最大區別是,它本質上與風月無關,但卻是一出直指當下人心世道的大戲。
“戲中的主角是24個如花似玉八面玲瓏的女孩子,也有人名之為物質女孩兒,她們形貌參差,性格鮮明異常,想來這24個角色的設置是有講究的,剛好可完整覆蓋一個時代女性的眾生相。”
成功在于挑動觀眾
胡紫微還說,大學電影劇作課教導的“群像展覽式”劇本寫法,如果當時有《非誠勿擾》,輕易都會採集到10個藍本:馬諾、謝佳、馬伊咪、閆鳳嬌……難怪乎,不只中國知名編劇寧財神,就連大馬演藝界人士,都愛從《非誠勿擾》收集素材。
然而,她坦言,電視節目的成功,須看它挑動觀眾腎上腺素的能力,“《非誠勿擾》不但成功挑動了億萬受眾的腎上腺素,也挑動了幾乎全社會的腎上腺素。欄目中那些尖銳的、來自價值觀的衝突和男性女性角色的衝突,迸發出極大的對抗性,那些對于生活、對于金錢、對于性、對于事業、對于孝道、對于愛情……”
集合所有電視元素
製作人王剛強調,“《非誠勿擾》只有一個門檻,就是單身。不過,我們要求男女嘉賓都能代表社會的一個類群,這讓男女嘉賓有更多樣性的選擇。同時,舞台容納了不同類型的男女,當他們談婚論嫁時,便會產生戲劇衝突,讓節目變得更好看。”
他說,《非誠勿擾》有綜藝節目的好玩元素,有比連續劇精彩的真人故事,有真人秀會爆發的現場交鋒和碰撞,還有婚戀節目會發生的美好的、悲傷的經歷…… “所有電視節目的元素,都能在《非誠勿擾》舞台上找到。正是節目的豐富性和包容性,讓它播映這么久,仍獲得觀眾喜愛。”
挑戰來自觀眾疲勞感
王剛透露,“三年多來,《非誠勿擾》成為常態節目的收視率第一。但是,我們很難逾越本身節目締造的4.5%收視紀錄。
不是王剛臭屁,《非誠勿擾》確實沒有遇上強勁的競爭對手。因此,“當一個好節目播了很多年之后,它的對手,其實便是觀眾的疲勞感!”
孟非說:“我比誰都關心節目可做多久。可是,觀眾的口味興趣,是媒體最難掌握的一環。就我和同事保證節目質量10年都一樣好,但我們卻無法保證觀眾會永遠喜歡這檔節目風格。”
王剛說,“我們必須跟觀眾的疲勞感對抗,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節目不斷有新鮮感,比如說,有新鮮的男女嘉賓、有新鮮的話題、新鮮的愛情發生。”
然而,有個新鮮感,卻是節目組敢想不敢做的:讓一位女嘉賓面對24位男嘉賓,“男人本來就強勢,即使24位女嘉賓說得毒辣一點,他都受得了,觀眾也不會不舒服。換成24個男人對一位女人評頭品足,觀眾肯定說:24位都不是好男人!”
為了中國剩男的幸福,方案便被否決了。
節目引起哈佛關注
很多人認為《非誠勿擾》的創意,來自英國相親節目《take me out》。那么,西方人如何評價東方的《非誠勿擾》節目?
事實上,美國哈佛商學院已確認將《非誠勿擾》列入課程案例,並且還特派研究小組到中國解析《非誠勿擾》,對中國年輕人婚戀觀產生的影響、它為何能被各個年齡層觀眾接受和產生共鳴,還有,台前幕后的操作。
哈佛調研小組的教授對《非誠勿擾》的評價是:它所取得的成功、影響力、美譽度等,是一些國外節目都無法企及的。
據悉,《非誠勿擾》未走進哈佛課本前,也有不少哈佛高材生登上了《非誠勿擾》舞台,要找女朋友。
一分鐘看孟非
坎坷經歷勵志落榜生
江蘇衛視著名主持人,代表節目有:《南京零距離》、《絕對唱響》、《名師高徒》、《非誠勿擾》和《非常了得》。
出生于重慶市。11歲時,因為父母工作調動,舉家搬到南京。其實,孟非的成功史並非一帆風順:數理差但語文強的他,高考落榜,當過搬運工、報社印刷小工,送水工、保安。
某次機會,他成為電視台裡的一名臨時接待員,端茶倒水接電話,但他不斷精進努力,終于提升為記者、編導、一級主持人,並且完成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哲學研究生專業。
孟非成名前的坎坷勵志經歷,被稱為“孟非現象”。每年高考放榜時,人們必提“孟非現象”,來勉勵失意落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