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幼兒腦部高速運作,接受來自周圍環境的訊息,父母或至親付出的情感、任何肢體語言,或是發出任何訊息,都會刺激后者的腦細胞成長。
幼兒的小腦袋瓜,裡頭究竟長些什麼,令人好奇,從腦部和精神專家的研究中,讓人發現這些小腦袋還真的不簡單。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著名精神科和神經科學家康士坦丁梵艾克諾摩博士(Constantin Freiherr von Economo ,1876年8月21日─1931年10月21日),估算人類腦神經細胞(神經元)多達1500億個,彼此又會形成數以兆計的突觸(Synapse)。
細長樹枝狀的腦細胞需要進行溝通,因此透過突觸連結彼此,串起神經傳導路徑,形成一個接收資訊的網絡。
兩三歲的幼兒,腦中突觸數量可能超過100兆,這些突觸有助幼兒的心智發展,包括學習和思考。
如果仔細留意兩歲的孩子,當他們回應外來訊息而思考的情況尤為明顯,但也因為太多的突觸,造成他們的行動和反應有些緩慢。
突觸的數量多于腦細胞,小孩腦中經常用到的突觸會“茁壯成長”,至于沒有使用到的突觸,就會自己進行“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慢慢消失不見。
因此,幼兒時期,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跟孩子說說話、說個小故事、給孩子美味餐、一起玩遊戲或擁抱孩子,能夠協助孩子強化腦中的突觸。
孩子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愛,使他們的心智正常發展,反之,當他們感到不開心,覺得有壓力,或者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就會傷害到其幼小心靈,使得一些重要的腦細胞和突觸死亡。
不能忽略互動關係
失去父母的愛,或者遭人遺棄的小孩,在收容所或撫養機構中,腦中未得到良好的刺激,若加上身體營養不良,也會失去一些重要的腦細胞和突觸,腦部效能變差。
換句話說,幼兒與父母,或者原初照顧者間的關係非常重要,而且這需要長時間建立起來,無法在數周或數月間,就讓幼兒“承認”這層關係。
美國精神病學和兒童精神科專家史丹利格林斯潘(Dr. Stanley Greenspan,1941年6月1日─2010年4月27日)指出,這種建立起來關係,對于兒童的情感智力發展有極大幫助,並非早期認知訓練或教育遊戲所能取代。
在他看來,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非常需要這種互動關係,如果中斷或失去這層關係,可能就會出現歸因障礙,即兒童會想要找出原因和解決這個問題,但又無法成功或無能為力。
即是說,孩子心智發展,除了大腦內的腦神經和突觸在工作,他們與父母或照護者的互動關係,也是不能忽略的關鍵。
刺激突觸增進人際關係
七歲前以前的兒童大腦內,突觸和神經軸突外的髓鞘數量極多,前者負責連結神經,后者則像是電線外層絕緣物,保護突觸和增加神經傳導功能。
突觸經過急速增加的時期后,沒有使用到的突觸就會消失在大腦內,沒有使用或強化的突觸將會劇減。
因此,經常使用腦細胞路徑,突觸的數量會發展更多突觸,強力的連結整個相關細胞網絡。
如果幼兒不常與人互動、遊戲或閱讀,長大后或面對人際關係和學習語言的困難。
親子關係影響智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研究發現,父母讓孩子能夠感覺安全,並且依戀父母,智力發展更好。
他假設人在17歲時已達100巴仙的智力,那么4歲就已有50巴仙的智力,4至8歲間提高30巴仙,8至17歲反而只增加20巴仙。
4歲前的兒童,可能已發展50巴仙的智力,即是指這個時期非常重要,父母扮演關鍵角色。
布魯姆認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如果父母給予極大的安全感,使他們極為依戀父母,他們能在這個安全環境下,放心搜索未知的世界。
父母越是關心和照顧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讓他們得到溫暖和愛,滿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兒童擁有安全感和快樂情緒后,也會增加探索周遭世界,學習事物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嬰幼兒時期的工作,並不只是喂奶、換尿布,對孩子付出更多情感和關愛,提升親子關係,也是非做不可的事。
擁抱產生支撐力量
擁抱的力量大,它象征對一個人的信任,對于嬰幼兒而言,更是一股強大支撐力量!
抱抱你的小孩,讓他更信任你,因為研究顯示,幼兒成長過程中,通過父母擁抱的肢體接觸,將使他們更信任父母。
一群研究嬰兒死亡率的團隊,發現某間醫院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檢視他們和其他醫院的硬體和人員安排后,並沒有太大差異。
后來,他們找出該間兒童醫院與其他兒童醫院的不同,即當患病嬰兒對藥物沒有反應時,醫護人員就會找來一名婦女,仔細呵護和擁抱有關嬰兒,時常能使嬰兒病情好轉。
擁抱表達愛和關懷,嬰幼兒或最能感受到擁抱帶給他們的信心和力量。
收養父母不易為
失去原生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已有所匱乏,心智發展已和一般孩子有些差異。
收養這些孩子的父母,因為並非原初照顧者,需要一段長時間與孩子建立關係,並且照顧他們的身心需求。
因此,養父母或多或少會對孩子和自己有所期待,甚至希望自己是超級養父母,對于孩子的負面反應自責。
東歐收養聯盟一項非正式調查指出,許多養父母坦承收養孩子后,在不同階出現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症狀。
養育自己的孩子已是不簡單任務,何況收養原本有著原生家庭背景的孩子,因為沒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收養者一直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質疑自己的養育能力。
該聯盟表示,許多時候被收養孩子有些不恰當反應,例如無法提升與養父母的關係,這完全屬于正常情況,只是養父母過于憂慮。
該聯盟指出,大部分無法依戀養父母的兒童,雖然無法以行為和言語表達自己,但他們還是非常疼愛自己的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