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大國角力 改變氣候殃及全球?(下篇)

$
0
0

文: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關注地球工程的環保人士問道:政府,你到底向天空噴灑什麼?

 關注地球工程的美國政府卻虎視眈眈:中國,你是否想利用控制氣候作為武器?

 實際上,從科學家提出地球工程的第一天起,爭端便展開了:

 地球工程到底是拯救人類還是損毀地球?

 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大國,想要率先使用地球工程手段,會否加劇國際緊張局勢?

 地球工程引發大國的野心角力,小國國民也不能掉以輕心,請盯緊大國異常的“好”天氣。

氣候變遷已成為各國政府最棘手的國家議題,並成為科學家感興趣的項目。

 而在2010年,世界頂尖的氣候專家聚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探討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會議上,純屬概念階段的地球工程(太陽管理和二氧化碳清除),並非議題焦點,不過,各種聽起來不靠譜的冷卻地球方案,比如向平流層注入數以千萬噸的化學物質,利用人工造雲折射太陽光,仍獲得熱議一番。

 這之后,科學家積極提出更多解決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奇想,比如說:在太空用架構反光板、在平流層造雲、給地球打傘、利用人造火山向空中釋放硫化物、向海洋施鐵肥、增加地球碳匯區、人工造雲、人工造巨樹 、把藍天漂白等。

 在爭辯地球工程的聲浪中,環保界和主流科學界均反對逆天控制氣候變遷的地球工程。他們堅持減少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積極修復臭氧層,才是正確做法。

引起激烈辯論

 不過,奇想翩翩的氣候科學家斷言,就算人類即刻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然而,未來數十年裡,地球仍會持續發燒;並且,無人能阻擋冰川的融化、森林的消失,還有兇猛頻繁的洪水、熱浪和颶風襲擊;因此,地球工程是惟一解決氣候變遷的極端手段!

 目前,任何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國家,都可能率先使用地球工程手段,來改變氣候。

 雖然,美國政府強調:國內的地球工程計劃,仍在討論階段;還是有“人”迫不及待展開地球工程試驗。

 就在今年7月,美國自由派雜誌《瓊斯母親》網站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正資助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進行一項耗資63萬美元(約208萬令吉)的科學研究,來探索人類是否可以通過地球工程學,來人工遏制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美國政府長期進行各種天氣控制活動,已是不爭事實。其中,最引起激烈論辯的議題,便是美國在1960年代越戰中,進行播雲(在空氣中播散化學物質,人工降雨或降雪)的嘗試。之后,美國政府控制氣候的消息便甚囂塵上。

控制天氣減低災害

 聽到中國官員自誇“我們能夠控制天氣”后,美國政府和學者開始擔心:中國有可能會單方採取太陽管理手段嗎?

 來自中國的反抗則是:西方諸強,請別用“中國單方採取太陽管理手段”,來限制中國發展地球工程。

 顯而易見,地球工程已引起大國的角力。在這場角力上,不管哪個大國政府,肯定會說:未來,在可能需要時,我們會利用科技控制氣候,這不一定會變成例行公事,但我們會透過技術來避免一些關鍵地區產生嚴重的災害。

大國為何競相控制氣候?

 大國為何競相控制氣候?

 事實上,各國的氣候和天氣系統,顯然是息息相關的,有利于地球某個國家的天氣,可能會傷害其他國家的生態。舉例來說,試圖降低美國的降雨量,可能導致亞洲干旱。

 伊朗總統內賈德曾就此指責,西方國家利用地球工程技術,在伊朗和其他國家抑制雨水,造成旱災,來達致他們的統治和經濟目的。

 加拿大籍的地球工程師大衛基斯(David Keith)便認為,掌握地球工程技術,便猶如給予某些人(指政府、企業)像“神”一般的力量,甚至,被利用為高效的戰爭武器。

 大國利用地球工程科技來展開化學戰爭,必為地球帶來更為可怕后果。

迄今沒有法律約束

 地球工程有如此之多潛在的災難,那是不是必須有一個法律來防止風險呢?

 迄今,國際法在這一點上仍沒有一個明文公論。唯一能夠和多項地球工程有直接掛鉤的國際框架,便是1976年的《禁用改變環境技術公約》。公約闡釋:公約目的是制止國家之間由于相互干擾天氣而引發戰爭。但這公約從未真正付諸“實”用。

 此外,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都只被用來規範在共有空間的行為和實驗。向大氣釋放物質,牽涉更複雜的法律爭議,畢竟各國對其領空擁有絕對主權,特別是對副作用的研究。

 許多專家認為防止國家和企業,“單方”展開地球工程的最佳方法,便是鼓勵展開認真科研,那么,便不會發生因為研究不足而不懂因應各種可能副作用。

 國際法律或公約,並無法阻止“流氓”政府非法進行地球工程活動。

協助中國走出困局

 去年12月,中國把地球工程列為其地球科學研究的優先領域。實際上,自4年前,中國官員便高調聲稱:我們可以呼雲喚雨!

 據悉,為了讓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的降雨停止,中國發射了一千多枚火箭彈來人工停雨。而在2009年的60週年國慶大閱兵,中方利用18架播雲飛機加432發火箭彈來驅散雨雲,保證當天晴空萬里。

 然而,一旦面對西方責難“中國單邊控制氣候”,中方的委婉解釋是:中國才剛起步,只是跟在德英等國身后,並未立刻展開太陽管理研究。

 澳洲公共倫理學教授克萊夫漢密爾頓表示,中國重視地球工程,因為北京政府想在不妨礙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削減碳排放(滿足國際公約要求),並且還希望避免深受氣候之苦的民眾的反抗(滿足國內人民期待)。

 畢竟,氣候災害已是造成中國社會動盪的主因,地球工程是中國走出左右為難局面的最大希望。

事件回顧:借科研牟利引非議

 全球暖化課題下,地球工程已成為新興碳市場染指的牟利項目。

 英國《衛報》揭露,2012年7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企業家拉斯喬治(Russ George),在加拿大西海岸施鐵肥,即是傾倒100噸硫酸鐵,來催生浮游生物生長,同時促進海洋鮭魚的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可以在吸收二氧化碳后沉入海床,那么,喬治便可通過碳信用額度換取現金。

 這項計劃被指違反了聯合國的規定,並引起環保人士和民間社會團體的抗議。

 海洋科學家譴責,喬治的實驗,商業動機遠大于科學目的。美國緬因大學的專家馬克威爾斯直指,不太能證明傾倒能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永久地減少,因此,喬治的行為,無異于“往海裡倒垃圾”。

 德國海洋學家維克多斯梅塔切克坦言,這場“災難性試驗“只會給相關合法研究帶來惡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