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許雅玲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換個有趣說法,從義山的碑文,可以看到社會生活方式;從墓碑的細節,可以看到當時風俗習慣。
想要慎終追遠話義山,一定要到馬六甲,因為那裡有全馬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墳墓;有機會北上檳城,不妨游走一趟福建公塚,它的建立年代,可要比吉隆坡義山早!
可愛的小朋友,到馬六甲市東南部的旅遊勝地走一遭后,都會嘖嘖稱奇:原來,三寶山是有人會去跑步的華人義山。
三寶山,得名來自明代三保太監鄭和。鄭和下南洋,駐紮馬六甲時,經常在此山散步,當地人士才稱之為三寶山,又稱中國山(Bukit Cina)。
山靈水秀的三寶山,成為在此落地生根的華人埋葬的地點,這裡現存全馬最古老的華人墳墓,立碑時間在葡萄牙殖民時代,是採用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號的“皇明顯考維弘黃公、妣壽祖謝氏”夫妻合葬墓。
“雖然,馬來半島的早期海港貿易,真正發達之地在檳城,不過,馬六甲的三寶山,卻是明代流落的早期海港。”王琛發說:“來到馬六甲,你一定要觀看青雲亭于1685所立的甲必丹李公博懋勳頌德碑,留意碑文上的‘龍飛乙丑年’。”
大馬華人先輩多是從南海的水路到達馬來亞半島。19世紀以前,居留在東南亞各地的華人稀少。1678,荷殖馬六甲太守蒲德(Bort)調查發現:馬六甲的華人總共才420人,另外還有588名馬來人、102名武吉士人(Bugis),以及1607名各籍奴隸。如此看來,1673年初,創立青雲亭的群體,是明朝末年,一群流落異鄉,以海商為經濟主力,在海外開拓的華人遺民,大約有400余人。
“明朝末年,南明皇帝是各地勢力擁護起來,其中有一位大家比較認可的隆武皇帝,在位不到兩年(1645-1646)。他駕崩后,鄭成功還繼續用他的年號。只不過,鄭成功把荷蘭人趕出台灣,之后,荷蘭和清朝聯盟,荷蘭就禁止東南亞華人,在荷蘭勢力範圍,使用隆武年號,也禁止華人跟台灣聯繫。”他說。
于是,馬六甲和東南亞鄰近各地,堅持蓄髮的明裝華人,知道隆武帝死了,又不承認清朝皇帝,可是,又還沒等到新的明朝皇帝上位。他們成為第一批“失去國籍”,在南洋使用著荷蘭發出通行證的華人。可是,沒有皇帝怎么用年號呢?因此,他們改用“龍飛”年號—等待新君上位。
“移國”有涵義
他繼續說:“根據1915年代出版的《辭源》,“龍飛”意味“等待新君上位”,這是中國傳統常用的字,並非大馬專屬。早在17世紀,從台灣、大馬,甚至緬甸和越南,都出現龍飛年號。所以,龍飛多少年,是等待新君上位的多少年,而不是哪一個皇帝的多少年。先輩的心情,好苦啊!”
雖然,馬六甲華人神主牌上會使用清帝年號,但是,在青雲亭的公共空間的碑文上,長期採用“龍飛”紀年,顯然是政治表態:我們是忠心明室而避難異域的遺民,我們不承認清朝皇帝,拒用清帝年號。
此外,很多人誤解,墓碑上的“移國”意思。
“華人先翠離開中國,到南洋生話,如果南洋有國,就不是蠻荒,還可能歸屬或本是大明天下諸藩;也算是有文化典章,可供衣冠南渡。”王琛發說:“馬六甲乙五龍飛碑最早提到‘移國’。這只是表示移了國度,不代表失去對大明天下的忠誠。這便是先翠的天朝思想。”
把場景拉到檳城華人義山,“檳城在1786年開闢,是清代才開闢,所以看不到明末遺民常用的‘龍飛’年號。固然如此,一些檳城先輩,心不甘情不願承認了清朝,但是堅持在墓碑上刻上“皇清-處士”:我承認你的皇朝,但是,我不會做你的官。”他說。
墓碑文字透露訊息
個別墳墓上,清楚記載了夫婦關係和子孫立碑盡孝。
“馬六甲三寶山上現在還留著明朝天啟二年(1622)‘皇明顯考維弘黃公,妣壽祖謝氏墓’。這座墓不僅反映華人在三寶山生活的印記,重要的是墓葬表達的中國信仰以至殯葬習俗。”
如果,一個人把父母養到善終,然后,他又有了子孫,那么,他做到養老盡孝,死后,他的墓碑上可以榮耀刻上‘顯考’。
如果他先父母而死,就是沒有照顧好“受之父母”的身軀,也沒有奉養父母至他們善終,可是他的兒子已為他添了孫子,便可寫上“祖考”。
“還有風俗主張,凡是無后代兒子者,或是由女兒或其他人治喪,將來就不是任何家族直系“先人”,僅是親屬的“故人”,要寫作“故考”。這其中有褒貶之意。”他說。
還有一些老墳墓,刻上英文和羅馬字母,說明死者后裔接受良好西方教育,可是,因為受到中國封建家庭風俗的影響,后裔不會在大媽和小媽墓碑上,寫上她們的名字,只是寫著“X門X氏”。
“民國初年甚至二戰前,死去的女人沒有名字。直至1940年代,婦女出來工作了,更加體會到婦女的人權,整個社會架構變化,死去的女人,從此才有名字。”他說。
發展空間大需規劃
來到檳城峇都交灣(Batu Kawan)公塚,當地年輕人周鍵南說:“小時候,我在義山見過一個1820年代的墳墓,寫法很奇怪,又有拉丁數字,可惜被野草樹木遮蓋,找不回了。這裡還葬過3個英國人,之前還有馬來人做禱告……”
遠眺一千個階梯走上去就能抵達的防空洞,讓人心神嚮往,不過,還是得老實把視線拉回地面新建的總墳:為什么早期內陸者的墳墓,都是義興墳墓?
“其實,村里老人曾說,鄭和下南洋去平安島時,在這裡留下不少殘兵病員。明朝滅亡后,他們成為遺民,很多還變成海盜。”他說。
實際上,回看當年潮州人組成的華人社會,可確認在1829年以前,當地已由大眾共同參與的會黨,協調糖蔗開發地區的內部秩序。后來,轉由義興所控制。因此,早期埋葬的內陸開發者,即是五代之后無人祭拜的荒墳,自然都是義興人。
今年年頭,周家父子將亂葬崗的120個荒墳,進行拾金,建立全國絕無僅有的“義興”總墳。
“義山是萬世安神廟的土地,由我的家族管理。這座百年廟宇是武當文化遺產之一,主祀玄天上帝。義山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更好的規劃。”周鍵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