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是印度煎餅(roti canai)、怡保芽菜雞這些舌尖上的記憶,把他喚回家鄉。
大馬和怡保的飲食文化深深影響著他,讓他不管去到哪里,都記得,怡保才是他的家鄉……
林聞為,身邊的人都稱他Mac,畢業于法國藍帶廚藝學院。
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他開的餐廳Bougainvillea City Cafe(寶巾餐廳),是一家法國餐廳。
現年29歲的Mac,皮膚黝黑、濃眉、左手有顯眼的文身,說著一口“美式英語腔很濃的華語”。
話閘子一打開,他就說:“我們這里不是法國餐廳,很多人都以為我們是法國餐廳。”
今年29歲的他,確實曾在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美國分校進修廚藝。
但廚藝學校畢業以后,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他,在意大利餐廳、美國餐廳、日本餐廳、泰國餐廳等打過工,精通各國料理。
Bougainvillea City Cafe主要是一家賣美國餐、意大利面食、三文治等為主的西餐廳。
他成為廚師的經過,其實相當戲劇性。
他從小在怡保長大,學業成績很差,而且是問題少年。
到了16歲,家人覺得他在怡保已經混不下了,讓他到美國生活。
當時家人已經先后移居美國,不過,父母、兄姐因為工作、升學的原因,都在美國不同州生活,去到美國后,他一直是一個人過著獨立生活。
“我在大馬成績很差,沒有PMR文憑(初中評估考試),去到美國在當地學校從初中念起,20歲才高中畢業,念大學。”
大學畢業后,他有一段時間沉迷于跑車和改車,當過改車技術員。后來有一陣子沒工作,到朋友家寄居。
“在朋友家住的那段時間沒事做,每天都幫他們煮飯做菜,結果朋友發現我煮的東西很好吃,建議我當廚師。”
他覺得這也不錯,開始找廚藝學校的資料,結果報讀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美國分校,就這樣成為一位廚師。
在美國賣roti canai出名
Mac在美國時,除了受聘于各種餐廳擔任廚師,也自己開過餐廳。
他開過日本鐵板燒餐廳,“就是顧客圍著鐵板桌坐著,廚師在中間表演燒烤那種。”
餐廳可以圍坐16個人,他每天就站在鐵板桌前燒烤,“這么多人看著你做菜,壓力其實很大,但你還是要保持笑容,做出開心的樣子做菜。”
儘管如此,他很享受這份工作,說起那段日子依然很興奮。
他也曾為了學做馬來西亞餐,放棄四五千美金的工作,去一家由亞羅士打人開的餐廳,打一份兩千美金的工(約6400令吉)。
“我在那家餐廳學會炒粿條、煮蝦面、做roti canai等,我在美國曾靠賣roti canai出名。”他得意的告訴記者。
去美國之前,他在怡保生活,到處可以吃到芽菜雞、roti canai這些食物,這些都是很便宜的東西,當時並不覺得這些食物有何特別。
“可是去到美國,我住的地方沒有這些食物,必須開很遠的車,去另一個城鎮吃,而且很貴。”
那時候他意識到,這些是大馬獨有的食物,能夠吃到這些食物是很幸福的事。
人在異鄉,只能靠舌尖的記憶,維繫自己跟家鄉的情感。
這種記憶,后來成為一種呼喚,把他喚回到這片孕育他的土地。
有一天,他突然想回國,回到怡保看看自己的親戚、老朋友。
“在美國的時候,看到身邊的朋友,都有自己小時候的玩伴、陪伴自己長大的朋友,我童年時的朋友在哪里?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美國人,我是怡保人。”
選擇和運用在地食材
Mac在美國生活13年,回到怡保,覺得怡保變化不少。
許多他懷念的事物已經消失,“像怡保大草場,以前有三輪車,現在已經沒有了。”
另一方面,市區的許多問題卻沒有改善,比如街道、溝渠很骯髒,店舖、住家沒好好處理垃圾,當地人對環境問題或環保節源方面的意識很低。
他很注重自己餐廳垃圾處理和附近環境衛生問題,為了愛惜水源,餐廳廁所裝置循環用水系統。
他發現我國許多西餐廳,都用罐頭醬汁做菜,還有本地人吃意大利面食會加辣椒醬,很不可思議。
“正宗的西餐應該用好的橄欖油烹調,使用各種天然香料、海鹽調味。”
他對食物的食材、醬汁等很講究,每天會去市場,選購新鮮材料,盡量選擇在地、當季農產品,只有本地找不到的材料,才用進口貨。
但他坦承,本地很難買到好的材料。
許多西餐常用的香料,在怡保也很難找到,他自己在店前種了一些香料。
平時只要有時間,他會走出廚房跟顧客介紹食物,讓他們知道每道食物使用的食材、香料,希望讓本地人更了解真正的西方飲食文化,及珍惜食材。
兒時回憶融入裝潢佈置
Mac去年年頭回到馬來西亞,到檳城、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走過一趟,最后決定留在怡保老家,為家鄉做些什么。
有一次,他和一群怡保老朋友在新街場老房子改造的酒吧喝酒敘舊,大家談到不如開一家餐廳。
當時,酒吧對面空置的老房子,正好掛著出租的牌子。
第二天他馬上打電話給屋主,租下這間房子,開了現在這家餐廳。
“這間建築本來很舊,我跟我的拍檔、朋友用了4個月時間裝修和裝潢,建築可以保留的地方我們就保留,太過破舊的地方我們就裝修。”
他們的預算不多,除了裝修廁所、更新水管,拉電線這些自己做不來的事,是交給師傅辦,其它粉刷、畫壁畫、佈置等,全部自己來。
他們把店里的裝潢工作視為一個創意方案,牆上的壁畫都是大家一人一筆一畫畫上去的。
“除了我以外,大家平時要上班,晚上放工才能來幫忙,可是大家都很開心,當做這是一個聚會。”
出于對故鄉的情感,他想用怡保這個名字為餐廳命名,“可是朋友說這個名字不能用,所以才想到用怡保市花“Bougainvillea”(寶巾花)的名。”
店里的裝潢佈置,也都選本地及跟怡保有關的物品,許多東西都有著他兒時的回憶。
他指著牆上的怡保車站老照片說,“我小時經常在火車站搭火車,這個車站以前很熱鬧。”
好廚藝不私藏
Bougainvillea City Cafe的助理廚師、服務員,都是雇用當地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
Mac都跟助理廚師一起研究食譜,教他做菜,也教其他員工做蛋糕、甜品,盡量傳授廚藝。對他來說,沒有所謂不能外傳的秘方。
“我以前繳了很多學費學的東西,只要他們肯學,我都會教他們……”
他希望跟他工作的這群年輕人,不只在家鄉找到一份工作,也能從他這里掌握廚藝,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他讓餐廳員工穿T恤,因為他認為休閒服裝可以讓人輕鬆自在,他覺得吃東西本來就應該是一件自在快樂的事。
“人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吃東西,吃東西時會讓我們暫時忘記那些煩惱或不開心的事。”
很多人覺得西餐廳應該有格調,也有人嫌餐廳的杯不美、牙籤不好。
他老實告訴記者,開餐廳時面對資金問題,無法花錢在細節。但他開餐廳,想帶給大家的是食物的內涵,而不是光鮮的外在。
通過餐廳傳達訊息和廚藝
Mac回來怡保這段期間,發現許多人喜歡光看外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評頭論足。
他手臂有刺青,曾有小孩指著他說:“壞人。”
有一次,美國的朋友寄了幾箱東西給他,他去郵局收件,搬東西上車時,一位安娣跟孩子說:“你不用功讀書,長大就像他這樣做勞工。”
他並不生氣,只是覺得這種思維需要改變。
看到法國藍帶就認為是法國餐廳;看到有刺青的人就是不務正業或讀書少;以為貴的食材就是好的,而不去認識食材本身。
事情未必就如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
他希望通過他的餐廳、他的廚藝,把一些訊息傳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