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女兒帶回來的,不是小男友,而是小女友,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孩子修戀愛學分,家長如同跟著赴考場。
家長可能需要重新認識眼前的孩子,才能跟他們一起踏出步伐。
孩子中學談戀愛,算很“正常”了,現在許多孩子小學就開始跟別人“訂情”,甚至有“肌膚之親”。
不久之前,明明最愛牽著自己的手、黏著自己的孩子,突然擁抱了隔座的小女生。
孩子也許開始邁入人生另一階段,家長本身又是否準備好重新認識眼前的孩子?
心靈導師黃沅承發現,小學生談戀愛,家長一般會視為童言童語,可是又不知如何妥善解決。
他說,現代孩童生理早熟,心理也因資訊爆炸,接收大量錯誤愛与性資料,間接催熟他們早戀与早性傾向。
加上他們古靈精怪,掩飾功夫一流,家長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學校做了什么。
他說:“小學生其實無法搞清楚自己內在真正的想法,他們只是複制週遭的東西。”
勿一味論“對錯”
他們拖手、親吻,只是模仿電視情節、成年人的世界,一般不會進展到“超友誼關系”。
但是,如果孩子瞞著大人談戀愛或親熱,長期的隱瞞,會導致他們產生一種罪惡感。
真正影響他們心靈成長的,正是這種罪惡感。
他建議,師長發現孩子談戀愛,應該先包容孩子,不要一味評論“對錯”、“應該或不應該”。
父母不妨回溯自己的青春期,回想自己當年的想法、感受,跟孩子站在對等的立場,自然會貼近孩子。
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戀愛、失戀經驗,也是一種身教,“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經驗,都讓孩子自己去反思。”
最重要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正確的資料,讓他們自己思考、判斷,並做出選擇。
舉例戀愛心態 讓孩子反思
黃沅承到小學演講,跟孩子談起這方面課題,都會扮演戀愛專家角色,以有趣輕鬆的方式,跟孩子談戀愛經。
他不會告訴孩子談戀愛對或不對、幾歲才可以戀愛。
他通常會把演講內容,整理成類似星座、心理測驗的分析,跟孩子談戀愛的種類,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戀愛觀。
比如他會列出10大戀愛心態,像救生圈型、外貌俱樂部、拜金一族、怕輸、風雲人物等,問一問孩子,他們的戀愛屬于哪種?
他會跟孩子分析這些戀愛類型的特點,救生圈型是想要找人保護的;怕輸型是看到人家戀愛,自己也戀愛;風雲人物型,可能是崇拜學校一些風雲人物如運動健將,卻以為自己喜歡對方。
孩子往往會“對號入座”,反思自己的心理和戀愛目的。
他會告訴孩子,不是因為年紀小不能談戀愛,而是戀愛的觀念;成年人如果觀念有問題,就算過了18歲,也不適合談戀愛。
當孩子反觀自己之后,還要不要談戀愛,最后的選擇權力交由他們。
學校老師給他的回饋是,通常講座過后,學校的小情侶會減少,很多學生知道自己並不是“認真”在戀愛。
家長普遍難接受同性戀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的小兒子16歲時帶了個女生回來,雖然是中學談戀愛,她反而高興得不得了。
因為長子19歲上大專后,就帶了個男生回來,兩人來往密切;到現在,她都不敢問他們是什么關系。
黃沅承表示,一般家長發現孩子是同性戀,都無法接受,而且多數家長會害怕親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者。
“孩子早談戀愛,家長已經無法接受,如果是同性戀,對家長更是雙重的觀念衝擊。”
孩子同性戀,一般要到幾歲,孩子本身或家長才會發現?
他說,有些孩子很早就有同性戀的跡象,比如女生不喜歡玩洋娃娃、不穿裙子,喜歡玩槍之類,而且個性一直這樣,持續到長大。
“這是一種個性扮演,他可能在扮演他的哥哥,扮演他的爸爸。”
有些個案,是因為小時候看到爸爸欺負媽媽,她想要保護媽媽,但年紀太小,沒有這種能力,在心理種下想要保護他人的種子。
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她會成為想要保護對方的同性戀者。
“十四五歲的青少年,通常都會產生強烈反應,想要接觸異性朋友,可是,他們卻會發現自己比較想接觸同性朋友。”
一直以來,同性戀在女校比較普遍,男同性戀則在中學時,比較少表露自己的性取向。
有些女同性戀者只是短暫性,可能中學過后,就會改變性取向,也有一些則不會改變。
通過咨商 自我瞭解
家長帶孩子尋求咨商、輔導,通常都希望同性戀的孩子改變性取向。
黃沅承說:“同性戀的孩子來尋求咨商,我們一樣不會評估他們的行為。”
同性戀者需要面對很多問題,社會的排擠、家人反對、旁人的眼光,得承受很大心理壓力。
他們的痛苦,更多是來自外在的打壓。
咨商的目的,是讓他們抒發自己,協助處理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如言語上的傷害、嘲笑、父母反對等的感受。
通過咨商,他們可以更了解自己,解開過去拉扯他們的心結,清理那些影響他們的障礙。
“只要他們了解自己談戀愛的目的和觀念,最后的選擇權,還是在于他們。”
有些孩子在了解自己過后,會改變性取向,有些則不會。“他們改變,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問題,而是他們在這過程中,了解到自己跟對方在一起,只是一種依戀關系,並非真的愛。”
也有一些人在咨商過后,覺得自己是真的愛對方,雙方關系已經超越性別。
“有些同性戀是很簡單的,他們只是單純喜歡同性朋友。”就像我們喜歡一樣東西,不喜歡另一樣東西那樣。
幸福 無關性取向
有些家長解開自己的心結后,可以接受孩子是同性戀。
黃沅承表示:“有位家長告訴我,其實,回頭想想她並不反對孩子同性戀,因為家人親戚都反對,讓她面對很大壓力。”
但多數家長最后還是無法接受孩子的選擇,結果是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他經常會問家長:“你一定要女兒嫁給男生,你覺得這樣,她一定會幸福嗎?”
“你是要女兒嫁給一個男人,還是要她幸福?”
他強調,他的意思並非同性戀就一定幸福;幸不幸福,不是性取向的問題。
幸福的定義是什么?這點或許更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