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許雅玲
圖: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因此,大人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多閱讀的習慣。
可是,一旦鼓勵大人閱讀,他們便會嚷說:沒時間閱讀啦!
對此,幼教工作者吳國強表示,別找藉口啦!就讀80巴仙都是圖畫的繪本吧!
他還說,家長和孩子共讀繪本,不單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享受有品質的親子時間呢!
因此,「樂讀好書」完結篇,當然要由吳國強推薦他的10大心水繪本……
10年前才投入幼教工作的吳國強,某一年到台灣觀摩當地學前教育時,發現:幼兒園流行使用繪本來輔助教學。而當時的大馬,只是流行成人愛看的幾米繪本,兒童繪本,或者圖畫書,並不風行。
“關于繪本,圖畫佔80%,文字佔20%,就算不識字的小朋友,也會看懂圖畫。”他說:“繪本很適合幼兒園用來培養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因此,那一趟,我帶了很多很棒的繪本回來。”
吳國強喜歡的繪本作品,大部分來自國外,“懂得原文,可以看原文,不然,可以看翻譯。我個人喜歡台灣版本的翻譯,而有些版本,翻譯讓人讀到一頭霧水。”
“假如孩子偏愛英文,可以讓孩子欣賞英文原著繪本,讓他以最舒服的語言去享受閱讀的樂趣。最重要的是,不要逼迫孩子閱讀,或者要求他們讀懂所有的文字。”
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老師和家長會讓8歲以下兒童閱讀繪本。在小三年級,便讓孩子接觸橋樑書,即是50%圖畫、50%文字的圖書。小五之后,隨著孩子的識字量增加,老師和家長可以減少書籍圖畫的成分。
到了初中,老師和家長便可推介經典小說,讓他們欣賞文學和文字之美,以及陶冶孩子的品性。當然,如果孩子主動和父母友人討論書的內容,那就可喜可賀。
“我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這可促進親子關係的親密,同時培養小孩的閱讀興趣。最想推薦的第一本繪本是《小威向前衝》”他說。
《小威向前衝》是講述性教育的健康繪本:爸爸有一顆數學不好的精子小威,和媽媽的卵子結合后,長成數學不好的男孩小威。通過繪本,孩子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這么誕生”,“原來我有爸爸的基因”。
勿太強調教育功能
與此同時,吳國強特別推薦家長和孩子共讀台灣的本土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繪本講述壞蛋蚊子叮了小恐龍阿古力,阿古力生氣到鼻孔噴火。可是,因為無法停止噴火,阿古力不小心燒傷朋友和房屋。他很苦惱:噴火不停,我麻煩,別人也不愛我了。我該怎么辦?阿古力龍難過到流下傷心的眼淚,眼淚撲滅了火。阿古力又開心起來。
“繪本以輕鬆的方式,對小讀者進行了情緒教育。因為,很多讀者看完后,都會說:我以后不要像阿古力,隨便發脾氣。”
很多繪本都會帶出生命教育的意義,比如說《一本關于顏色的黑書》(文:梅米娜哥登、圖:露莎娜法利亞),便能讓小讀者去想像:原來視障人士的世界,和我們的不一樣。
“繪本固然可以具有生命教育的作用,可是,大人不要太強調所謂的教育功能,不能因為孩子愛撒謊,便說:你不要學愛說謊的小木偶。不然,父母一拿出繪本,孩子馬上洩氣:這次又要責備我的什么行為。”
培養孩子觀察力
繪本,圖畫佔最大比重,插畫家非常講究作品,以《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文/圖:黛安娜古德)
媽媽帶著孩子出門,準備搭乘火車回家時,帽子被風吹走了,媽媽便交代孩子;留在原地,等媽媽回來找你們。孩子還是跑開,去找媽媽。警察問:你們的媽媽長什么樣子啊?我們的媽媽很漂亮。警察找到漂亮貴婦,孩子搖頭:我們的媽媽很強壯,會自己扛行李。
警察找來健壯的媽媽,孩子繼續搖頭:我們的媽媽愛看書,不愛看報紙。警察根據孩子的形容,找到各種形象的媽媽。最后,找到媽媽了,但警察有點錯愕:這是普通的媽媽。每位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最美好的。
“這個繪本很有意思,孩子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插畫家也把尋找孩子的媽媽藏在畫裡。大讀者只看重點,但小讀者會把圖畫看得很仔細,然后高興指出:他們的媽媽在找他們。因此,繪本還可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假如爸爸不甘心:怎么繪本只是講媽媽。那么,爸爸可以和孩子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拒絕睡覺的小兔子告訴大兔子:我愛你這么多。結果,大兔子告訴小兔子:我愛你比你愛我多。當然,爸爸為本身父愛感動之際,也會惦念其他爸爸對自己的愛。
生動圖畫感動人心
目前,吳國強最喜歡的繪本家是誕生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李歐李奧尼(1910年至1999年)。
49歲之后,李歐李奧尼投入圖畫書創作。他的第一本繪本《小藍和小黃》,只以顏色來敘述故事,顛覆了圖畫書具象的表達手法。他因此被批評:孩子怎能看懂這種抽象的故事。
可是,半個世紀過去了,《小藍和小黃》仍在全球流傳,證明孩子看得懂:小藍和小黃玩在一起后,變成重疊的綠色,兩人的家人認不出他們,不給他們進門。他們傷心哭泣,眼淚分開小藍和小黃,父母才接受他們。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愛情不被雙方家人接受的大人,讀完《小藍和小黃》,泣不成聲。
“我也很喜歡台灣繪本家陳致元的得獎作品《想念》。這是一本無字書,翻閱到最后的部分,讀者才會懂得:原來,主人翁想念父母,他是回去拜祭父母。”
“還有一本《夢裡一起逛紐約》(文:邁克爾勒伯朗、圖:弗德瑞克伯特蘭)。在畫面上移動神奇膠片,馬上變成有趣的動畫書。但我始終不懂繪本是怎么‘動’起來的。”
繪本創作老少咸宜
有人說,從1歲至99歲的人,都適合閱讀繪本。同樣喜愛閱讀繪本的洪繡晴,很巧合地,推薦了吳國強推薦的《我等待》,給予成人讀者。
插畫家用一條紅線,串起人生中的所有時光,告訴讀者:我們都是在人生的等待中過日子。小孩等待親情、大人等待愛情、老人等待親情。不同年齡的讀者閱讀后,都有不同的感觸,洪繡晴便因此流下溫熱的眼淚。
不過,這名媽媽想要推薦其他媽媽共讀《讓我安靜5分鐘》:孩子玩得太瘋狂,媽媽跟孩子要求:讓我安靜5分鐘。可是,孩子一會要喝水,一會又吹笛子。就連小讀者看完后,也會覺得:那個孩子沒有讓媽媽安靜5分鐘呀。
“家庭主婦,非常需要安靜5分鐘,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喝咖啡或者看報紙。看過這本繪本后,往后,我只要跟孩子說:給我安靜5分鐘,孩子便會讓我安靜5分鐘。有時,孩子還會主動建議:媽咪,我可以讓你安靜5分鐘嗎?”
成人觀念勿套孩子身
青少年小說作家沈雨仙推薦了台灣林真美著作的《繪本之眼》。
“這不是繪本,而是一本敘述繪本歷史和發展的文字書。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大人不應該用本身的價值觀,來局限孩子的發展。”
一本書描寫:某天某人虐打狗隻,被狗隻咬傷大腿,只得躺在床上,看這狗隻吃完桌上的美食。就有大人緊張反應:小孩子不適合閱讀這類殘酷內容。
也因此,在許多的繪本、小說和電影中,大人總是把他們認為殘酷的現實抽掉,只保留美好的一面給小孩觀看。
“實際上,這只是破壞了小孩的閱讀樂趣,以及扭曲他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創作應該是自由的,但是,創作也會有束縛。《繪本之眼》讓我思考:如何在束縛之中取得突破。作品如果不突破,就不能稱為創作。”
吳國強10大推薦
《小威向前衝》文/圖:尼古拉斯艾倫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文/圖:黛安娜古德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文/圖:賴馬
《猜猜我有多愛你》文:山姆麥克布雷尼 圖:安妮塔婕朗
《怕浪費的奶奶》文/圖:真珠真理子
《朱家故事》文/圖:安東尼布朗
《受傷的天使》文&圖:馬雅
《鯨魚》文&圖:五味太郎
《張開大嘴呱呱呱》文:肯思福克納 圖:喬納森蘭伯
《不會寫字的獅子》文:馬丁巴茲賽特 圖:馬克布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