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禁止不如加強教育(下篇)

$
0
0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手機出現隨機交友功能后,誰也不能擔保交到的朋友,究竟是何方神聖。

 今年起,國內外報章陸續爆出手機交友詐騙案。

 對此,心理輔導專家李志祥表示,年輕人沉迷手機交友,喪失在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交際,以及辨識朋友的能力。

 不過,他的年輕朋友提醒說:未來10年,手機交友才是正常的交際方式。

 這是當頭棒喝,沒錯!大馬人,尤其是家有小孩的父母,必須以開放心態看待手機交友,避兇就吉,化解手機交友引發的問題!

手機交友詐騙層出不窮,隨手拈來便有:

 一名到香港公幹的34歲商人,用搖一搖隨機交友功能,認識一名22歲北京女子。他邀請女方到他在尖沙咀入住的酒店見面,結果一見如故,雙宿雙飛,還說好一起出游北京。

 隔幾天,商人辦公回到酒店,便發現女方不告而別,逾30萬港幣(約12萬令吉)財物失竊,方知誤墮桃色陷阱。

 另外一單令父母提心吊膽的手機交友詐騙案,同樣發生在香港:一名男救生員假冒女性,使用隨機交友功能結識多名少女,混熟后便約她們見面,訛稱是網上女子的男性朋友,威逼利誘少女們援交賺錢。

 最可惡的是,他藉詞“培訓”,強姦少女,再安排接客,少女若不從,他便強拍裸照,逼她們就範。

兩類人最易受騙

 想要隨機結交朋友,但又怕受騙的用戶,會事先強調:非誠勿擾。可是,李志祥認為,“用戶可以舉報違法或不良訊息。可是,幾億人用戶的程式,開發商根本無法監控內容。”

 非誠勿擾警告,但還是不乏用假身分的莫名其妙邀約,手機交友用戶主要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正處于求偶找對象的年齡階段。

 一些年輕人從論壇上聽聞“有人用手機交友‘釣’到女生”,便蠢蠢欲試。報章天天提醒:手機交友風險高,還是有人受騙。這算不算咎由自取?

 “有兩類人最易受騙。首先是心存僥倖,總認為自己不會那么倒霉受騙的人;其次是自認聰明的人,他們自詡懂得分辨真偽。”

 “算是吸取教訓吧。”他說:“但很多人並沒從別人的教訓中學習,主要是因為心存僥倖心態:我沒有那么不好彩,詐騙案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以及自認聰明:我會分辨真假。這兩類人會肆無忌憚去嘗試手機交友,更易受騙。”

 他強調,“不管以前或現在,只要有溝通管道,騙局一定會發生。只不過,時代改變,詐騙管道改變而已,即是從面對面詐騙到電郵詐騙,變化到現在的手機詐騙。便當是一個教訓,不要一錯再錯即可。”

錯誤價值觀衍生問題

 手機交友之騙財、騙色、騙情案,不一定由集團操作。

 “大馬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一下班便躲進房間玩手機。每天晚上,他都會用‘搖一搖’功能,找出附近也在‘搖一搖’的用戶,然后邀約見面。”李志祥說:“過程中,如果對方拒絕邀約,他便會發飆,破口大罵。”

 手機交友用戶,不盡然只想尋找一夜情,也有人希望發展為長久關係。只不過,這位年輕人喜歡“打獵”,覺得你情我願沒什么不可。這是年輕人的其中一種交際形態。

 手機交友衍生的社會問題,到底要怪誰?

 “新生代把異性關係看得太隨便,我們不能就此責怪溝通工具。我們更要擔心和反思:如何導正新生代的價值觀。”

以身作則改掉壞習慣

 中港台有不少父母發現:孩子變成低頭族,24小時手機不離身,容易精神恍惚和焦慮,對于父母的提問,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很多父母便向專家求救。

 對此,李志祥坦言:“現代網癮,不單指上網或打電腦游戲,還包括沉迷手機。手機交友雖怕遇到騙子,但沉迷手機最棘手問題是:在手機世界裡很活躍,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懂如何和人交際。”

 孩子一頭栽進封閉的手機世界,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朋友,造成人際能力下降,並且,無法從人的語氣和表情,來辨識對方是真心還是浮誇欺騙,這些孩子更易受騙。

 “過去,處理網癮問題,父母可以把電腦收起來。現在,父母把手機沒收,孩子會更加焦慮難受,父母也難保孩子不去偷買新手機。這點上,事事干涉反而適得其反。甚至,父母禁止孩子接觸流行文化,會讓孩子變成朋友群中的‘怪物’。”他說。

 很多70后或80的父母,本身都是手機控。想要鼓勵孩子少用手機,最好以身作則,家庭活動中,堅決不當低頭族。

知己知彼提高說服力

 新生代通過手機與人互動和表達自己,已經勢不可擋。

 李志祥說:“現在,中港台相當重視網絡和手機上癮問題。現在,大馬的手機上癮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不做好預防,未來將會大爆發。”

 處理手機成癮問題,必須了解案主在現實生活中,屬于不容易結交朋友,還是好奇心太大一類。假如案主很難結交朋友,那么,李志祥便會教導他人際社交,協助他拓展生活圈子。

 “避免手機上癮,父母和老師必須親自了解新生代愛玩手機的趨勢,了解手機交友的利弊,再協助孩子掌握正確的人際社交知識。”他說:“父母不可高姿態說:玩手機,你錯了!這會製造出更多想逃離現實問題,躲進手機世界的隱蔽男女。”

 實際上,善用媒介可加強親子溝通,比如說,和孩子成為手機好友,便可了解孩子的活動和表現。

 網癮的預防工作,最好還是從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做起;在輔導課上,教導孩子人際社交知識,包括使用網絡和手機的利弊,以及應有的保護意識。

父母如何面對低頭孩子?

 1.不要馬上評斷或指責,而是:

 ·嘗試瞭解孩子究竟在沉迷什么?(是電子游戲、面書、聊天室…?)

 ·在上述沉迷活動中,是什么吸引孩子?(刺激感、志同道合的朋友……)

 ·請教孩子一些手機科技疑問(包括手機功能、如何使用軟體程式、一些不明訊息等。)

 2.對資訊科技有基本認識和瞭解,才能找出和孩子溝通的共同話題,並適時做“機會教育”,提醒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

 3.買“足夠功能”的手機給孩子就好(孩子沉迷的往往是網絡游戲、面子書和無限制聊天),如果要奢侈手機,以后工作自己買!

 4.安排沒有手機干擾的家庭活動(定下規則:每天或每週的特定活動,不准接聽或回應手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