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內向孩子風險更高 父母須做孩子后盾(下篇)

$
0
0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踏上不歸路。

 如果父母未能與孩子建立溝通渠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自我肯定和價值的路上,遇上困難又無可解開心結的朋友,或會以結束生命來解決問題。

 因此,請多多聆聽及給予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幫助他們走出黑暗!

國內近期發生的青少年輕生個案,似乎都有一些共同點,即事主都較內向、不擅與人溝通或沉默寡言,甚至較為孤僻。

 註冊與執證輔導員及檀香愛心福利中心義工彭開賢指出,根據國內一些研究顯示,輕生者90巴仙以上患有心理病,例如憂鬱症,青少年輕生個案也不例外。

 個性較為內向的青少年,人際關係雖不如同儕,患上心理病前,生活與常人差異不大;但是,當患上心理病后,就不只是性格在影響他們,心理病也是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沉默寡言的孩子,患上心理病后,外人並不輕易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師長應更關注較為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

 彭開賢指出,這類型孩子並不是不要說出自己的狀況,而是他們無法表達自己。

 個性內向的青少年,由于不擅表達,累積各種負面情緒,這像是計時炸彈,未知何時引爆。

 生命線協談督導陳雲娟表示,這類青少年不懂消除負面情緒,又無法得到他人協助,感覺世界變得灰暗,最后可能選擇逃避,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

 她表示,13至21歲是人類青春期,也是處于人格發展期,此時的青少年正在尋找個人的定位與價值。

 “此時,他們無法肯定自己,找不到生命意義,累積已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出來。”她表示,如果他們認為生存在世上不重要,可能就會輕視生命,以死解決問題。

參與生活營

 在她看來,不擅于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輕生幾率比一般青少年高,因此,她指出,家有類似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鼓勵,並且盡量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們學會和人互動。

 除了參與學校活動,能夠親近大自然,或者參與生活營,也能使內向青少年發現結交朋友的樂趣,調整思想和心態。

 “更重要的是:親子應該緊密溝通,例如父母使用繪本說故事、討論報章上的一些話題,交流彼此的想法等。”她指出,此舉是要引發孩子思考,以及幫助他們表達自己。

 父母和孩子關係越親密,孩子遇上難題時,父母就會成為傾述對象,這將能幫助較為內向的孩子,解決許多不如意的事。

 陳雲娟強調,應及早為孩子建立這個觀念:“即使全世界不要我,還有父母”,他們為青春期煩惱,不只是朋友知道,父母也可以和他們一起面對!

網上互動輔導切入點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未必能有良好溝通,朋友變成他們抒發情緒的對象。

 目前,年輕人喜愛在社交網站上互動,這成了輔導人員協助青少年的切入點,希望教育青少年對輕生醒覺,能夠及時發現有輕生傾向的朋友,勸告他們向專業輔導人員求助。

 彭開賢表示,青少年在面子書上回應和鼓勵朋友,這種間接的互動,有時比面對面更有用。

 一般青少年面對師長和父母,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和衝擊,但在互聯網上,即使是內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朋友在面子書的留言,可能改變他們某些決定,包括輕生意圖。

 “青少年面對問題,原本是想‘殺死’問題,結束痛苦,並不是想要結束生命。”彭開賢表示,他們卻誤以為生命停止后,問題也就不見了。

 遇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青少年內心滿是痛苦和無助,他們需要向值得信任的人,說出內心感受。

 因此,能夠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想法,聆聽他們的心聲,就能防止他們出現輕生念頭。

大專輔導老師極少

 中學生和大專生不只是面對課業壓力,這段期間需要面對許多選擇和決定,使他們成為輕生風險群體,尤其是后者,輕生幾率高于前者。

 彭開賢指出,國際醫藥大學研究團隊于2005年發表的報告指出,12至18歲接受調查的中學生,其中7巴仙曾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外,2006年大馬衛生部全國健康與病發率報告顯示,11巴仙年齡介于16至25歲的青少年,具有較高的輕生意圖,其中20至24歲的青少年,高達10.8巴仙的人,一度想走上絕路。

 “大專生離家獨立生活,可能面對一些壓力和困難,身心疲憊,遠在另一方的家人,未及能及時發現。”他認為,大專生的輕生風險因而更高。

 人在異鄉,能有三五好友相伴,互相分享生活的快樂和煩惱,有助減少出現負面思想。

 內向和不擅結交朋友的大專生,遇上難解之事,更加不易跳脫情緒漩渦,如果沒有可談心的朋友在身旁,又沒有其他管道可以即時求助,可能就此走上輕生一途。

 “政府規定中小學學生和輔導人員的比例是500比1,即500名學生就要有一位輔導老師;大專院校則是2000至5000比1。”他指出,大專生與輔導老師的比例,明顯不足,需要有所改善。

 因此,他建議大專老師應有基本的輔導知識,如果發現大專生的情緒不妥,應該及時轉介給專職輔導老師。

突然說“我想開了”更要小心

 一般人或內向的青少年,長期鬱鬱寡歡,突然有一天,對著身旁的人說:“我想開了”,反而要小心他們走上絕路。

 彭開賢指出,這有兩個可能,一是真的想通了,其二則已做出輕生決定。

 意圖輕生者,可能都有一套計劃,向親人朋友交代各種東西的處理方式,即是一種征兆。

 “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將會經過害怕和考量階段,如果親人朋友或輔導人員此時介入,大有可能改變對方的決定。”反之,他說,一旦事主做出決定,旁人以為他已走出低谷,想要再介入就有不小的難度。

“一定可以”,未必可以

 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大,讓人難以捉摸,因此父母需要將心比心,在與孩子溝通時,把自己當成是青少年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心態!

 “許多大馬父母都忽略了這個部分,忘了孩子需要的是無形的愛,並非物質。”陳雲娟希望為人父母者用心體會孩子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會為孩子的前途設想周到,並且鼓勵他們一定可以做到,這對青少年來說,可能出現反效果。

 “不要讓孩子當Super Boy或Super Girl,應讓他們專注在有興趣和有潛能的領域。”陳雲娟這么表示。

 而且,父母需要讓孩子清楚,勇敢和努力向前,不一定只有成功,也會有挫敗。

 “不要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的’,雖然這是一種鼓勵,但也是壓力。”她指出,最重要是讓孩子知道能否承擔結果,同時告訴他可能會面對的情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