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積極陪伴阻止悲劇 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上篇)

$
0
0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近甫發生的拉大生跳樓身亡事件,事主事發前兩周,已多次撥電向昔日同窗和好友道歉,似乎早有輕生計劃。 

 朋友群先后接獲電話,有同學感覺他萌生消極念頭而勸阻,可惜仍阻止不了悲劇發生。 

 有自殺傾向的人情緒不穩,起伏很大,親友長時間的陪伴至關重要。

一旦一個人情緒極度低落,萌起強烈輕生念頭,親友一時的勸阻,或許只能一時緩和其情緒,但是當下一波低落情緒來襲時,若是沒有人陪伴,可能就會走上不歸路。

 上例事件,有接觸死者的同學指出,對方事前已出現一些異常現象:“近期表現得非常沉靜,看似正在面對很多問題的困擾。”

 死者之前也曾向至親哭訴,無法融入朋友群。 

 “有自殺傾向者,需要有人陪伴,陪伴者也要找管道協助。”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余瑩櫻老師說,她指出,全程陪伴極為重要。

家長要關心孩子

 “青少年碰到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問題,若是找不到人談,會誤以為問題解決不到,其實,任何問題都有管道解決。家長要關心孩子,如果孩子突然變靜、哪兒都不想去、一直鎖在房間裡,家長就要開始改變一些東西。”她說。

 生命線協會另一位輔導督導張慶鋒指出,如果情況已很緊急,孩子說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如:“我不在了,什么東西可以怎樣安排……”如做身后安排之類話語,一定要很注意。還有,對方可能不說話,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等,父母就真的要放下手上所有東西,陪伴孩子,要有人看住他,關心他的狀態與改變。“這也是我覺得輔導中心做不到的部分,需要親人才做得到。”

 余瑩櫻老師建議,平常與親戚要維持良好的關係,在緊要關頭,叔叔、阿姨也可以幫上忙。特別是單親媽媽,更要在周遭找到可以作為孩子偶像的男性,一些問題,男人與男人之間,更易溝通。 

親情挽回孩子性命

 余瑩櫻老師看到,至少有兩個有意自殺的少年,都是因為當事人至親一察覺不對勁,採取果斷行動,馬上放下工作全程陪伴,經歷數個月的時間,最終成功把當事人拉離自殺邊緣。 

 例如,一名15歲的孩子因壓力而消極悲觀,語氣悲憤地說出:“要做一個了斷。”

 母親眼看孩子情況不對,立刻向公司申請無薪假,陪伴孩子左右。 在余瑩櫻建議下,這位媽媽積極找校長、老師及輔導老師商談,取得校方的全力配合,並讓孩子休學一段日子,告訴孩子,課業在這個時候已不重要。 

 媽媽也安排親子個別心理輔導,為孩子解心結。 

 親情發揮了莫大的效果,其實,這名孩子曾在高樓徘徊,但是想到母親這些年來的陪伴,而沒有往下跳。  

在這個非常時期,孩子如同返回幼兒期,對母親極度依賴,老粘著媽媽,媽媽也盡力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接受與理解。

 數個月后,直到孩子認為可以了,才重返校園,媽媽特別為孩子打劑強心針:“如果你幾時想要回來,都可以。”

 這大大解除孩子的壓力及后顧之憂。 

 這位偉大的媽媽愿意為孩子犧牲,結果救了孩子的性命。 

同儕支援效果良好

 在一些自殺個案中可看到,輕生的青少年,生前在面子書留言或向朋友傾訴家中情況時,跟家長的說詞有很大的落差。  

 雙方似乎處于不同的頻道中,家長自認對孩子的許多安排或決定,都是為孩子好、都是愛孩子的表現。

 但是,孩子卻不認同家長的做法,無法從父母的安排與決策中,感受到他們的愛,反而因家人不理解、家中壓力大,或是課業等壓力,最終自尋短見。 

一旦發生這些令人遺憾的事,網上往往眾說紛紜,也不乏矛頭指向家長。 

 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張慶鋒說,看到這類新聞,我們往往很心痛。家長已很自責,我們不能說完全是家長的錯,畢竟孩子長大了,命在其手上,只是可惜,他們從家長那兒得不到支援,卻不懂得從其他方面尋求協助。

 余瑩櫻老師也在一間小學擔任輔導老師,三年前她在學校內設立輔導小兵,培養自愿的學生成為小小輔導員,當他們發現有同學需要他們或老師幫助的,就通報輔導老師。 

 “這方法很有效,他們會跑來建議我去找某位同學,並列出對方的情況,結果當我們前往了解,果然發現對方真的有問題。”

 今年,一些六年級的小小輔導員更進一步,從通報為主提升到陪伴與調解者,協助在學校被欺負及適應不良的同學,結果取得卓越的成效。 

 這方法如果廣泛推廣到中學,或許可以協助許多中學生,減少悲劇發生。 

勇敢面對驅走憂鬱

 憂鬱症病患是自殺率高的族群,因此,病患的親人,宜更加留意,充分陪伴。陪伴者本身的心智要很強。 

 “憂鬱症病人很需要身邊人的包容、允許。”余瑩櫻老師說,當事人做的一些東西,明明是不對的,但其身邊人還得允許他去做,然后跟他談、跟他溝通,肯定他,才能更有效協助他。再加上病患本身也要做很多運動,才有望走出憂鬱症幽谷。 

 張慶鋒指出,憂鬱症的症狀包括行動遲緩、睡眠障礙或睡太多、對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想做工、不想與人接觸、對人生有很多負面想法、失去信心、害怕。 

 在醫學上,以上症狀要有數個一起出現,連續兩周,才屬憂鬱症。這時父母需帶孩子看醫生,並非只是致電輔導中心。余瑩櫻老師提醒,憂鬱症患者必須要吃藥,以緩解病情。

 最后,張慶鋒呼籲,若孩子不幸患上憂鬱症,父母切莫認為孩子患上精神病而恥于求助,他們的態度必須開明,面對、處理與解決問題。

幫助有輕生傾向者

 1.信仰──當事人若有精神上的寄托,對他幫助很大。 
 2.同伴──當事人須開拓人際關係,以便有更多支援管道。
 3.運動
4.調適想法──在想法上調適與改變,要懂得如何從牛角尖中走出來。 

用愛陪伴用心聆聽

 本地輔導中心固然對求助者大開門戶,義工也希望能幫助求助者走出陰霾,但是,中心無法24小時陪伴或看守著求助者,這有賴于求助者的至親,或退而求其次,親戚及較好的朋友。

曉玲(化名)就曾有兩次擔任陪伴者的經驗。

 曉玲在就讀學院時,一位同學Y由于學業一直跟不上,原是三年課程,Y卻需要花六年時間來讀。 

 在唸到第三年時,Y忍受不了課業壓力,萌起自殺念頭。曉玲知曉后,很擔心,每天課后陪對方吃晚餐,一起度過睡前時光,有時到深夜一兩點,她才自行駕摩哆回家。  

 “我陪了她幾個月,每天聽她講重复的話,直到她情緒平穩后才停止陪伴。”她說。 

 數年后,曉玲的姐姐因生活壓力患上憂鬱症。對方遠在新加坡,每天不同時段都會來電,不停傾訴,內容重复,一天累積的通電時間,高達三四個小時,曉玲卻非常有耐心地借出耳朵。 

 不但如此,每個周末,她還遠赴新加坡陪伴姐姐,時間接近一年。

 回顧這段歷程,她說:“生命非常重要,我不想因對方自殺而后悔,所以就用愛心陪伴,不過,坦白說,對方不容易抽離,我那時很年輕,不能很成熟地處理,只能陪伴她,聽她說話,認同與附和她的說法,一直說:yes, yes, yes。”

 她坦誠,除了耐心之外,性格也很重要,她是樂天派的人,姐姐的悲觀言語,聽過就算,沒有放在心上,所以才能陪伴對方一段頗長的時間。

明日:

 不擅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遇上問題較易選擇不歸路?給予關心和聆聽,讓他們知道不是孤單一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