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近年,中國大大小小歌唱比賽,除了發掘許多偶像,更成為那些半紅不紫歌手的翻身平台。
像《我是歌手》這節目,更讓那些紅極一時的“老牌歌手”,名氣更上一層樓。
歌唱比賽向來是歌手出道的踏腳石,在中文樂壇,很多香港、台灣、中國巨星,幾乎都是歌唱比賽出身。
張國榮當年在香港亞洲歌唱比賽中,摘下第二名正式踏入歌壇;梅艷芳18歲時參加歌唱比賽脫穎而出,展現歌唱才藝;歌神張學友也在歌唱比賽比拼過。
《中國好聲音》評委導師那英,本身是通過歌唱比賽嶄露頭角。
這季《中國好聲音》另一位評審導師張惠妹,也是靠歌唱比賽出道,就連她的恩師張雨生,當年也參加過歌唱比賽。
還有許志安、鄭秀文、陳奕迅、彭佳慧、蔡依林、何韻詩等知名歌手,都是通過歌唱比賽入行。
早年的歌唱比賽,都是給發歌星夢、想出唱片,熱愛唱歌的人圓夢的舞台,主辦單位並從中發掘新歌手新偶像。
中國前幾年舉辦的《超級女聲》(簡稱超女)催生的偶像有李宇春、周筆暢、曾軼可等。另一節目《快樂男生》(簡稱快男)則捧紅了姜潮、陳夢生等年輕男歌手。
然而,這一兩年的中國選秀節目,如大受歡迎的《中國好聲音》,卻成為許多二線、三線專業歌手或音樂人回鍋比拼的擂台。
《我是歌手》更是知名歌手同台競賽的舞台,參賽者都是華文歌壇中著名實力派歌手如林志炫、辛曉琪、楊宗緯、彭佳慧等。
顛覆非職業歌手參加規則
《我是歌手》是中國電視台從韓國引入版權的選秀節目,顧名思義是讓歌手參加的比賽,完全顛覆過去選秀比賽只讓非職業歌手參加的規則。
因為是真人實境秀,參賽者都必須是真正能唱的實力派歌手,偶像連門都沒有。
大牌歌手參加的歌唱比賽,製作團隊本身當然必須是重量級人馬,舞台、燈光,音效等,也都是最華麗和最好。
每輪比賽,有7位歌手同台較競,評審是台下500位現場觀眾。
參加比賽的除了中國音樂組合羽泉、沙寶亮、尚雯婕、黃綺珊等,還有齊秦、楊宗緯、林志炫、辛曉琪、彭佳慧等台灣歌手。
節目開播以后在中國和台灣兩地迅速爆紅,許多明星像梁靜茹、明道、大S等都變成小“粉絲”,熱烈追看節目。
林志炫、辛曉琪這些紅極一時,目前在半退隱狀態的老歌手,更因為這個節目再次翻紅,讓中國、台灣、香港,甚至海外其他華人地區的年輕人,見識什么叫“薑是老的辣”。
今年4月播完的《我是歌手》,總決賽冠軍大熱門本來是林志炫,臨門一腳卻敗給羽泉。
林志炫首次亮相《我是歌手》時,以自己的一曲《沒離開過》出戰,歌藝技驚四座,不只老歌迷重新被他吸引,也征服了年輕歌迷。
他雖輸“歌王”身分,可是贏完人氣,在中國大紅大紫,名氣比以前還大。
其他參賽的歌手,也一樣迎來在歌壇的另一個春天,各界演出邀約不斷,身價暴漲。
選秀節目比選手多
《中國好聲音》去年開播以來,就贏得大眾的高評價。
第一季的選手,大多唱功了得、台風穩健、獨具特色,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中國大大小小歌唱比賽的常客,早就身經百戰。
當中金志文、關、李昊翰(山野),更是專業唱作人,曾經為不少歌手編曲、作詞、作曲,關在參加《中國好聲音》之前,就已發過唱片。
來到第二季“好聲音”,參賽的專業歌手越來越多,像姚貝娜、金潤吉、丁克森、葉秉桓等更是小有名氣或出道已久的歌手。
金潤吉是中國男子音樂組合“阿里郎”的主唱;姚貝娜則是中國史上最高收視紀錄電視劇《甄嬛傳》主題曲的原唱者。
“好聲音”變成另一個“我是歌手”舞台,被網民譏諷為“回鍋”選季節目,繼續“回鍋”下去,可能“咸死”歌迷。
這也反映了近年中國歌唱選秀節目幾乎比選手還多,所以製作單位不只要找回選秀常客來節目參加“複活賽”,還要從唱片公司尋找選手。
專業扮業余引爭議
本年度《中國好聲音》雖然專業歌手扎堆,引發爭議和質疑,但對參賽的“回鍋”歌手來說,他們現在才真正嚐到“一夜成名”的滋味。
姚貝娜出道多年,出過幾張專輯,是非常資深的歌手,不過一直以來歌紅人不紅。
她“返璞歸真”,以一個“平凡女孩”身分上“好聲音”亮嗓,反而有更多人聽到她的聲音,更多人發現了她這個人。
“好聲音”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學員,60歲的鍾偉強,1970年代曾經跟張國榮同台競技,並擊敗對方,成為那屆新秀歌唱比賽冠軍。
儘管網民批評他們搶佔業余選手的資源,可是好聲音評委之一那英表示,專業歌手在圈內摸爬打滾多年,也需要一個平台獲得大眾的認可。
她認為,專業歌手參賽,更需要勇氣,因為他們是放下身段跟業余的人比賽,如果表現還不如業余的,豈不更難看?
不過,有人調侃,這證明選秀節目的效應,比唱片公司的宣傳招數更有作用,唱片業者必須自我反省。
許多專業歌手回鍋參加“好聲音”,意味著這季“好聲音”就不需要擔心選手的素質。
只是有人擔心,這些專業歌手扮業余,跟導師合力“演戲”,反而會引起觀眾反感,帶來反效果。
節目背后議論紛紛
近年來,中國歌唱選秀節目雖然辦得有聲有色,製作單位靠這類節目撈得風生水起,參加節目的選手也名利雙收,但是節目背后的爭議,也一樣引人矚目。
賽果內定、政治色彩濃厚、幕后交易,幾乎是中國歌唱選秀節目都有的通病。
那英的老師,中國著名音樂人谷建芬,早前就公開指責中國歌唱選秀節目都是“用錢、用權、用造勢手段包裝。”
不管《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以及其他中國選秀節目,都傳出冠軍早就內定。
還有,每次有台灣選手參加中國選秀節目,都很容易觸及兩岸政治神經。
林志炫參加《我是歌手》以來,一直是冠軍大熱門,最后爆冷輸給中國音樂組合羽泉。
支持者替他打抱不平,在網絡開戰。不少網民認為,羽泉爆冷奪冠是“內定”的結果,林志炫輸在“台灣歌手”身分。
台灣選手葉瑋庭參加《中國好聲音》,也因自我介紹時稱自己“來自中國台北屏東”,引起軒然大波。
許多人認為她“矮化台灣”,甚至要她從此以后留在中國,別回台灣。
葉瑋庭后來解釋,她本來只說台北屏東,是節目製作單位要她改成“中國台北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