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這些看似性質相似的節目,成為面子書、辦公室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這些節目跟傳統選秀節目有何不同?到底有何魅力,讓中國,甚至本地觀眾欲罷不能?
這一兩年,中國許多歌唱選秀節目,不只受中國觀眾熱捧,本地許多觀眾也通過互聯網追看。
這些節目中,又以《中國好聲音》最有影響力和最受矚目,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最火。”
第一季《中國好聲音》,自去年7月開播以來就勢如破竹,創下中國綜藝節目首播收視紀錄。
播放三個多月下來,撈了1億5000萬人民幣(約7964萬令吉)廣告費,根本就是一部印鈔機。
目前正在播放的第二季節目,依然后勁十足,首播收視率再刷新中國收視紀錄,再次掀起話題。
歌唱選秀節目大家看得多,從傳統那種選手唱,評委打分,到《美國偶像》這類真人秀,照理說也該看厭了吧?
去年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開播,卻讓觀眾發現,歌唱選秀節目只要懂得推陳出新,就有其樂趣所在。
首先,《中國好聲音》採用“只聽聲音不看人”的“盲聽盲選”方式,選出好聲音好歌手,有別于傳統選秀節目,給觀眾帶來不少新鮮感。
再來,參賽選手都是萬中選一,中國十多億人口,可能是“億中選一”,唱得比香港台灣偶像歌手還好。
像第一季的張瑋、鄭虹、金池等,開嗓都是一鳴驚人,不只獲得觀眾好評,連中國許多大明星像李冰冰、胡軍、郭曉冬都高呼過癮。
對本地觀眾來說,這個節目更是讓我們驚覺,中國有這么多很會唱歌的人,大開眼界。
盲選成最大特色
《中國好聲音》其實並非中國原創節目,它源自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
節目請來荷蘭原版團體做指導,不僅賽制跟《The Voice of Holland》一樣,連節目包裝和舞台佈置都一樣。
這個節目最大的特色是“盲選”。
舞台下有4張巨大的紅色椅子,開始時,評審導師背對舞台,只能聽選手唱歌看不到他們的外貌。
只有當導師“聽上”選手的聲音,按下按鈕,椅子才會轉過去面向舞台。
節目“以聲取人”,選手的外型、打扮、台風、身材等是其次。
沒有導師為他們轉身的選手,會直接淘汰出局。
導師要是在選手演唱結束之前選擇按鈕,意味著導師選擇把選手納入自己的團體。
如果同時有多位導師為一位選手轉身,選擇權就會變成落在選手手中,這個時候,導師通常會使出渾身解數,“硬銷”自己,爭奪學員。
4位導師必須在盲選階段,選出門下14位學員,對他們進行密集訓練。
這個節目的製作和播出歷時3個半月,過程中,學員必須同門對決,先打敗所有同門學員,才能獲得代表團隊決戰其他3個團隊學員的資格。
評委都是大牌藝人
前幾年,很多二三線或過氣老歌手,在擔任中國歌唱選秀節目評委后,找到事業的第二春。
這一兩年,中國歌唱選秀節目,找的評委越來越大牌,就算選手不中看,節目至少還有大明星看。
《中國夢之聲》就有台灣的李玟、中國當紅的黃曉明等。《快樂男聲》有陶晶瑩、彭佳慧、謝霆鋒等大牌。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評委是那英、庾澄慶、中國流行音樂教父劉歡,還有中國唱作人楊坤。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評委除了那英、庾澄慶,還找來張惠妹及中國新搖滾樂代表之一汪峰,個個都是擲地有聲的實力派唱將。
另一節目《中國最強音》請了羅大佑、陳奕迅、中國著名搖滾歌手鄭鈞、章子怡做評委,其中外行的章子怡成了節目最大賣點。
章子怡根本不是歌手,當歌唱節目評委難免受質疑,但反而讓她成為節目焦點,受到的關注超過另三位專業評委。
刻薄的網民一邊批評她當導師的能力,一邊卻更落力追看節目,要是沒看節目,怎能找到批評她的話題?
明星評委富娛樂性
這一兩年中國的選秀節目,不只是選手的表演舞台,更是一眾明星評委的表演舞台。
節目中,評委鮮明的個人特色和口頭禪,鋒頭經常蓋過選手,給節目增添不少娛樂性。
第一季的《中國好聲音》,楊坤為了跟其他導師爭奪選手,不斷強調自己將開32場演唱會,力誘選手加入自己的團隊,成為他演唱會的嘉賓。
32場演唱會因而成為他的標語,網民更打趣稱他為“32郎”。
《超級女聲》(簡稱超女)出身的李宇春,在《快樂男聲》(簡稱快男)中當評委的口頭禪“方臉很快就會流行、我的方臉在娛樂圈很孤獨”,也被觀眾津津樂道。
黃曉明當《中國夢之聲》評委,專業資格雖受質疑,但勝在造型出位,表現活潑,能夠融入氣氛,大受觀眾歡迎。
《中國好聲音》評委庾澄慶本來就是主持人,“能歌善舞會演”,隨性唱兩句或講兩句,就能炒熱氣氛。
那英個性率直,有那句說那句,時而大笑,真情流露時飆淚,也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選手經歷成焦點
中國選秀節目,不管《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參賽選手幾乎都是“有故事的人”。
每個選手都這么巧,有一些不平凡經歷,比如為了追尋音樂夢想吃盡苦頭、背負著爸爸,甚至整個民族的夢想在唱歌等。
身世平平,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跟這些選手相比就很難引起群眾的注意。
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其中一位選手徐海星在盲選階段,表示自己為圓父親夢想而上台唱歌,后來被網友踢爆,台下的她開放狂野,跟台上的清純模樣截然不同,反而引起觀眾反感。
另一位學員王韻壹過后爆料,指自己參加“好聲音”時,被逼不斷說自己的故事來引起關注。
第二季的“好聲音”故技重施,依然不斷挖掘放大選手背后故事,招來“中國好故事”、“中國好吹牛”、“中國好矯情”等嘲諷聲,可是仍然成功引起話題,儘管帶來的負面效果比正面效果強,有些選手更因為形象受影響,一沉百踩。
娛樂節目最怕沒有話題,有人討論,甚至臭罵,都好過觀眾不感興趣、沒有反應。
雖然選手可能因而淪為棋子,但節目的收視率往往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