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法會學佛法,應用生活上(下篇)

$
0
0

特約:江子 
圖片提供: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對于漢傳佛教來說,「法會」又稱作法事或佛事,是佛教為誦經、說法、供佛、施贈等宗教活動所舉行的儀式。但是,宗教的神秘經驗,常是媒體報導的頭條,有人斥為社會亂象,有人認為感應顯現,其實在回歸心靈的大時代需求下,生活的重心,不在神秘經驗的揭發上,而是在于以法相會,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

果概法師和企業家蘇意琴兩人,由為媽媽辦一場莊嚴的佛事,談起以法相會的“法會”。

 在果概法師與蘇意琴看來,對佛的信心,誦經、念佛號、參加拜懺法會等等修行方式,都是明淨自己的心,以接受佛陀教法的最佳方法。

 蘇意琴說起自己學佛因緣,始于一場到台灣山頭舉行的水陸大法會,當她進入水陸大法會壇場,才知道要穿上海青,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是法會。

不是拿來保平安

 當時,只見全場兩千人都非常莊嚴地禮拜,那一刻她對佛教改觀,心中有很大的感動,當下發願要回來馬來西亞成立一個佛教團體。

 “佛法給我很大的受用,佛教不是拿來保平安,不是求佛陀賺大錢,或找到一個如意郎君。”她相信因果法則,她要把佛法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在果概法師與蘇意琴“以法相會”真情對談的講座會上,蘇意琴笑問果概法師:“為何我身邊有很多師姐都那么‘神’,她們都有很多所謂的感應,連家裡的溝渠旁都可以長出一棵菩提樹來……難道是因為我不夠精進嗎?”

 果概法師以農禪寺山上的一場佛七回應:“當佛七最后一支香時,法師帶領跑香,所有參加者都隨著法師走,竟然有人發現大殿外有一尊阿彌陀佛,于是所有人都說看到阿彌陀佛,二十多位帶領的法師都沒看到,難道他們不精進嗎?那是為什么?”

 她接著說:“那是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沒有想要看到,可是你一直抓住那個看到的相,那就是叫‘著魔’,金剛經說,所有相皆是虛空。”

 法鼓山舉辦第二屆水陸大法會時,果概法師是策劃負責人,當時法會參與者中,互傳看見許多瑞象,甚至有人拍下圖來傳看。

 “于是,所有來參加法會的師兄師姐走起路來,每個人都是抬頭往上看的模樣,讓大家發出會心一笑!”果概法師這么表示。

離相,離相,再離相

 法會結束后,果概法師把那些圖片,給她的師父聖嚴法師觀看,后者即是:“你們怎么想把法鼓山搞到這樣子!瑞象,讓別人去講,因為當所有人都在觀望瑞象的時候,他的心就不在方法上面!”

 因此,果概法師指出,法鼓山從不講這些瑞象的事情,“有人說,打坐看到蓮花,又怎么樣?看到溝渠長出菩提樹,又怎么樣?師父(聖嚴法師)要破相破到怎么樣的程度,當師父捨報時,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破相破到這樣的徹底,因為佛法不著像,師父要我們離相,離相,再離相!”

 果概法師形容,這樣的修行,就像火箭升空,它的重點是一直升空,不升就會爆炸。

法會啟發善根

 佛陀說法,就是讓大家用在日常生活上!

 果概法師說指出,原始的佛法,並非讓信眾上太多的課,因為信眾知道太多了,反會做不到!

 “參加法會只求保平安,不是不好,但是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這點上,我們還可以往上提升。”她表示,讓佛陀說的法,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

 她認為,一場法會不只是作超度、保平安,道場有責任讓信眾明白法會的內容,善根就會被啟發出來,“接迎學佛,進一步往上提升。”

 “法會共修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佛法比喻為一頭牛,自己用功,自己牽著那頭牛,一場法會一千個人參加,就有一千個人在牽著那頭牛,一千個人的力量很大。”果概法師指出其中關鍵。

 她以企業家蘇意琴為例,法會給后者的感動,即是每個人的善根就會被啟發,“一個人時,腦袋就會亂想,但是,在一個數百人共修的氛圍,腦袋就不會亂想。”

先改變自己才引人學佛

 在果概法師和企業家蘇意琴的對談講座上,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要如何渡家人學佛?或如何接迎家人參加法會?”

 果概法師認為佛法講因緣,像她出家多年,直至母親往生,在三寶加持下,才感動家人學佛,因此她自嘲的說:“也許是她出家20年的功力吧!”,現場觀眾為之一笑。

 她說:“只有你先改變你自己,就好了!讓你的家人,看到你的改變,而且變得那么好,這是最快的接迎方法。”

 對于這個問題,蘇意琴形容自己是個過來人,差點因一些誤解,不敢學佛。

 “我認為,作為一個佛教徒,不要動不動就說:我是佛教徒,我不會騙人的,拿佛教當擋箭牌,也不要隨意批判別人,隨口就說對方業障深重,影響人家學佛。”她說。

 蘇意琴指出,一個資深學佛人,不要以為懂得佛教一些大道理,就批判別人不學佛,讓人誤會學佛的人,就可以驕傲示人。

 “我碰到一個佛友,他常叫我參加一些佛教活動,就這么巧,我每次都沒空參加,他就說我業障深重云云,讓人覺得佛教高深莫測,這樣很容易叫人打退堂鼓!哪裡還有人敢學佛呢?”

 蘇意琴希望信眾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快樂又稱職的佛教徒。

從有所求到無所求

 在講座會上,有人問說:“修習佛法,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

 蘇意琴對“求”的解讀是:“我每年都要為公司賺取很多的盈利,好讓我拿來做公益的活動,這就要看你所求的,是否有用在對的地方。”

 她說:“例如,現代女人追求名牌包包,永遠都不會嫌少,幾千塊錢的一個包包,三個月后又換另一個新款式,如果你的有所求,讓你起煩惱,那就不是修行佛法。”

 蘇意琴指出,她學佛不起煩惱,並不表示她的公司每年的營業額會下降,它還是每一年都在成長,每個人都很努力去做,凡事都要盡力而為。

 “如果遇到的事業因緣不俱足,唯有放下,再努力創造另一次更好的因緣。”

 果概法師則認為,修行的次第是從有所求到無所求,無所求是一個目標,“所謂的無所求,沒有我執在裡面,這就是最高的境界。”

給最需要的而非名牌

 一次,星雲大師手上載著名牌手表,記者詢問原因,大師的回答是:我只當它是手錶,沒有當它是名牌。

 關于選擇名牌與否,蘇意琴以她過去到中國作扶貧的經驗,來看這個問題。

 “我最初做扶貧,總以為給孩子最好的品牌,就是帶給他們歡喜。當有人問這些貧窮孩子,身上為何穿的都是名牌衣服時,孩子並不知道什么是名牌,他以為是善心人士送的衣服而已。”然而,蘇意琴表示,這樣卻引來別人的誤解,以為孩子有能力穿名牌。

 “經過多次扶貧的經驗,我不再買自己所謂最好的,給這些山上貧窮的孩子,因為我們覺得最好的,卻不能代表是他們的需要,于是我都到當地的文具店,買孩子們需要的文具等等必需品。”她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