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兩歲前獲關愛 長大身心無障礙(上篇)

$
0
0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兩歲以前的幼兒,需要源源不絕的關愛!

 一項長期追蹤羅馬尼亞孤兒的研究顯示,兩歲以前的幼兒,進入缺乏親情的孤兒院生活后,智商與心理狀況,比一般小孩來得差。

 在這個時期,幼兒腦部正在經歷極大且重要的變化,如果缺乏許多愛和親密肢體接觸,未來的生命就會變了樣!

 
美國三位醫學、心理和精神專家于2000年展開始的研究,今年公佈研究結果,他們發現幼兒在兩歲前送入孤兒院,失去雙親照顧,將會嚴重影響其心理和智商。

 以下兩個研究個案,展現孤兒院與寄養家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展不同。

 一名今年12歲,一直在孤兒院生活的孩子,其智商只有64分,比起5歲時的他,智商降了20分,他未來或無法和人有良好的情感連結,而且目前已出現一些危險行為。

 另一名寄養孩童的情況相反,雖然曾有數個月時間,出現輕微發展遲緩,但經寄養家人和醫生的努力,已經逐漸回到身心發展正軌。

 現在他已12歲時,智商和一般人一樣,甚至能夠入讀該區其中一所最好的小學,而且成績名列前茅。

 自1966年開始,羅馬尼亞推行每戶家庭強制生育至少5名孩子,造成許多家庭無力養育眾多孩子,直至1989年時任政府倒台,該國出現超過17萬名孤兒。

留下不可磨滅后遺症

 該項政策規定,不能達到生育數量標準的家庭,需要繳付“獨身稅”,許多在貧窮線上的人,不管多苦都要生足5名小孩,如果無法負擔養育開銷,就把孩子交給政府開設的孤兒院或撫養機構。

 13年前,美國哈佛醫學院心理、精神、小兒科與神經學教授尼爾森(Charles A. Nelson III)、馬里蘭大學人類發展與計量方法學教授福克斯(Nathan A. Fox),以及杜蘭大學精神與臨床小兒科教授齊納(Charles H. Zeanah, Jr.),與羅馬尼亞政府合作,追蹤和研究136名嬰幼兒。

 這項研究稱為“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The 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它是用來研究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地區孤兒和寄養家庭幼兒,心理和生理狀況差異。

 最初,“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選了136名年齡介于6個月至31個月,平均年齡22個月大的嬰幼兒,他們沒有神經、遺傳或其他天生缺陷。

 研究團隊將一半孤兒,交給遴選出來的家庭撫養,另一半則留在孤兒院,然后也觀察另一組在當地原生家庭生活的小孩。

 經過10年追蹤,他們發現幼兒在30、40和52周大時,孤兒院的孩子智商在70左右,寄養的小孩智商高了10分,一般家庭小孩則是處于100的標準水平。

 研究團隊發現,兩歲前是幼兒神經連結的重要階段,周遭環境會影響幼兒的行為,這即是幼兒的“敏感關鍵時期”(Sensitive period)。

 即是說,兩歲前的生活非常重要,親子親密關係和身體接觸,有助他們成長,否則將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甚至留下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后遺症。

越早關愛心智越好

 越早讓幼兒脫離沒有互動和情感的環境,小孩的心智才越有機會正常發展!

 尼爾森教授等人的研究,證明幼兒早期經驗對大腦發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過后被領養,也不能完全補救孤兒院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至少能夠讓兒童的身心走向健康軌道。

 該研究團隊在今年四月初,發佈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告指出,研究證據表明,兒童越早擁有穩定的關愛,或是父母的照料,越有機會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他們表示,這可能是整個計劃中,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或會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兒童照護組識,以及保護受虐兒童的機構。

 這是由于失去家庭溫暖的兒童,或不適宜長期留在某個團體,應該找到適合的寄養家庭,因為來自養父母和家人的關愛,才有利他們的精神與智商發展。

幼兒42個月大的發育智商:

排名幼兒 商數(平均)
 1原生家庭(未進過孤兒院)超過100
 2兩歲前進入寄養家庭超過80至90之間
 3兩歲后進入寄養家庭近80
 4孤兒院孩童超過70

精神問題比一比

 在收容兒童機構的孩子,有較多精神健康問題?

 在“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中,研究團隊也比較和研究孩子患上精神健康問題幾率;他們在小孩四歲半時進行研究,發現在收容機構的孩子中,有53巴仙曾經接受心理診斷,一般家庭和寄養家庭的孩子,只有20巴仙。

 此外,在收容機構中,5歲前的兒童,就有44巴仙患上焦慮症,23巴仙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該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收容機構的孩子得到家庭收養,能夠減少一半的焦慮和抑鬱問題。

 即是說,孩子與養父母的關係越佳,越能減輕孩子情感方面的障礙,例如抑鬱。

 但是,寄養家庭的孩子和收容機構的孩子,在行為診斷方面,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品行障礙,並沒有較大的差異。

孤兒易有精神問題?

 1990年,美國人瑪麗在羅馬尼亞中部山區一所醫院,領養一名一歲小孩,並為他取名叫著丹尼爾。

 當時,鼓吹羅馬尼亞人大量生育,卻為國家帶來大量孤兒的領導人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cu)下台兩年。

 當時,由于國際媒體大幅度報導有關該國孤兒問題,引起許多國家關注,尤其是歐美國家,不少人希望領養當地孤兒,瑪麗就是其中一人。

 瑪麗把丹尼爾帶回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州老家后,細心照顧這名孩子,希望他能快樂健康成長。

 丹尼爾得到了瑪麗和家人的愛,但卻依然有著許多問題,例如患上焦慮、精神分裂、自閉症,以及兒童抽動症(Tic disorders,或稱抽動障礙,例如頻繁眨眼、搖頭、聳肩、清嗓聲等)。

 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因為不忍心看著羅馬尼亞小孩孤苦無依,嘗試拯救這些小孩,但不少人的小孩,都像瑪麗領養的丹尼爾般,面對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 

孤兒院孩子心智發育較遲

 美國科學家和羅馬尼亞政府的“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經過13年研究后,公佈研究數據后,一些心理學家對這些結果嗤之以鼻!

 從智商發展角度來看,這個計劃證實在兒童收容或撫養機構長大的孩子,心智發育較為遲緩。

 有關研究團隊長期追蹤136名孤兒和當地原生家庭結果,發現得出4歲以下孩童中,來自后者的平均智商比前者高出8巴仙,而且越早被領養,智商發育越佳。

 這個研究計劃結果未出爐前,已有不少人認為在收容或撫養單位長大的孩子,由于刻板的管理和照護,認定智商不及原生家庭的孩子,只是一直沒有實驗證明。

 如今,“布加勒斯特早期介入計劃”公佈研究數據,但一些心理學家還是認為這個研究多此一舉,因為:“不用研究都知道答案”!

 沒有研究數據證明,就有人要求提出證據,有了科學證明,又有人嘲諷這是多餘的研究,或許這說明不管是普通人或專家,都可以提出似是而非評論,反正,說話不用本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