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自2011年開始,吉隆坡市政廳先后推出「十五碑小印度之游」和「獨立廣場文化遺產之游」,讓導游帶領國人和外國游客,以行走方式探索老吉隆坡,學生也可參與哦!
通過這兩項為時大約2小時30分鐘的免費導覽,學生可以對十五碑和獨立廣場的歷史、人文與風情瞭如指掌,下一趟便可為其他朋友進行導覽!
這一期,先告訴你:「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的好玩!
資深導游胡賢棋(Billy)透露,吉隆坡有兩個小印度,分別坐落在印度清真寺路 (Jalan Masjid India)地段和十五碑(Brickfields)地段。
“兩個小印度的區別是,印度清真寺路的小印度,主要是印裔穆斯林的匯集區,並以購物著稱;不過,十五碑的小印度,有代表各種信仰的教堂和寺廟。”
十五碑命名有來源
多元宗教和諧共處,便是十五碑的迷人魅力。
“這裡為什么叫Brickfields?華人為何叫她‘十五碑’?”導游這一問,可是問倒我了,課堂裡沒學過呀。
“呵呵,一般上,英殖民政府會根據重大事件來為一個地方命名。”他說:“1880年代的吉隆坡是木屋區。木屋經常遭受火災,英殖民政府便下令建造磚屋。由于這裡近河,粘土特別好,便決定在這裡建廠製磚。一大片場地用來曬磚,才被稱為Brickfields。”
至于老華人為何叫她“十五碑”,這得從頭說起:1880年代之前,不管人或貨物,通過海路抵達巴生(港口地區)之后,想進一步去吉隆坡,必須先從巴生走陸路到Damansara(並非現在的白沙羅,而是當時Damansara河和巴生河的交匯點),然后轉水路到吉隆坡。
“從Damansara到吉隆坡的水路,又窄又淺。甚至很多地段,水淺到底,舢板不能划行,只好由人扛著走。碰上雨季,也要花個3至5天時間才到達,最干旱的時節,更要費上15天。”
當其時,錫礦業下滑,人們因為生計問題,紛紛離開吉隆坡,那裡都快變成鬼城。為了開拓人民的生計,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便到十五碑建立了這裡的第一座磚窯,還將磚塊銷去新加坡。
“考慮那段水路太艱辛,甲必丹便建議英殖民政府,開闢陸路。從Damansara起始,一英里路立一個路碑,來到這裡正好是第15英里,老華人才把這裡叫做十五碑。第16英里,便可抵達吉隆坡。這條陸路被稱為Good Road,意即好路。我相信,現代人很快會忘記十五碑的命名來源。”
游覽景點聽有趣故事
一邊行走,導游一邊敘述:過去,十五碑沒有高樓大廈,只有鐵道局的一個據點,用來清洗火車引擎、維修火車零件,以及為蒸汽火車添水。
“1880年起,英殖民政府便從斯里蘭卡和印度,大量引進傑出的工程人員,協助維修火車,以及築建鐵道,並把他們都被安置在十五碑。1886年,吉隆坡第一條鐵道,便是從十五碑開到巴生。現在,這裡的KL Sentral,已發展成為城市交通樞紐。”
此外,十五碑最特別的還是,人氣憐憫關愛濃重。這裡有大馬盲人協會(MAB),協助有視障問題的朋友,學習點字閱讀,以及鍛煉一技之長;還有宗教和團體,定時提供免費食物呢。
總而言之,行走探索小印度,看到感興趣的景象,都可以請教導游“這是什么”?一邊欣賞歷史悠久的景點,一邊聆聽有趣故事,絲毫沒察覺時光的流逝;很快來到十五碑中心的人造噴泉,便是和導游互道再見時刻。
看建築了解宗教史
多元信仰和諧共處,正是十五碑的最大魅力!
從集合地點──維韋卡南達修道院 (Vivekananda Ashram,建于1904年),導游便告知:“這是以印度近代哲學導師命名的修道院。這裡的圖書館,現在用于進行心靈教育課程、禱告會及瑜伽修行。”
而在修道院臨近,便矗立一座線條簡潔明朗的路德宗教堂(Lutheran Church,建于1924年)。導游胡賢祺表示,“過去,斯里蘭卡和印度工人來到這裡,因為思念家庭,生活失去重心。為了讓他們有所寄託,便在此處建立路德宗教堂。”
路德宗教堂后面,便是由斯里蘭卡佛教徒興建的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1894年)。這之后,導游還導覽了三教堂(儒教、佛教、道教)、十五碑清真寺和藝術之廟(Temple of Fine Arts)。
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史克路 (Jalan Scott)三間雕刻藝術風格鮮明的興都教寺廟:Sri Kandaswamy Temple、 Sri Maha Muneeswarar Temple和 Arulmigu 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
導游說:“有時間和興趣的話,自己慢慢走去看聖馬利亞敘利亞東正教教堂 (St Mary’s Syrian Orthodox Church,1956年) 和玫瑰聖母堂 (Holy Rosary Church。1903年)吧!”
象頭神故事引人入勝
導游敘述的歷史文化故事之中,大家最愛聽的,想必是象頭神的故事。
印度的很多神祇,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某間寺廟供奉的象頭神,尊稱Ganesha,但在別的寺廟卻尊稱Vinayaka。但是,千萬不能說Ganesha便是Vinayaka。不過,每個神祇都有自己的吉祥獸,象頭神的吉祥獸是老鼠,他的兄弟姆魯甘 (Murugan)的吉祥獸則是孔雀。
關于象頭神的來源,有數個說法。一般認為,象神是濕婆神(Shiva)和雪山女神(Parvati,婆婆諦)的兒子。
導游胡賢祺說:“在濕婆神離家不在的日子裡,雪山女神誕下愛子迦尼薩(Ganesha)。迦尼薩很快長得高大強壯。有一天,雪山女神要沐浴,命令兒子守護門口,濕婆正好回家。迦尼薩堅守母親囑托,便不讓濕婆進去。
濕婆想:我可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一怒之下,一刀便讓迦尼薩身首異處。雪山女神趕出來看時,失聲痛哭:這是你的兒子呀!于是,濕婆神請求守護生命之神毗濕奴,讓迦尼薩復活。
毗濕奴告訴濕婆:明天太陽升起,按照我指引的線路,你將見到的第一個生物的頭砍下,安裝在你兒子的脖子上,他便能復活。結果,濕婆見到的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 ,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但是,雪山女神覺得“這還不足夠”,濕婆便說:好吧,我命令諸神都要全力幫助迦尼薩達成目標。迦尼薩因此成了掃除障礙之神。今天,任何活動進行之前,信徒都會先膜拜象頭神,祈求一切順利。
路線設計循眾變更
原來,“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的路線設計,來自胡賢祺的靈感。
8年前,居住在士布爹(Seputeh,十五碑附近)的胡賢祺,決定要設計一個十五碑的旅游路線。他便穿街走巷收集資料,以便設計出最精彩的旅游路線。后來,吉隆坡市政廳便誠邀他加入“十五碑小印度之游”,由他來導覽國內外游客。
“通常,導游會根據隨團游客的興趣,適度調整路線內容。畢竟,有的游客對信仰最感興趣,有的愛觀賞建築,有的喜歡品嚐美食。”他說。
那么,怎樣才能讓好動的小學生,腳踏實地跟著導游行走探索吉隆坡?
他透露,在和市政廳合作之前,便曾帶領過孤兒院的小朋友,游覽十五碑。由于小朋友比較難專注,不會對歷史解說感興趣,所以,他先帶他們游覽色彩斑斕的三教堂。同時,他還向大馬盲人協會(MAB)申請,讓小朋友在那裡進行一些游戲,比如蒙眼打乒乓,還有體驗盲人過馬路。
“學校也可以組織十五碑戶外游學,不過,必須把人數限制在15名內,可能要分很多期來進行。通常,導覽是以英語進行,不過,我們也有會講華語的導游,因此,學校可在預約時,提出特定語言導覽的要求。”
十五碑小印度之游
●時間:每週六上午9時至11時30分
●集合地點:維韋卡南達修道院(Vivekananda Ashram)
獨立廣場文化遺產之游
●時間:每週一、三、六,上午9時至11時30分注意:週六游只開放給外國游客
●集合地點: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Kuala Lumpur City Gallery)
*個人游客可直接到集合地點報名,10人或以上的團體申請,請提早電郵至:pelancongan@dbkl.gov.my,或撥打電話:03-2698 0332(週一至週五,辦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