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許雅玲
攝影:潘嘉威
館長還認為,置身于最具特色的摩爾式建築之內,游學于傳統紡織文化和現代紡織藝術之間,這其間的雙重意義更屬難得……
鄭秀梅強調,“來到國家紡織品博物館,同學可以觀賞到屬于大馬人的珍貴紡織品,比如傳統峇迪(Batik)、金錦緞(Songket)及東馬土著的傳統紡織品等;並且還可深入了解傳統紡織工業,包括編織、染織的演化和發展。”
她表示,我國土著很早就會用樹皮、獸皮及皮毛製成簡陋的蔽體衣物。直至公元10世紀的狼牙脩(Langkasuka)時代,印度和中國商人,把棉花及絲綢帶來馬來半島,讓土著大開眼界。
到了14世紀,隨著馬六甲港口蓬勃貿易展開,馬來半島人民開始向中國和印度取經,發展出屬于我國紡織品風格和工藝,包括獨具特色的大馬峇迪(Batik,即統稱的蜡染布)、峇峇和娘惹服飾。
與此同時,西方殖民經歷,也對我國紡織工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2010年之前,紡織品只屬于國家博物館一個展示部分。由于已故前首相夫人敦恩頓瑪末對峇迪的熱愛,加上她認為我國多元種族的紡織品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她建議我國應該設立一個專屬地點,讓世人欣賞我國的紡織文化。”
全國各地搜集珍品
當其時,她也要求藝術及文物部收回手工藝品中心,也因此,才有今天坐落在蘇丹希山慕丁路段的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遺憾的是,敦恩頓在2005年10月20日病逝。
儘管從2007年起,有關單位把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紡織品,移送到現在的館址,不過,遲至2010年才開放讓民眾入館參觀,2012才舉行正式開幕。
目前,館內的傳統布料與紡織品,主要是大馬國家博物館當局從1970年代開始在全國各地搜集的珍品,還有之后從古董店和民間收集到的具有意義的紡織品,包括服裝和配飾。
在館內,學生除了能了解到傳統紡織品的編織和染製過程,還能欣賞到不同時代的布料和圖案設計。具有50年歷史的傳統布料已屬珍品,具有百年歷史的布料更加可遇不可求,比如經典的Limar布料。
各種活動等你參與
此外,館內設有多媒體程序,簡單扼要地介紹我國紡織品文化。想要到此進行課外教學的學校,可提早向館方申請特定語言的導覽協助。
2010年7月擔任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館長的鄭秀梅指出,除了“靜態”地了解我國紡織文化,學生還可參與“動態”的工作坊,包括為峇迪上色及基礎編制等。
令人高興的是,學生親身經歷了一針一線紡織后,懂得每匹布料得來不易,會更加珍惜。
她笑著披露,“7月份,我們舉辦了‘世界服飾娃娃展’而在即將來臨的11月,除了年度嘉年華會,本館還會舉行‘博物館過夜’活動,加深人民的愛國情操。”
相信大家都對夜晚的博物館有無限想像,膽子大的你就來過夜吧!不管是語文導覽協助、工作坊,還是博物館過夜,均需致電預約申請:03-26943457/03-26943461。
5個展廳各有主題
目前國家紡織博物館共有5個展覽廳,分別展出有關我國紡織文化、工藝,還有成品(服裝和配飾)。
具體來說,Pohon Budi展示廳是展覽有關製作紡織工藝技術,而Pelangi展示廳則展出東西馬土著的傳統紡織品;Teluk Berantai展示廳展出馬來人傳統手工紡織品,Ratnasari展示廳展出各族傳統紡織品;Saindera展示廳則不定時更換不同的展覽主題。
目前,館內藏品數量,已從開館時的357件,增至今年的486件;主要收集從17世紀至當代的紡織品,最古老的藏品則是15世紀的紡織品。
“館內有兩件具有國家文物遺產認證的18世紀藏品。包括原本屬于登嘉樓王室,可綁在腰際上的煙草壺,以及吉蘭丹王室在戰鬥中,用來保護肚臍免被武士劍刺中的金片。”
布料展示有時限
一些游客認為,國家紡織品博物館沒有什么看頭,我們只是走累了進去吹冷氣休息,因為外面好熱啊!
鄭秀梅表示,你若這么想,你便會錯失認識我國紡織文化的大好機會。
“無可厚非,這是‘特色’的博物館,沒有吸引人的精彩故事。不過,正是因為這種特色,特別吸引服裝設計系的學生,還有對紡織品有興趣的人士,尤其是外國游客。這也許是因為在生活中,大馬人有很多機會接觸峇迪等紡織品,才不會特別去珍惜。”她說。
實際上,一件超過半個世紀,屬于王室的金錦緞(Songket),市值可以賣至5萬令吉。只不過,這些經過歲月洗禮的布料藏品,是相當敏感的物件:太強的光線造成褪色、太濕太冷會招致發霉生菌;長期懸掛,拉扯的壓力會有撕爛的風險。
“因此,本館光線較暗,冷氣還全天無休。而且,所有的布料藏品,都會在展示一定時間后,取下收藏,至少休息一年后,才再度展示出來。所以,每年展出的布料藏品,不會重複。”她說。
建築出色背景顯赫
來到國家紡織品博物館,還要去欣賞這座有“背景”的建築物。
這座1905年建成的建築物,便是吉隆坡最具特色的,綜合摩爾、莫臥兒和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群中的其中一座。
鄭秀梅娓娓道來,“本館的前身是馬來亞鐵道局總部,后又成為郵政局總部。再于1960年成為國家銀行總部、婦女及兒童法庭,后來成為公共工程局總部。2007年之前則是手工藝品中心。”
摩爾式建築風格,源自于阿拉伯的傳統建築,最常見到的是典雅的拱門和大圓穹頂。設計元素裡也常出現阿拉伯文、幾何圖形,還有釉彩磁磚。此外,馬來半島的伊斯蘭教經由印商傳入,這也一併帶來16世紀,表征伊斯蘭藝術高度成就的莫臥兒建築。
●國家紡織品博物館(National Textile Museum)
●地址:26,Jalan Sultan Hishamuddin
50480 Kuala Lumpur(獨立廣場斜對面)
●電話:03-2694 3457/03-2694 3461
●網站:http://www.muziumtekstilnegara.gov.my/
●開放時間:早上9時至下午6時。只在開齋節第一天和哈芝節第一天休館。
●入場費: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