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像空氣無所不在 擋不住的漫畫熱情(第1篇)

$
0
0

報導:涂素燕

《十分專題》部落格:

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許多孩子可能不看書,卻愛看漫畫。

也有許多孩子不看漫畫,愛看動畫。

許多家長對動漫不以為然,然而,動漫流行擋也擋不住,不管對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

新時代的動漫,跟上一代的人認知中的“給小孩子看的”已經不同,與其反對打壓,不如跟孩子一起探索這個世界……

這也許是很多家長的無奈,叫孩子溫習功課或看兒童文學,他就變成“一條蟲”,可是看漫畫、動畫,打電玩的時候,馬上變成“一條龍”。

 一直以來,我國有很多孩童,甚至成人都是動漫迷,也有不少角色扮演(cosplay)玩家。

 可是動漫、角色扮演在我國一直被視為次文化,沒有真正受到關注。

 前陣子我國一位喜歡動漫和角色扮演的女孩,被一位同樣喜歡動漫和角色扮演的男網友殺害,雖是一起個別事件,卻觸動社會神經,激起大眾對動漫界和角色扮演界的好奇和關注。

 漫畫是以文字和圖像呈現的一種創作,自古難登藝術殿堂,也不受文學界承認。

 這也許是為什么,一直以來,這種媒介不能堂而皇之為教育界、學術界,家長所接受。

 很多家長會鼓勵孩子讀兒童文學、古典文學,可是應該很少家長會把漫畫丟給孩子,說:“得空多看幾本漫畫。”

輕易俘虜男女老少

 然而,不管家長喜不喜歡,贊成或反對,很多孩童,甚至青少年跟成年人,就是喜歡看漫畫或動漫,多于看文學作品、教科書,甚至小說讀物。

 幾乎沒有一種藝術、沒有一種文學,甚至一種媒體,可以像漫畫一樣,輕易俘虜男女老少,影響各階層人士。

 另一方面,也沒有一種媒體像漫畫、動漫這么受爭議,長期陷在風風雨雨中。

 世界上永遠有一群熱愛漫畫、動漫的人,也永遠有一群對漫畫、動漫抱有偏見的人。

 吊詭的是,對動漫抱有偏見、討厭動漫的人,通常是不太看動漫、不理解動漫,或者看不懂動漫的人。看越多動漫,越懂動漫的人,反而會迷上動漫的世界。

動漫不只給小孩看

 到今天還有許多人認為動漫是“給小孩看的”,但是,可知在日本,看動漫的人從兒童到六七十歲老人都有。

 他們可能是學生、上班族、主婦、退休人士、作家、政治人物等。

 林余晁小學四年紀,接觸第一套日本少年漫畫《聖鬥士星矢》,從此栽進漫畫世界。

 漫畫陪伴她度過無數日子,就算踏入社會,她依然喜歡捧著漫畫。

 說起漫畫,從美國漫畫到日本漫畫,從漫畫類別、題材內容到畫功,她都如數家珍。

 她說,漫畫跟書、電影、電視劇一樣,是一種說故事的媒介,創作的載體。

 有人喜歡看書、有人愛看電影,有人只看電視劇,有人喜歡看漫畫,只是這樣而已。

 你跟不看漫畫的人講到漫畫,他們的印象往往是“打打殺殺”、“情情愛愛”、“不正經”。

 漫畫跟電影、小說一樣,有“情情愛愛”、“打打殺殺”,但這只是部分漫畫,而且這些漫畫只佔所有漫畫中的小部分。

 當今漫畫界由日本和歐美“二分天下”,東西方漫畫各有千秋,在全世界各有擁躉。

主角大多數是好人

 很多人可能是從大銀幕、電視上認識超人、蝙蝠俠、蜘蛛俠,他們其實本來是美國漫畫的英雄人物。

 她說,美國漫畫開始時故事比較簡單,主角大多數是好人,不斷打敗壞人。

 “二戰期間,人們極需希望,希望好人可以打敗壞人,帶領人們走出戰爭的痛苦,所以那時候就出現超人、蝙蝠俠、美國隊長等漫畫英雄。”

 這些老英雄深受歡迎,歷久不衰,數十年以來,美國漫畫繼續以這些人物為主角,延伸出各種新故事。

 她本身到今天依然在看超人、蝙蝠俠,她表示,這些故事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有新的進展。

 故事從早年的正邪對抗,延伸到探討英雄的超級力量可能帶來的極權主義、生死哲學、情感掙扎等。

看漫畫也能長知識

 日本漫畫針對幼童、少年、少女、青少年、女性、成人推出五花八門漫畫,類別分得非常細,甚至比電影、電視劇類別還多。

 日本人出名認真嚴謹,就連日本漫畫也是這樣,即使看來打打殺殺的格鬥漫畫,當中其實包含人性陰暗面、生存鬥爭、強權政治等命題,表現的深度,可能超越一般通俗小說、電影、電視劇。

 比如著名的“長命漫畫”《海賊王》,林余晁說:“我們都知道,海賊搶劫他人財物不對,以暴制暴不對,可是為何主角會成為海賊王?因為他要推翻一個不合理,已經腐化的制度。”

 當然有些人看《海賊王》只是喜歡里面的格鬥場面,但也有許多人是對其影射強權統治,探討國家和人民關系、民族之間矛盾等主題思想產生共鳴。

 否則一部格鬥漫畫,不可能男女老少“通吃”,紅了十多年。

題材廣泛包羅萬象

 日本漫畫題材還包括政治、經濟、職場、料理、推理、恐怖等,有許多是趨勢型、知識型寫實漫畫。

 所以吸引很多成年讀者,連許多“正經”的上班族、專業人士,都人手一本漫畫。

 她舉例,看《將太的壽司》時,可以學到許多關于壽司的知識,“雖然當中難免有夸大成分,我們自己也知道沒有這么厲害,但從中還是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和冷知識,非常有趣。”

 “其他類型漫畫好像《島耕作》講的是上班族奮鬥史,讀者群是上班族。”

 這本商管類漫畫,講的是故事主人翁島耕作,如何一路奮鬥成為“一社之長”。

 許多企業上班族、公司主管和企業家,都會“研讀”這個漫畫系列。

 台灣政治大學近年甚至開了一堂“從漫畫看日本”通識課,通過看漫畫了解日本文化,學生可以名正言順看漫畫,研究漫畫作者背景和漫畫故事內容。

日本漫畫“打不死”

 全世界喜歡動漫的人,也許都曾因動漫是不被認同的“通俗文化”、“次文化”而太委屈。

 說來矛盾,日本擁有最發達的動漫產業和龐大動漫愛好者,但在日本,也有一群全世界最痛恨動慢的人。

 動漫已成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流行文化。動漫產業及其衍生品,給該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日本政界有名的漫畫迷麻生太郎擔任首相期間,曾經帶著漫畫見外國政要,積極推動“漫畫外交”。

 世界各地都有研究日本動漫的人,其中德國的Jaqueline Berndt教授可說是日本漫畫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她深受日本漫畫吸引,1990年代時千里迢迢從德國遠赴日本進行美學、藝術社會論和漫畫方面的研究。

 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所有日本人都喜歡動漫,在日本有一群非常敵視動漫的家長和教師。

打擊動漫風潮不斷

 我國家長就算反對孩子看動漫,可能只是不給孩子零用錢買動漫,沒收孩子的動漫,或者在孩子面前大罵“動漫教壞人”、“看動漫浪費時間”。

 但日本這群反動漫的家長和教師,曾經發動浩大“動漫驅逐運動”,幾乎摧毀日本動漫產業。

 1950年代中期,漫畫深受日本孩童歡迎,家長、教師,還有一些文化人認為漫畫降低孩子的閱讀能力,展開打擊漫畫行動,不只焚燒漫畫,還聲討漫畫家。

 1980年代末期,日本一位動漫迷宮崎勤,先后殺害4位年齡介于4歲到7歲的小女孩,媒體和群眾認為宮崎勤是受動漫影響才有這種行為,大舉討伐動漫,讓日本動漫產業一度陷入冰河時期。

 日本打擊動漫的行動,通常都是一個風潮,每次風波平息,動漫產業就春風吹又生。

 正如日本“漫畫之父”手塚治蟲所說:“漫畫是不死之身”,就如他說的:“我們正活在漫畫的空氣時代”,漫畫、動漫至今還是像空氣般,無所不在,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或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