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受教育是基本權益 特殊兒童入學有理(完結篇)

$
0
0

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家有特殊孩子,父母肩上照護的擔子已特別重,若是他們不被學校與老師接受,被拒于校門外,父母更是苦上加苦,淚在心中流……

張為群的小兒子是特殊小天使,有阿斯柏格症狀,入學兩周后,老師覺得這種孩子會干擾到其他同學,而要求他轉校,夫妻兩人內心淌著淚,將孩子轉到另一間學校去。

 阿斯柏格症小孩在陌生環境中,很沒有安全感,因為不會表達,就用種種行動來壓抑其內心波動。為群的孩子就是去打開老師的包包、同學的鉛筆盒等。

 他遺憾,那時,他們夫妻倆不太了解阿斯柏格的情況,沒有事先帶孩子去了解環境。

 他當時也不了解孩子的權益,沒能據理力爭,讓孩子不必轉校。

 如今,作為阿斯柏格症家長互助會(ADAM)的發起人之一,他會跟新晉學員分享這方面知識。

 “孩子其實可以堅持不離開學校,若被逼離開,家長可以把事件帶上教育局。“

 不過,他也強調:“若堅持讓孩子留下,應好好跟校長及老師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

 我國教育大藍圖明白指出,每個小孩都有受教育的權益。

 2008年殘障人士法令第28條文,第一項就開宗明義指出:殘疾人不應該被排除在殘疾的基本普通教育系統之外。

 因此,校方不能隨便拒絕任何一位學生,只要學校收了,就不能隨便開除。

學校拒收持卡者

 不過,談到這裡,又牽涉到殘障人卡的問題。

 張為群指出,殘疾情況不嚴重,或是智力正常的殘疾孩子,是否要申請殘障人卡呢?這個問題,部分家長仍爭論不休。

 目前的情況是,持卡者等同暴露身分,而遭有些學校拒收,校方的理由可能是學校沒有特殊班或沒無障礙設施。

 而一些擁有特殊班的學校,一看到申請者是特殊小孩,也不管對方的情況如何,就把對方放在特殊班,造成那些智商與一般孩子一樣的特殊小孩,無法進入普通班就讀。

 有些家長就是擔心孩子被殘障人卡所標簽,而不申請此卡,又或者是隱瞞校方孩子持有此卡,得到了學額,才向校方坦誠。

 那些沒有卡的特殊小孩,雖得以進入普通班學習。但是,如果孩子的行為舉止很極端,家長難向校方交代、證明或尋求諒解:孩子其實是名特殊小孩,請多包涵。

 孩子也容因為“頑皮”,而被打罵,甚至影響其心理健康。

我國特殊班如大雜燴

 我國的特殊班仍有待提升,目前的特殊班,如同大雜燴,各類特殊小孩都有。

 在先進國,特殊班分成四大塊,即殘障、視障、聽障及智障。

 以殘障來說,它又分手、腳殘障、小兒麻痺症等。智障方面,又分為腦傷、過動、自閉、阿斯伯格等。

 “情況比較接近的,可以在一起學習,情況完全不同的,例如自閉與過動,就要分開,使用不同的教導方式。”張為群說。

 “阿斯伯格症、自閉與過動兒,都有很多天才,將他們區分開來,將就其特長喜好,加以培養,就可培養出不同的天才。”

 他指出,政府的教育大藍圖在概念上,其實有將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區分開來,只可惜實際上,卻沒有落實。

殘障健全中間沒界限

 目前,沈偉鴻律師致力幫助殘友申請殘障人卡,讓他們知曉本身擁有哪些福利。“對公眾來說,殘友就是可憐人,這種認知已影響殘友的看法,因此,公眾應改變這種看法。”

 他指出,很多公司都有提供員工在職培訓,但是,為何殘友卻沒有這些培訓?政府其實可以撥款讓殘友接受培訓。

 政策的問題,讓殘友很無助。人為的問題,例如有些學校拒讓殘障小孩入學,加劇殘友的困境。

 針對這點,他感嘆,自己小時候上學,校方都很配合,為了遷就行動不便的他,6年來其班級地點沒什么變更。為何現今有些學校卻拒收殘障孩子?殘障孩子未必成績就不好呀!

 “殘障孩子其實應與建全孩子一起,這可讓建全孩子了解殘友,產生同理心,學會如何對待及幫助殘友,這是直接讓他們學習道德教育。”他說。把兩者分開,等同更加邊緣化特殊孩子。

 “教育體系一定要混合兩者,讓大家照顧一兩個特殊孩子,一間學校有3到5個特殊小孩,就很夠了。

 為了接受特殊孩童就讀,可安排工程師到學校增設無障礙設施,一間間學校慢慢改,最終將能把全部學校都變成無障礙學校。

政經文教權益待提升

 “政經文教各個領域,殘友都面對權益不受重視問題。”律師拿督斯里沈偉鴻說。

 曾是傑出青年獎得主的沈偉鴻,本身也是殘疾人士,對于國內殘疾同胞面對的權益問題,感受很深,他提及殘友面對的各領域問題:

◆教育:缺乏完整教育

 教育,未有適合殘友的完整教育。一些地方更是連根本的教育服務都缺乏。

 肢體殘障者不用去特殊班,但是,一般學校未有殘友設施,導致他們到一般學校上學面對困難。

 “大家都沒有把殘友的教育看得很重要,也不重視他們上學情況,他們該上些什么?還是讀一些書,有基本的教育就夠?”他反問,並指出,特殊教育應有完整的一套,從幼教一直延續到大專或大學。 

 有人認為這樣很浪費,但是,這些無障礙大專大學,並非只局限于殘友,它一樣可以開放于公眾。而科系方面,則可以針對殘友,增設保健科、復健科,或是如何教育殘友的特殊教育系。

 “據我所知,聾啞學校的學生,在15、16歲,還在上6年級,這是很不完整的教育,只會讓殘友更殘障。”他語帶遺憾地說。

◆經濟:排除殘友工作障礙

 目前,社會把殘友視為累贅,好些人覺得照顧他們、增設殘障者可用的無障礙設施,是花錢、浪費錢的,沈偉鴻律師認為,人們應改變想法,這些設備其實可增加殘友的生產力。

 “殘友無法走入人群,間接影響國家經濟。其實,無障礙設施做得好,更多殘友就可以外出工作。”他說。“這是一舉兩得,國家不但不必付給他們福利金,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工作所得中抽取稅收。”

 他提出,建築物或公共設施,若是在建築之前便把殘友考慮進去,那些就不需要事后額外花錢建造殘友專用設施。

 而且,這些設備,其實可擴大至孕婦、老人,從而營造出人性化的無障礙環境。

◆政治:讓殘障者有參與權

 每年,國家的財政預算案,並沒有談到殘友的工作福利。

 殘友佔我國人口的5%左右,那么,他們在各領域的工作機會,是否也應有5%的固打制?

 在國會上議院中,是否也應有一定數額的殘障上議員,讓他們可代表殘友發表心聲?

◆工作:培訓更實際技能

 殘障人士傳統的工作技術,是生產手工藝品,一些非政府組織多年來都訓練旗下殘友進行這類活動。

 但是,后來,這些手工藝品可不可賣,似乎不關我們的事。

 “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歡鐵線手工才去買?抑或人們只是基于憐憫才支持?若是后者,產品本身就沒有其真正價值了。”沈偉鴻問。

 他建議:“我們應重新培訓特殊人士,讓他們投入IT領域,在這些領域,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政府也應設立基金或貸款,讓殘友可藉此從商。我們應提升他們的自尊心,而非只是讓他們在街邊賣福利彩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