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學業上的成就等于幸福,長大后我發現老師說錯了,成就感不等于幸福感。”台灣碁石華德福高中導師戴照華說。
三月底,他在吉隆坡進行講座:“華德福小學意義與任務”,以本身的經驗做出精彩的分享……
在戴照華老師的回憶中,小學生涯是相當愉快的,他的學業成績掉車尾,但是他很快樂,每天放學不搭巴士,而選擇走40分鐘的路程回家,他很喜歡走路回家,小小的心靈滋生起滿足感。
除了走路回家,他另一項滿足感來自閱讀,他有滿滿的閱讀樂趣,家中的書有限,五年級的他,拿起一本化學書,也看得津津有味,還反復翻閱。
上了中學,他被分到優秀班,求學生活從此有了莫大改變。
老師每天早上發三張考卷,每名學生都有個別必須達到的標準,一旦不達標,就會被打。
為了逃避被打,他被逼考到好成績。整個國中生涯,他只被打過兩下。
過度成績導向 不再喜歡數學
他是家中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中間的孩子,是最受忽略的那個,但是,他發現,考到好成績,贏得好名聲,除了不必被打,他的父親還會給他一些零用錢,為父者臉上有光,還可向親友炫耀。
于是,他的學習被導向另一個方向,當許多同齡孩子在球場上較勁時,他卻每天在考場上奮戰。
當他終始如愿考上數學研究所,他卻發現他非常不喜歡數學。
他不斷反思,什么時候開始不喜歡學習。后來發現,是學校讓他不喜歡學習。“當我在做數學時,就會聯想到以往被老師打的經驗。” “我在心裡面有處空白的地方,我發現自己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他放下數學尋找讓自己愉快的方法,轉而投身教育。
從研究所畢業,他成為一位數學老師,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教數學也不快樂。
他的學生都知道,他們有一位數學能力很好,卻不快樂的老師。
更糟糕的是,他的人際關係也很差。
同學成競爭者 無法建立友誼
他回憶說,中學求學時期,每天考試后,老師都會把排名列出,同學們也會去比較,因此,大家都是競爭對手的關係,彼此之間無法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大家都知道,最后彼此都會在考試的戰場上見,為那屈指可數的數學系學額爭磞頭。
在這種環境中,他不曾學會建立起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心朋友。
成年后,他發現自己很討人厭,因為他總喜歡毫不留情地批評別人。
總結來說,他的兩大問題是:無法讓自己快樂,也無法跟人相處。
他終于覺察到,必須改變自己。
教數學的老師都不喜歡數學
戴照華發現自己教數學,卻不喜歡數學,詢問同事:你怎么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科目?結果發現,十位教音樂的老師,有八位不喜歡音樂,數學老師更慘,十位教數學的老師,十位都不喜歡數學!
一位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快樂?
他翻遍各種教老師的書,就是沒有一本教老師讓學生快樂的書。
于是,他開始尋找怎樣讓學生快樂且學會數學的方法,並以此為使命。
但是,他發現,許多老師對如何讓學生快樂並不感興趣。
終于,有一位老師告訴他:找一件你喜歡的事來做,然后你可以教別人……
他喜歡音樂,發現音樂可以打開他的心,后來他終于通過音樂找到一些好朋友,彼此都喜歡學習的朋友。
2001年,他遇到華德福教育(★註),他從華德福如何教數學的方式中,重新喜歡上數學。
他舉例,數學建基于節奏,可加入很多律動遊戲中,例如一面跳繩一面背乘法表。
“(華德福)教育能滋養孩子的心靈,把他們想像的東西變成他們可以落實的東西。”華德福的小孩,學習蓋房子、做土窯、木工、打毛線、編織等等,這都是一般教育體系中少有的成分,卻起著滋養的作用。
★註:華德福教育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與神智學者魯道夫史代納創設,該體系主張按照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針對意識成長階段來設置教學內容,讓人的物質身、生命身、星辰身和精神體得到恰如其分地發展。
從手作活動中領會人生道理
除了水彩,華德福教育中融入的戲劇、音樂、泥塑等活動,都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孩子、影響孩子。
泥塑,也有助于改善人際關係。其中一課,老師要學生用單手的手掌,將一個圓形的泥塊弄成方塊形。
手指尖對應批判性思考,在許多過程中,學生從動手做到心領神會,理解其裡面更深的內涵。他們可從中學習到體貼與體諒別人的方式,也比較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以木工的削木頭為例,學生須順著木紋一小塊一小塊地削掉不要的部分,他們從中看到,刀子是直直削進去的,但仍可以削出一個曲線。這可讓他們體會到,邏輯思考能力有如刀,如果用來處理人際關係,將會撞板。
青春期的孩子,有豐沛的思想,又有奔放的情感,因此,華德福教育在小學就開始進行各類活動,給予他們來日面對青春期的準備。
在過度注重學術成績的現今社會,華德福教育這種強調手工音樂等藝文活動及體育的教育,可說是相當異類。
戴照華說,學生若是有才華,不會在華德福學校淹沒。他的一些學生,縱使沒有像一般莘莘學子日讀夜讀,在台灣的政府考試中,一樣考到標青成績。
透過水彩作畫領悟相處之道
2001年,戴照華接觸華德福教育,並參加華德福師資培訓班。
華德福的濕水彩相當獨特,畫紙先浸濕,不用調色盤,一開始只用基礎色(黃、紅、藍色)中的單一色作畫,讓顏色在濕畫紙上暈開。
黃色外放、藍色內收,孩子會覺得顏色在跟他說話。
一般老師會先說色彩的故事,再讓孩子畫畫,例如從單色使用,來到混色階段時,說:“紅色的小精靈和黃色小精靈交朋友(在畫紙上畫上紅色和黃色,讓兩種顏色自然在濕畫紙上交融),藍色小精靈想進來,你要把他放在哪?”
當色彩在畫紙上相混和,變化出橙、紫、青乃至褐色時,小孩子們看到色彩的變幻,充滿喜悅。
“學習特殊的過程,不是看你有多厲害,而是你有沒有把心打開。”照華老師說,華德福教育中有很多讓人心魂打開的活動。
通過濕水彩中色彩互相交融的過程,他也領悟到與人相處之道,他不禁驚嘆:“原來人際關係也可以從藝術活動中學習!”
他說,我們可以透過色彩找到客觀的經驗。當孩子來至青春期,其內在賀爾蒙的張力,形成內縮與擴張的沖擊力量,若他們在小時候有過這種色彩經驗,他們將得到很多情感疏通的經驗,他們因此會比較容易疏通青春期的沖擊力量。
改善傳統不足 構思理想教育
台灣碁石華德福高中是華人地區第一所採用華德福體系的高中(到十二年級,即18歲),目前的中文語系華德福學校一般只到八年級(14歲)。
戴照華老師也是碁石高中的創校老師。
談及創校初衷,他說:“傳統教育有一些不能滿足我們的地方,我們可以從自身經驗,想到我們不曾嘗試過的東西,憑借以上經驗去構想理想的教育,這才能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做出改變。”
以前,因為怕被打,他就花一些時間讀書,這樣就不會被打。從中他得到被注意、被稱讚的良好經驗,但同時也擁有“學習等于痛苦”的不好經驗。
他認為,從傳統經驗中不滿足、不滿意的地方,加以改進而產生的東西,會比透過吃苦而學到的東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