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身心靈合一 "脈"向進步(生命觀 )

$
0
0

報導:楊潔思
攝影:李文源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人是整體的,人的身體、心與靈性,並沒有分割,因此,有“身心靈”之說。

 身心靈這個名詞,不算新,但是,“身心靈合一”的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不可思議。

 人類平安度過2012年傳說中世界末日這個轉折點,來到靈性抬頭的新世紀,掌握一些基本的身心靈概念,有助我們把人生看得更透徹,生活得更不費力。

 如果你還沒有“身心靈合一”的概念,2014年,就從這裡開始學起吧!

我們習慣性把生活中面對的東西或事件,分割開來獨立看待,比如說:健康、財務、工作、家庭等,我們都把它們視為是獨立的,互不相干。身體某部份的問題比較大條,我們也會選擇這一部位的專科來看診。

 但是,在台灣身心靈導師簡湘庭老師眼裡,許多問題卻是環環相扣,互有關連。

 “我們的生命並沒有分割出健康、財富、工作、家庭等,其實它們都是同一個脈動,來自同一根源,慢慢傳導,形成外在實相(外在各個層面的人事物的展現,包括物質、工作、健康狀況等)。”

 也是本地新時代通道中心治療師的簡湘庭,設計出生命藍圖系列療癒方法,主治的範圍很廣,各種個案與問題都有,在她眼中,問題雖不同,其原理都一樣。 

 簡老師來馬來西亞教導“金錢療癒”課,她在課堂上教導一個靜心方法──肢體心靈靜心,這個靜心方式可以讓人看到我們身心靈原來是息息相關的。

情緒連結相關事件

 外在問題,可以引發個人出現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出現不適。

 而小時候一個卡住的情結(不能釋懷的情感與糾結,如感覺不被疼愛、不被關注、貧乏無法擁有,而一直耿耿于懷),也能長期儲存在我們身體內,並能不斷藉著原子分子振動,影響我們的其他外表看似不相干的層面,例如工作、人際關係、財富、家庭等。

 她讓一名學員出來示範。

 這名學員面對逼切的財務問題,明明面對很大的金錢壓力,房貸車貸及家中開銷每個月都緊追著他,他就是提不起勁工作,不想出外跑業務。

 在老師的指示下,該學員首先腦中先想想自己面對的問題,再去感受身體覺得不舒服的部位,然后去伸展這個部位。

 學員感受到下背部有痠痛感,憑直覺,他坐著曲腳,彎腰前傾以舒解這個不適。

 學員重覆了幾次相同的動作,漸漸從痠痛中感到無力感與恐懼,再從這個情緒中,連結到相關的事件。

情緒消磁修補創傷

 這位學員回溯到,小時候,媽媽長期在遠方工作。每到黃昏,黑夜臨降時,他總是很害怕,怕自己一個人單獨面對黑暗,他極度渴望媽媽在身邊照顧他。

 但是媽媽每次回家只逗留短短一天,每次媽媽離開,他都哭得呼天搶地,卻無法留住媽媽。

 簡老師讓他不斷重複呼喚及哀求媽媽不要離開,直到情緒逐漸平復為止。

 一個小時候與媽媽分離的創傷記憶,看似與現在面對的財務問題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它們是有關連的。

 簡老師說,生命中早期的創傷,可導致生命中出現缺口,最終金錢從缺口中流失。

 通過這樣的情緒消磁方法,有助于該學員平復創傷,並從根源處著手,修補創傷造成的缺口,協助舒緩解其財務問題。

境由心生生命無好壞

 趨吉避凶,是人的共同心理。

 年關一近,市面上便出現各生肖或星座運程的書籍,讓大家在新一年做好趨吉避凶準備,期待好的都發生,壞的走遠遠,新一年順順利利。

 簡湘庭卻說,生命最珍貴的,不是你沒有發生什么事,而是任何事件發生時,你都可以面對。

 “不管你流了多少淚,所有的創傷與淚水,最后都化為彩虹、生命的果實與勇氣。”她感性地說。

 因此,身為身心靈老師及治療師,她的工作,不是要對眼前對象做些什么,而是引領對方看清自己生命,明白此生在玩什么遊戲,讓對方如實回到自己,面對生命的點點滴滴。

 很多問題,跟個人過度追求完美、過度要好有關;而面對問題時,許多人習慣逃避,不想面對,孰不知,許多時候,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導致的。

 這一點,就如佛家說的:“境由心生”。

 她說:“生命並沒有要好,它只是要你面對你自己,遇見自己,看見自己更多。碰到問題,不是說逃離現場,把自己關起來,一切當作沒事便行。”

 “生命像一場球賽,你不能不比,不可能不面對,但是你可以喊中場休息。”她不止一次如是說。

自我增值錢慢慢會來

 簡湘庭相信,金錢問題跟個人身心靈有關係。 

 事實上,這些年來,因為金錢問題或財務陷困而找上她的人很多。不只是欠債者本身,連那些被人欠債,一直追不到債的債主,也找她協助解決問題。 

 “在多年的治療中,我發現,那些小時候在家中很少被滋養(滋養指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及愛自己)的人,長大后,通常不管他們怎樣能做或有多能干,就是沒有(無法過得豐盛富足)。”

 這些現象,在我們的上一輩很明顯,那個時代由于日子貧苦,他們大多很能干、很能做,但是,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大部份人都無法擺脫貧窮匱乏的命運。

 她指出,金錢問題跟個人心中的“沒有”、“否定”、“匱乏”情感有關,往更深層面看,它涉及個人在族群裡的地位、價值。  

 換言之,一個人自小因種種經歷,讓自己覺得自己沒有、不能有及匱乏,以及自小經常被人否定,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與地位,那么,長大后,他很可能會面對某種形式的金錢問題,無法過上豐盛、富足及自在的生活。 

 “因此,當個人能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信任與滋養,錢就慢慢會來。”她說。 

找到自我就能創造金錢

 許多人認知,修行者應該是很清高的,不與金錢沾上邊,因此也很清貧。

 簡湘庭老師卻不認同這種說法,她說:“一個人的身心靈從未被切割與分離,不會有一個人身心靈很強,但是卻很沒有錢,no!” 

 “創造錢的力量,是向內找到自己的歷程,找到自己的‘我’,就能找到創造金錢的管道,它會自然而然留下來,轉譯成外在的物質。”她說。

 她進一步舉例解釋,一個小時候做什么都不被接受、被切斷(被打斷)的人,這一生通常要找錢會很辛苦,沒有辦法吸引“有”或金錢。

 童年時經常不被接受,被打斷的經驗,使他們無法建立起本身的自信,不敢相信、信任以及展現自己、無法接受自己,乃至無法愛自己,造成他們不敢呈現自己的想法、看法、主張,無法有“我”。

 或許我們可以留意,每次我們要做任何事時,是挾帶著“我不行”、“我做的別人都不會接受”等負面的心態與想法去做,還是挾帶著信心去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