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不揠苗助長 灌"輸"慢慢來(教育篇)

$
0
0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孩子的教育,需要慢慢來!

 這不是新觀念,卻有利孩子學習,現代父母,尤其是大馬許多父母卻讓孩子的學習變調了。

 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讓孩子之間毫無意義較勁,過早和過度開發小孩大腦,可能輸掉孩子的一生。

 新一年來臨,不妨重新省思自身的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個快樂學習年代!

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或可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新年禮物,思考教育的真諦。

 “我的孩子七歲,這有他的高智商證書,可否請老師額外教他一些東西?”一名移居德國的外籍媽媽,懇請老師加速孩子的學習。

 老師像看到外星人一樣,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看著她,答案堅定有力:“不可以!”

 對于德國人,甚至其他歐盟國家來說,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等同讓孩子的大腦逐漸變成電腦硬碟,只能儲存資料,卻無法主動思考。

 從亞洲人的角度來看,德國的教育根本是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但是,德國人並不這么認為,即使孩子多么聰明,都必須平等對待,不能超前學習,最多是讓學習速度較快的孩子,在課堂上看看其他讀物。

 當亞洲國家,包括大馬的學前班或幼兒班,強調為進入小學做準備,讓學生贏在起跑點時,德國政府禁止出現先修學校(Vorschule,德語)。

讓孩子快樂成長

 這包括學齡前托兒所或幼兒園,不能強調學習知識,只能照護小孩,如果需要“教育”,也只能給予品格和技能教育。

 例如,讓孩子懂得不能使用暴力或不可大聲說話;給孩子做一些有興趣的事,例如手工製作;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情商和領導能力。

 換句話說,小孩學齡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快樂地成長,讓他們自在玩耍,做小孩該做的事。

 歐洲人重點保護學齡前孩子,不讓孩子超前學習,避免損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就是希望小孩以符合人性的方式,走在學習之路。

 中國留德學者兼德國經濟政策史博士楊佩昌指出,德國的教育使用逐漸加速法,幼兒園教導道德倫理,以及學習與人相處;小學學習簡單知識,中學才進入“慢跑道”,在沒有統一考試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大。

 大學時,德國學生才進入“快速跑道”,各人才以自己的能力和其他人競爭,展現一直以來的學習成果。

 孩子需要慢慢地茁壯成長,而不是揠苗助長,德國人教育理念和執行方式,驗證了這個道理。

 哦,忘了說,強調教育輸在起跑點的德國人,104人得到諾貝爾獎,佔了歐盟得獎人456人的22%,即超過五分之一,佔總得獎者830人的12%。

 德國沒在任何國際教育權威排行榜名列前矛,但教育成功與否,已經不言而喻。

這些個案值得反思…

 以下個案,你會喜歡哪一個?原因何在?

 1)男生:4歲成為申奧形象大使;8歲學習書法,10歲加入中國國家冰球隊,后留學美國。

 2)男生:憑借初中的長跑優異成績,入讀中國重點高中,高一因對抗應試教育,七門功課不及格退學。

 3)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考獲博士學位。

 4)女生: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后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這些個案純屬參考,未必相似者都是同類人,只是做為一種教育上的參考。

 揭曉答案:

 第一個男生名字叫李天一(又名李冠豐),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之子,現年17歲,2011年9月因打人被拘留,2013年犯下輪姦罪,法庭二審判定監禁10年。

 第二個男生是中國暢銷書《三重門》作者,以及職業拉力賽和場地賽車手韓寒。

 第三個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在美國大學校園內槍殺3位教授、副校長和另一位中國留學生,之后飲彈自盡。

 第四個是一名人緣佳,課業好的女生,后跳樓自殺身亡。

 上述四個案不能作為教育現像的縮影,卻讓人反思:如果學校只強調學術成績,不強調塑造人格,是否會引發更多悲劇呢?

學習需一步一步來

 “我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了。”一些鋼琴老師或會發現,一些孩子考到最高級的鋼琴文憑后,卻說出這樣的話。

 鋼琴是樂器之母,能夠彈得一手好琴,不只能取悅身旁的人,甚至可以得到許多榮譽,但關鍵在于孩子是否享受學習過程。

 成年人明白哪些事物有利于工作或生活,並且一廂情願認為那可成為孩子的一技之長,但是否曾考慮孩子意願?

 過早或太急讓孩子投入某些事,反而讓孩子覺得壓抑,對有關事物失去興趣。

 一些小孩可能對數學有興趣,但發現孩子天分的父母或老師,若急于訓練他參加國際比賽,例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簡稱奧數),強迫他們接受訓練,即使他們載譽而歸,可能會說:“這輩子我不再碰奧數了。”

 反之,如果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漸對奧數著迷,他可能更願意學習和參與競賽,甚至成為出色的數學家。

 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操之過急,孩子的學習需要一步一步來!

寓游戲于教育成趨勢

 “為什么我不能像周末玩耍一樣,從學校課程和作業找到樂趣呢?”一名才學會寫字的小孩子,向芬蘭教育部長發出這樣的疑問。

 去年5月上任芬蘭教育部長的克麗斯塔吉烏魯(Krista Kiuru)非常認同這名小孩,也是她的小侄子的提問。

 在她看來,把游戲融入課堂中,已是教育大趨勢,因為當寓游戲于教育,游戲的意義不只是樂趣而已,而是有利于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教育。

 小孩都喜歡玩樂,讓大人坐在一處聽別人說話,超過一個小時已有些坐不住了,更何況是小孩需要“坐定定”數個小時聽課。

 小孩都喜歡體育課和音樂課,家長卻相信這是浪費時間,因此,過度違反孩子成長的規律,才是孩子不喜歡學習的原因。

朗讀經典培養孩子品性

 你會因為孩子的品德良佳而高興嗎?台灣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董事長,楊定一博士就會這樣。

 有一次,他接踢足球的孩子回家時,教練告知他的孩子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因為他會協助教練收拾足球。

 楊定一向孩子明確表達他心中的喜涗,並且讓孩子知道自己注重他的品德多于成績。

 對他來說,塑造孩子品德的方法,除了言教和身教,讓孩子朗讀聖賢經典,也是另一個重要方式。

 經典不一定來自宗教,但不少經典都與宗教有關,其他如中華文化的四書五經,如《大學》、《論語》、《唐詩》,以及孔子、孟子、莊子的經典書籍,都是孩子接觸智慧的來源。

 西方的莎士比亞、威廉布雷克(Willian Blake)等,留下的經典都極具智慧。

 經典朗讀並不急于解釋其中意思,因為可能混入個人主觀看法,讓孩子熟讀這些經典后,一旦對經典產生興趣,他們會從搜索和思考中得到更多智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