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憾事大同小異 健康時沒好好活著(上篇)

$
0
0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的一年開始,你在過去還有什麼未完成憾事嗎?

 澳洲作家魏爾(Bronnie Ware)和日本臨終關懷醫生大津秀一,照顧過無數臨終病患,發現很多人臨終前都會有一些憾事。

 他們整理這些患者的人生憾事,發現當中很多人的憾事大同小異。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管過去活得多風光或落魄的人,臨終前想的卻可能是同一件事。

 何不趁現在把握機會,做好自己想做能做的事,不要讓這些遺憾,成為我們的遺憾。

如果生命即將到盡頭,你此生最遺憾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在面子書看過或轉載過這個帖子,《垂死者的5大人生憾事》或《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后悔的5件事》。

 魏爾是澳洲著名作家、歌手和歌曲創作人,以心靈書籍、歌曲聞名。

 她曾經在安寧照護病房服務,照顧不久于人世的患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很多患者在人生最后的時光,都會向她透露自己的人生憾事。

寫下最常后悔的5件事

 她在部落格寫下自己接觸過的臨終病人,最常后悔的5件事,引起巨大迴響,第一年,全球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就超過300萬人。

 徇眾要求之下,她把這些故事集結出書,跟世人分享。

 在日本,也有一位年輕的臨終關懷主治醫生大津秀一,寫了一本書《換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講的也是臨終患者最常后悔的事。

 大津秀一的職責是幫助癌症晚期患者解除身心痛苦,在他們生命結束之前,給他們撫慰和關愛,協助他們平靜安寧離開這世界。

 在他的行醫生涯中,已經陪伴大約1000位患者走過最后的人生路,並親自聽聞過他們的人生遺憾。

 他通過跟這許多臨終患者交流,發現人在臨終前的遺憾其實大同小異,幾乎每位患者臨終前都有這樣的遺憾,就是健康的時候沒有好好活著。

集結成書提醒大家

 他認為:“人總是這樣,擁有時不覺珍貴,一旦即將失去,便痛悔莫名,但已于事無補。”

 他因為整理出一般人最常發生卻最容易忽略的25件人生憾事,集結成書,提醒大家,包括他自己,趁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用心地、投入地,好好地活著。

 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除了各族文化差異,就算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或家庭,每個人的價值觀可能都不一樣。

 但綜觀兩位作者寫的內容,很多臨終患者被問到人生最大憾事時,給的答案都很接近。

 大部分臨終者最遺憾的事,是當初沒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它后悔的事,還包括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花太多精力在工作上,錯過孩子的成長及陪伴愛人;沒有回家鄉、沒有多跟朋友聯繫等。

憾事之一:沒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管魏爾還是大津秀一,接觸過的臨終患者,他們人生最大的遺憾都是沒有趁年輕或健康的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現在過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還是社會、長輩希望你過的生活?

 你想做的事,是否都義無反顧的做了?夢想都努力實現了嗎?

 很多人都是在疾病纏身,或生命即將結束時,才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工作,甚至婚姻,未必是自己想要的。

 他們后悔自己當初沒有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然而,為時已晚。

 大津秀一提醒大家,無論選擇何種活法,都不要壓抑與忍耐地活著,一味勉強自己,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想說的不肯說,想做的不去做,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無限度隱忍,這樣的人生很辛苦,最容易留下遺憾。

憾事之二:花太多時間在工作

 魏爾照顧過的患者,尤其是男患者,幾乎每位都有同樣的遺憾,花太時間在工作上,錯過關注孩子成長樂趣,也錯過陪伴愛人親人。

 其實不只男性,許多職業女性可能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大津秀一接觸的病患也一樣,大部分幾乎都為了自己的人生全部被工作佔據而后悔。

 在日本,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人生就是工作,工在人在,他們健康時往往把工作當成精神寄托,直到有一天倒下來,他們的人生信仰也崩塌了。

 大津秀一有一位60多歲的男病患,患了糖尿病,體力明顯下降,可他下定決心每天散步,直到臨終前。

 他告訴醫生,自己過去拼命工作,覺得生意比什么都重要。得了糖尿病,醫生建議他散步,開始時他覺得這種事太無聊,可是沒想到,散步的感覺如此美好。

 生病之前,他天天悶在家里工作,走在路上也想工作的事,從來沒有抬頭看過這個世界,對季節變化毫無感覺。

 開始散步以后,他才發現季節轉換后,沿路的景色如此漂亮,大自然如此美,只是這樣,就帶給他無限滿足,生命何求?

憾事之三:沒有和親友保持聯繫

 很多人老了都會懷念過去,家鄉的一草一木、親人、老朋友,連情人,都是舊的好。

 年紀越大,身體越虛弱,年輕時,不在意的人和事,突然變得鮮明了。

 大津秀一的許多患者,臨終前都會希望回故鄉度過他們最后的時光。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或力氣,再回一次老家。

 他有一位70多歲的女患者,被宣告只剩下兩三週生命,走路已經異常艱難。

 可是她堅持乘搭飛機回到相隔1000多公里的故鄉,祭拜已逝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聚。

 她本以為這次旅行,是向死亡出發,結果,卻又活了將近一年,之前推測她只能活兩三周的醫生,都認為這是奇蹟。

 魏爾則發現很多患者,都后悔自己過去為生活忙碌,沒有跟朋友多聯絡。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很多人都會惦記著親人和朋友,希望再次見到這些人。

憾事之四:沒有勇氣表達真實感受

 說真話、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后果,可能會得罪別人,影響彼此的感情。

 職場上,很多人為了生活、家庭,總是以大局為重,不斷忍耐,為五斗米折腰。

 親密關系中,也有許多人為了避免糾紛,凡事“以和為貴”,其實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受,委屈求全。

 魏爾發現,這些人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內心長期痛苦。生命快要結束時,才后悔以前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大津秀一則認為,人不能如此虛偽壓抑地活著,這是身心健康的大忌。

 越來越多醫學家相信“病由心生”,很多慢性疾病其實是“情緒病”,跟長期過度壓抑情緒有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