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儘管如此,每個國家的各個民族,都有各自過年的傳統和風俗。
一些國家、民族至今還保留傳統的過年風俗,依然擁抱各種古老的禁忌和迷信……
蘇格蘭這片美麗的土地,除了釀製出全世界最好的威士忌,還住著全世界最熱愛歡慶的民族。
蘇格蘭人的節慶很多,從年頭到年尾,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歡慶祝一番。
他們新年的傳統活動,更是歷史悠久且多姿多彩,流傳至今。
蘇格蘭人很重視12月31日這天的除夕夜,他們稱除夕夜為“Hogmanay”。
新年除夕這天,蘇格蘭南部的百姓會互相上門拜訪,並高喊“Hagmane”。
許多西方國家都會大事慶祝聖誕節,蘇格蘭人反而不太注重聖誕節。
其實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末,將近400年里,蘇格蘭一直禁止慶祝聖誕節。
當時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蘇格蘭教會認為聖誕作為天主教的節日,應該禁止。
一直以來,新年成為他們家庭團聚和歡慶的重要節日,許多蘇格蘭人這天會在家開派對、交換禮物。
他們會在午夜來臨之前打掃房子,在燒煤時代,還要傾倒燒盡的煤灰。
除夕夜結束,新年來臨那刻,他們會唱蘇格蘭著名詩歌《友誼萬歲》(For Auld Lang Syne),送別舊年迎接新的一年。
唱詩歌迎新送舊
他們至今仍流行“跨年第一步”(first footing)的傳統習俗,除夕夜以后,第一位造訪的客人,預示著主人在新一年的運氣。
他們相信擁有深色頭髮的男客人,可以給主人家帶來好運,金髮的陌生人跨進你家門檻,意味著你將走楣運。
蘇格蘭人新年期間拜訪他人家,會帶煤炭、鹽、面包、酥餅、威士忌送禮。
現代人很少會帶鹽和煤炭去拜年了,但還是流行送酥餅、威士忌。
蘇格蘭還有在新年第一個星期一送禮的禮俗,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人遵守。
穿海盜服飾
燒船迎新送舊
蘇格蘭新年慶典活動,一般除夕之前就拉開序幕,持續歡慶數天。
每年12月30日起,蘇格蘭首都愛丁堡都會舉行盛大火炬遊行(Torchlight Procession)活動。
這天傍晚,成千上萬當地居民會穿上傳統維京海盜服飾,舉著火把,拖著維京戰船模型遊行。
他們從愛丁堡市中心皇家里路(Royal Mile)出發,走上卡爾頓丘(Calton Hill),熊熊火光照亮了沿途的古老街道和古蹟。
儀式的尾聲,他們把火把丟到船上,點燃戰船,唱起古老民謠,送走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火祭起源于維京人,北歐維京人驍勇善戰,古時總是駕乘戰船四海征討,每佔領一個地方,就會舉行火祭,祭奠死去的戰士,並感謝神靈。
英國曾經是維京人劫掠目標,而地理位置接近北歐的蘇格蘭,比英格蘭更早遭到維京人入侵。
儘管維京人凶狠殘暴,但對許多維京殖民地來說,他們即是侵略者,也是開拓者,蘇格蘭人至今仍以維京儀式過年,其實是有其歷史意義的。
英格蘭.歡迎深色頭髮訪客
英格蘭人跟蘇格蘭人一樣,每年1月1日慶祝新年,通常他們從12月31日傍晚就開始慶祝。
當教堂鐘聲敲到12下時,他們會趕快打開屋后的門,意味著跟過去的一年道別。
他們也跟蘇格蘭人一樣,相信深色頭髮的男人可以帶來好運。
根據傳統的過年方式,他們會邀請一位擁有深色頭髮的男性,最好是年輕、好看的,帶著鹽、煤炭和面包,到家里拜訪。
金髮或紅髮的女性,在這個時候不受歡迎,因為她們會帶來楣運。
鹽、面包和煤炭在古代分別象征錢、糧食和溫暖,客人帶著這些東西上門造訪,象征這家人在接下來的一年,可以豐衣足食。
西班牙.除夕吃12顆葡萄
西班牙有個非常古老的過年傳統,就是在12月31日除夕這夜,新年鐘聲敲響那刻,吃12顆葡萄祈福。
每一年除夕夜倒數時分,西班牙大城小鎮街道都會擠滿人潮,他們的手上除了拿著香檳,還會拿著12顆葡萄。
除夕夜結束的前12秒,各地鐘聲響起時,他們就開始吃葡萄。
鐘每響一聲就要吃一顆,響完12聲后,理應吃完12顆,但多數人都無法吞完,通常滿嘴塞滿葡萄。
12顆葡萄代表一年中的12個月,12點也是新年和舊歲交替時刻,如果能夠在跨年之際吃完12顆葡萄,預示著來年的12個月,每個月都能幸運度過。
這個傳統始于1909年,起源有好幾個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是,那年西牙葡萄生產過剩,農民靈機一動,想出這個辦法讓大家吃葡萄,逐漸演變成一種傳統。
德國.除夕留菜取好彩頭
德國人在每年一月一日慶祝新年,他們過年有許多傳統習俗,說來其實跟我們華人有點相像。
華人過年時喜歡預測生肖運程、來年運程之類,德國人在新年時,會把一小塊鉛加熱溶化,倒入冷水凝固后撈出,預測來年的運程。
如果鉛塊凝固后的形狀看起來像心形或戒指,預示來年是宜嫁娶;如果看起來像船的形狀,則預示來年宜遠行。
德國人會把除夕夜的食物,留下一小部分放到第二天,這跟我們華人所謂的“年年有余”好彩頭的道理是一樣的,希望來年可以豐衣足食。
中世紀時期的德國人認為,家里有小豬的人,在下一年就會交上好運,因為可以把豬賣了或吃掉,更好的照顧家人。
德國人到今天依然相信豬是好運的象征,他們在新年的時候一定會吃豬料理,像豬扒、烤豬,此外還會吃豬仔造型的甜品,像巧克力、餅干等。
同一賀歲片播逾50年
華人地區流行新年時看賀歲片,德國人每年新年也愛看“賀歲片”,而且還是同一部影片。
每年新年除夕夜,德國多家電視台都會播放同一部喜劇──《一個人的晚餐》(Dinner For One)。
這是一部1920年代的英國黑白短片,片長只有18分鐘,全片只有一男一女兩個演員。
短片講述蘇菲小姐慶祝90歲大壽,管家扮成蘇菲小姐的數位老朋友陪她共度生日。
這部“賀歲片”在德國連續播了50多年,據說播放時間一到,街道就會變得冷冷清清,因為大家都回家看電視了。
片子以原來的英文版本播出,電視台曾經播放德語配音的版本,結果接獲一堆投訴電話。
某年改播彩色版本,也一樣被投訴,所以至今還是播放黑白版本。
根據德國的說法,這部片子會越看越上癮,到最后不看都不行了,所以新年看這部片子,逐漸變成一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