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為
重視愛情、婚姻和家庭,讓它成為生活動力,整個社會將充滿更多正能量……
結婚?這太麻煩了!
德國的城市人,普遍抱持上述觀念,如非必要,結婚不會是優先考慮選項,越來越多人選擇同居,或者干脆單身。
德國人喬納斯(Johannes)和安佳(Anja)同居超過20年,依照德國的稅務法律,如果兩人註冊結婚,可以省繳不少稅,但每當有熟悉德國稅務的外國朋友,向喬納斯提出這個好處時,他都堅定地說:“我可不能為了省錢而失去自由!”
許多德國男生都有同樣的想法,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女方在這方面也沒意見,相愛才是道理,不愛了就分手。
離婚手續相當麻煩
該國離婚需要付出不少錢,而且手續相當麻煩,除非女方懷孕,男方就會即刻給對方名份,奉子成婚,讓孩子在法律上得到保障。
但是,結婚也不是保障兩人愛情的最佳方式,德國人從小就有“精神比物質重要,快樂比金錢更重要”的觀念,雙方感情出現裂痕無法彌補時,不會再拖拖拉拉,迅速選擇離婚收場。
即是說,德國人不輕易結婚,婚后感情發生問題,離婚“效率”卻很快。
當然,也有人使用“分而不離”的做法,選擇分居不離婚,避免為離婚付出大筆金錢,干脆用這筆錢和朋友四處遊山玩水。
托馬斯(Thomas)和安娜(Anna)就是例子,兩人已分居十多年,而且各自有男女朋友,但就是不辦離婚手續,名義上還是夫妻,事實上是單身貴族。
德國人相愛而不願結婚的婚戀觀,可從該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sche Bundesamt)公佈的結婚率反映出來。
不以結婚為大前提
1990年,52萬名德國人願意以婚姻維持感情,但近兩三年的數據顯示,少過40萬人願意登記結婚。
該局數據指出,1980年代,只有5巴仙的人同居,如今接近20巴仙的人同居,只有53巴仙的人願意結婚,另有28巴仙的人選擇單身。
在東方社會,尤其是華人族群中,如果出現上述趨勢,老一輩的人就要嘮叨不停,在單身年輕人耳旁碎碎念,務必讓家裡的年輕人趕快娶妻生子,或者早些嫁出去。
但對德國人來說,這可不是什么大問題,整個社會的婚戀觀,不是要單身人士結婚,而是希望他們找到可以廝守一生的伴侶,貿然結婚反而不妥。
不結婚不代表不談戀愛,德國人在中學時期就談戀愛,早戀的中學生不會令學校和家長側目,大人反而是關心孩子結交的朋友是否正派,同時提醒孩子,尤其是女孩,要有適當的避孕措施。
對于東方社會保守人士來說,這種觀念簡直會讓人口吐白沫,而且長大成人不結婚,將會招致不孝,沒有傳宗接代的罵名;德國人卻不屑這種想法,因為他們堅信愛情不能以結婚為大前提,相愛與否才最重要!
數年續約一次,婚姻變得不麻煩?
在國際足球競技場上,運動員和球會簽約,在某個期限內為該球會效力,約滿后可選擇續約或轉投其他球會。
德國某位離過數次婚的女議員,一度呼吁該國的婚姻制度使用這種續約制,她認為此舉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在她看來,“愛情合約”不管是五年、七年或十年一續,只要沒有感覺,不想困在婚姻內,婚約到期就到此為止,免去兩人因口角和金錢上的壓力吵翻天。
德國人婚戀觀採取開放態度,對她的呼吁沒有太多人表示支持或反對,似乎認為維持現狀不算太壞。
也許德國人相信,反正結婚與否,只是一種選擇,現有婚姻制度依然有可取之處,不急于以“婚姻續約”方式取而代之。
日本
色情產業影響大
日本的色情產業全球知名,許多色情架步使男性降低對愛侶的關注,同時影響社會的婚戀觀。
該國女性婚后,不會太在意丈夫能給自己多少家用,反而希望在各種色情資訊氾濫成災下,丈夫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能關心妻子。
雖然日本男人不想因為在外“偷吃”,導致與妻子離婚,但他們難免仍有婚外情的念頭。
外表文質彬杉的日本男生,聚在一起談起親人或女性時,竟會說出許多與外表不符的話,甚至和他人分享與近親亂倫的經歷。
日本法律明文禁止亂倫,並且給予嚴處,但是許多受害者不忍親人陷入牢獄之災,往往忍受了下來,助長了這個情況。
色情產業使日本人的婚戀觀越來越畸形,受害的不只是夫妻,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婚姻價值觀。
泰國
先娶大樹才有幸福
泰國人篤信佛教,男子未婚前須出家三個月至三五年,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如若不然,可能連找個女朋友都有困難。
在泰國南部一些地方,男子出家前,必須先完成與大樹結婚的儀式,為自己未來的婚姻祈福。
這些地區的人相信,大樹生命力旺盛,年滿21歲先與大樹結婚,才會得到佛祖保佑,並且贏得忠貞的愛情。
年輕男子與大樹的結婚儀式,並不遜于正式結婚的場面,新郎穿華服,在眾少女的陪伴下,來到“新娘”(大樹)前,村中長老會唸誦經文,新郎父親準備所需要的禮物,交給村中最年長的老夫人,讓她代“新娘樹”接收。
這一場為年輕男子預演的婚禮,結合了宗教和傳統婚戀觀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是在灌輸年輕人適當的婚姻觀念,因此才需要如此隆重其事。
美國
家庭比工作重要
西方人思想開放,並不代表不重視家庭,反而把家庭看得比工作重要!
美國是西方思想的代表之一,許多美國人都清楚知道,家庭和工作發生衝突時,家庭必然是第一選擇。
美國職業籃球賽(NBA)就曾發生類似案例。
當時,火箭前球員麥迪(Tracy Mcgrady,去年退役)還是當家頭號射手,他的表現將影響球隊勝負。
但是,當他接到其女友已入院待產的消息,就在球隊同意下,放下比賽赶赴醫院。
他順利看到孩子出生,但球隊卻輸掉了比賽;在美國,陪老婆生孩子可是件大事,球隊和球迷都沒有責怪麥迪。
即使換成另一支球隊的球員,面對同樣情況,也將是以家庭為重。美國社會的企業也有相同的共識,凡是孩子出生、親人病重或死亡,在緊急和重要的時刻,家庭必然是首選。
從華人角度來看,有人或會解讀西方人這種重視家庭的婚戀觀,不以大局為重,而只注重自己的家庭;但,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好,何來顧全大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