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楊潔思
這位男生,邱照允,今年20歲,擁有一身健康的古銅色肌膚,個子不算高大,但是肌肉結實,一看就知是戶外活動好手。
最特別的,還是他的氣質,帥氣的臉上,有一股氣定神閒的自信與篤定,堅毅而從容,仿佛無懼于眼前的任何困難與挑戰。令人很難將他跟那個超怕考試,每次冒手汗,弄到整張考卷濕淋淋的小男生聯想在一起。
今年初,邱照允與媽媽,華德福老師黃寶金,在一場華德福教育分享會上,分享了本身接觸這個全人教育的經歷。
回想當年在體制學校的日子,照允的表情中依然有掩不住的委屈:“有一次,我考到98分,心裡很高興,因為之前都沒超過90分,結果竟然被打兩下。自此以后,我就不想讀書了。我讀體制小學3年,只拿過1次100分,1年級通常是拿80、90分;2年級通常是拿70分、80分;3年級時,我考30分,我都不管它了。反正我不管怎樣讀,我都會被懲罰,因為我是那個拿不到100分的小孩。”
后來,他輾轉進入華德福體系學校,一間全人教育(★備註)學校,他驚訝地發現,在這所學校,不用做繁重的功課,不用考試,不用補習,每天都可以玩,他簡直樂翻了。
另類方式教孩子識字
“課本都是在班上寫,老師講什么就寫什么,就是很自由的學校。我也有學東西呀!我學國語(中文)、數學、唱歌、日文、藝術等,有很多可玩的時間。”他說。
他在體制教育內,失去了信心,轉到這種另類教育環境后,又重新找回自信。
華德福教育很強調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學習,恰好他從小在大自然中玩到大,戶外活動很強,這成了他的強項。
以前,他在體制學校時,抄寫中文生字,一個字要寫20遍,令他抄到發火,喊道:“抄這個有什么意義?”
而華德福教育,以另一種方式教孩子識字,教孩子字的來源,是從圖像及故事來的,孩子會記得很快,也不容易寫錯別字,不用抄那20遍,他就會了。
照允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在地學習,在台灣唸了3年華德福后,到澳洲華德福學校繼續學業。最后,他成功考上當地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如今,他唸了一年大學,表現標青。不但媽媽滿意,也讓許多質疑全人教育的家長,看到希望。
活學活用勝于分數
照允在澳洲唸華德福中學,到高中要畢業時,才有考試,考試前老師會講考試範圍,讓學生知道要讀什么,以及應付考試的方法。
“我的化學老師來自南非,他曾說,他在南非的華德福學生沒有一個拿過100分,可是他們現在都是在南非的一些大人物。老師教我們,100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學到?有沒有辦法運用學到的東西?“他說。
“即使一個人把中國歷史都讀完,但是卻不會從中學習到像是計謀、如何做人處事之類的東西,那,這些知識對他是沒有用的。一般人感覺到,我們在學校學的東西不多,老師教的也不多。其實老師不是要教很多很多,而是要你學習如何運用你學到的東西,再慢慢擴展。”他續說。
例如他唸土木工程,就是從以前在華德福學校上過的數學、藝術及建築的主課程的延伸與擴展。他會好奇,若要建一座橋,應該怎樣建?這樣建合法嗎?這些都是他有興趣的東西,所以他會去探索。
他唸的理工大學,講究要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他對生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也一樣修讀,因為生物裡有許多東西跟工程連結,以建水霸來說,首先必須考慮到當地生態。
可見,一名工程師不是只需懂得工程,還需懂得多種學識,畢竟我們生活的許多個層面,都互有關係。
認真學習認真玩樂
12歲初到澳洲,照允連一個英文字都不懂,只會兩句英語:“How are you?”(你好嗎?)和“I am fine.”(我很好)。
如今,他成為大學中的優秀生。大學第一年,他修了22科,除了3科拿70分以上,其他科目都考90分以上。
他說出成績,不是要炫耀,只是想讓家長知道,華德福學生懂得活學活用。“數學科學我們很強,寫報告的能力更強,我們可以把東西連在一起。”他說。
邱媽媽黃寶金老師指出:“我發現他(兒子)有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把書讀得非常好,他可以自己讀、自己上網查資料,主動上視頻網Youtube學習,並自稱有很多Youtube老師。”
照允自幼性格像風一般活潑好動及多變,但踏入大學后,他比媽媽更有紀律,很穩重,功課做得好,數學會提前做完,甚至在老師還沒教便做完了,不會就自己上網學或詢問媽媽。
工作與玩樂,他同樣認真。
華德福教育極為注重意志力的培養,照允有很強的自制能力,雖然極為熱愛籃球,書包上層放書,下層放籃球,在上課時,他會克制自己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專心聽課,忍到休息時間一到,就沖到籃球場上活動活動。
不看電視反是好事
照允小時候,媽媽沒讓他看電視或玩電玩,一天頂多看一部迪士尼卡通片。其余時間就讓他在戶外活動。
孩子沒有看電視玩電玩?這是許多現代家庭無法想像的事。
對照允來說,一開始,他確有備受限制的感覺,但這扇門關上了,他只好尋找另一扇窗,沒得看電視,就到媽媽的菜園去,自己做玩具、玩泥土。
照允坦承,當時他確實面對同儕壓力,同學們在談論電視節目內容時,他很痛苦,因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我得承認,當時是很苦的,同學在說什么自己都不懂,但是,出去外面玩,我又比他們好,我懂很多。”
這情況要到他轉入華德福學校才改善,因為在這所學校裡,同學也沒看電視,因此變成:“我們大家都不知道。”
照允在14歲時,媽媽才對他開放一點,開始讓他接觸電視及電腦。
“進大學后,我才發現我不知道(電視節目)是好事,因為媽媽這樣限制我,我省下了許多時間來玩,來學習,來成長。
他笑說,直到今天他20歲了,還很愛玩,讓人覺得他好像很不穩重。但經歷一年大學繁重課業的“摧殘”,難得回大馬度假,自然要放鬆、撒野。因為假期一結束,就是另一個課業繁重的學年的開始。
★備註:
全人教育,強調教育的目的、重點與意義在人,而非純粹知識的汲取。這類教育根據學生的身體與心智發展需求、能力、性格、意願等主觀條件,進行教學活動,強調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及學習動機。它致力開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塑造一個各方面更為平衡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