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自由討論精彩絕倫(第3篇)

$
0
0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自由討論篇.“好了,〈漂亮的烏鴉〉的故事就此結束,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不知自量、自欺欺人。”給孩子講完故事,再加上故事啟示,是一般的做法。

 如果我們換個方式,講完故事不講啟示,讓孩子自由發表他們的看法,結局會如何?

 螢火蟲華德福學坊的鄭瑞麗老師,親身體驗華德福二年級學生的自由討論環節后,不由拍案叫絕!

 結果完全超乎她的想像!!

 她忍不住驚嘆:“今天,我被邁向自由的教育征服了!”

2014新學年,華德福老師鄭瑞麗帶著去年一年級的學生,一起邁向二年級,邁入另一個學習里程碑。

 今年首堂寓言課,考量到學生的需要,她挑選了伊索寓言〈漂亮的烏鴉〉,以“自由意識的啟發”作為第一炮,主要是班上有幾位孩子自以為是,常常好高騖遠。她希望這個故事能帶給這些孩子啟示:不要不自量力。

 〈漂亮的烏鴉〉的故事大意是:

 “上帝要在鳥兒中選出最漂亮的鳥做國王,鳥兒們都紛紛跳進泉水中洗個美澡,好讓羽毛更漂亮,烏鴉也這樣做,大洗特洗后身子還是黑色的,于是它想到一個方法,就把掉落在溫泉四周的羽毛插遍全身。上帝看了各種鳥后,對烏鴉說你是最漂亮的,所有的鳥兒頓時跑過來叼啄起自己的羽毛,烏鴉又變回漆黑了。”

 依照華德福課程安排,老師會在第一天講故事,第二天讓孩子復述故事與自由討論。

  來到自由討論時段:

 老師問:那只烏鴉把羽毛插在身上,你覺得它是一只怎樣的烏鴉?

 學生答:

 ~~它是一只努力的烏鴉,因為羽毛要插下去不容易,這樣一定要很用心。

 ~~它很會變通,因為它知道它不可能變到五顏六色,所以它就用別的羽毛插在身上。

 ~~它很聰明。

 ~~它沒有放棄。

 (老師如蒙當頭棒喝,但外表仍保持鎮定,不露聲色,只說了句:哦,原來是這樣。)

 老師再問:那你喜歡這只烏鴉嗎?

 學生答:

 ~~喜歡,因為它很努力。

 ~~喜歡,因為它堅持到底。

 (老師心想:天呀,哪家的孩子敢這樣說呀?我們當年哪會這樣想的,還不是記住大人再三叮嚀的教條?)

 精彩對談來到:人家把自己的羽毛啄回去后,你覺得烏鴉會難過嗎?

 ~~不會,它已經試了。

 ~~不會,因為它已經努力了。

 (老師心想:哇,又是個亮點,爭取后卻不強求。)

 問:那最后,你們覺得烏鴉有可能做國王嗎?

 孩子想了想答:

 ~~有可能,上帝會因為他的用心,所以給它一個機會……

 (老師:嘩!!!)

打破主流教學框架

 華德福教育,是邁向自由的教育。

 要如何詮釋這句話?一位家長說得好:“你準備了你想要給孩子的,他自由的選擇他要的。”

 瑞麗老師班上的孩子,聽了烏鴉的故事,都給予烏鴉肯定。他們喜歡烏鴉的聰明,被它好的一面吸引。

 依照她原先的設想,故事帶出來后,孩子們聽完故事應該會有類似想法:不要偽裝自己,那會瞞不過別人的眼睛,做事要量力而為之類。這些典型啟示,是我們大人們的想法,也是當年大人教育我們的。

 沒想到,整個班級的討論重點,都不在這點,只有一位同學說那只烏鴉是不自量力,其他的同學都沒有這么說,他們反而欣賞烏鴉沒有放棄。

 老師有如當頭棒喝,驚震于孩子獨特的看法,但她沒有設法把他們“糾正”過來。“過后我覺得,也沒有所謂就要把孩子引導去發現它(烏鴉)的不好。不過,既然有一位孩子說它不自量力,我于是借題發揮,但是,孩子們不認同,他們認為它堅持到底,(跟我的想法)恰好相反。” 

 討論來到此,已遠離了老師原來的舖設,她只好應著這個流,問孩子們:“那你們覺得最后烏鴉有沒有可能成為國王?”

 孩子們竟答:“有,它這樣用心,難道上帝不要給它一個機會嗎?”

 這一個答案,老師幾乎要佩服到五體投地!

 當天上完課,她激動地在面子書寫:

 “課堂發生的對話顛覆了填鴨式的傳統,打破主流教學的框架,超越了我的想像、我的認知。”

 “今天和孩子的討論精彩絕倫,我們的標準答案被推翻了,從孩子的角度,我發現他們擁有自由的思考及對事物的見解,而我們的童年都被灌輸道理。”

 她由衷地驚嘆:“今天,我被邁向自由的教育征服了!”

無中生有顛覆傳統

 事隔兩天,老師受訪時,心中的驚嘆仍余波盪漾。她坦承很震撼,因為完全顛覆了舊有的框架。

 她贊嘆道:“(華德福)這樣自由的教育,我們以為孩子學到的就是沒有規矩、生活雜亂、不懂界限在哪裡等,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無中生有’,道家說‘無’,你沒有給他什么東西,反而他自己有東西可以產生出來。這樣的思維模式真的是很寶貴的。”

 “想想,他們只有七八歲,已會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及體會這隻烏鴉的情景。我相信,如果不是像華德福這種提倡自由的教育,以及整個教學是如此開放,相信孩子會很典型地被大人引導去傳統思考模式:這個故事就是要教我們不要虛偽裝自己,那會被別人拆穿之類。”

 過后,她再延伸,講第二隻烏鴉的故事<聰明的烏鴉>,就是烏鴉為了要喝到瓶裡的水,銜了很多粒石頭丟進瓶子裡,讓瓶裡的水位越來越高,它終于喝到水了。

 孩子們聽了,依然說他們很喜歡烏鴉,因為烏鴉真的很聰明,他們還比較,第一隻烏鴉比較笨,第二只比較聰明。

 也有孩子說,他不喜歡烏鴉,因為它的外表太黑,但他會喜歡烏鴉的想法和聰明(內涵)。

自由發揮拒絕說教

 華德福教育以人為本,依每個年齡層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而設計課程,二年級老師會採用寓言故事及聖人故事。

 “我們以伊索寓言開始,主要是因為它們很簡單,而且主角都是動物。動物內在的貪婪、自大、狡猾、聰明、愚蠢等,就是人類的本性。這些本性,就在二年級(八歲左右)這階段顯露出來,所以,另一方面,我們要用聖人的故事,來平衡他們這些人性的弱點。”瑞麗老師介紹。 

 “二年級寓言課,要把精簡的寓言,帶給只有七八歲的孩子,讓他們得到其中的道德意識或某種思想,卻不以說教方式告訴孩子該怎樣怎樣,個中的啟示不能說出口,這就是二年級寓言課的微妙之處。”她解釋。

依照華德福教育的教法,這個課分3天,在第一天,老師先介紹故事角色,然后是講寓言,過后讓孩子畫出情節。

第二天,讓孩子一人一句,輪流復述故事,接下來是討論故事,最后是生字練習及詞匯拓展。

 第三天,在主課本做記錄,並抄下完整句子。

注重建立討論文化

自由討論的部分並不容易做,事先得做出一些部署及舖排。“這樣的課堂互動需要鋪陳,班上要營造討論的氛圍,孩子能舒服、勇敢地清楚的表達自己。”瑞麗指出。

 “首先課堂要有開放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自由思考,難處在于開放之余,要有界限的設立,不然活潑好說話的孩子七嘴八舌很容易亂成一堆,同時要照顧較為靜態的孩子,讓靜靜的人在課堂也有機會發表。”

 因為老師不能講故事的啟示,要孩子去感受到裡面的內涵意義,人數太少如四五人的班,幾乎完全帶不到。

 收集了諸多專家及前輩經驗,她加以改良,在一年級時,先在班上建立起討論的文化,並且配合良好的班級管理。終于,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可以自由,不過是有秩序的,表達他們自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