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難不成,“沒有數學頭腦,沒有物理天分”,是唯一的答案?
且看看以人本教育為依歸的華德福教育,怎樣把這類科目變得有趣易學?我們以小學數學為例。
今年初,本地華德福師資培訓課上,兩名分別來自美國與德國的資深華德福老師,維尼老師與汀娜老師,分享了一二年級的數學教學法。
很多學員上了課后,異口同聲地嘆:“唉!要是我當年用這種方法學數學的話,我的數學就不會這樣差了!”
華德福用怎樣的方式來教數學,以致大部分的老師及父母接觸到時,都扼腕嘆息“相識太晚”呢?
“我們採用體感學習,動作,再配合聽覺學習。”老師維尼麥當勞介紹。
體感學習(Kinesthetic learning),也稱動覺型或體驗學習,讓人透過直接的經驗學習,例如以實踐各種活動或肢體動作來加強學習。(★註)
汀娜老師強調,學習過程中,“韻律”很重要,數數或背乘法表的時候要有韻律,肢體也跟著韻律擺動。
“我們做越多韻律動作,越多能量將會進入肌肉與腿部(身體),頭腦反而是空的。”這不是說頭腦不重要,頭腦很重要,但我們同時也可以用肢體動作來幫助我們學習。
踏步計數
維尼老師示範適合一年級的踏步計數,這個練習有助于讓學生熟習基本數的倍數,也就是數字基本家族。
大家圍圈,左轉,依序喊數:1,2,3,4,5……
如果今天要學2的家族,可要求學生,每喊到2及它的倍數(以2的乘法表為依據,換言之,直到24為止),相關同學必須做一個同一個大動作,如雙手雙腳張開做大字形。
第二天,可輪到3的家族,每喊到3及它的倍數(以3的乘法表為依據,即直到36為止),有關同學須跳一跳。
第三天,輪到4的家族(直到48為止),可以雙手舉起碰頭或跺腳,以此類推。重點是每個數字的代表動作必須固定,一旦決定以大字形代表2,就一直以大字形代表2,不要變換,以免孩子混淆。
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讓孩子從游戲中學,由于有趣,也能激發他們在家自己玩,在無意識中把數字基本家族背熟。
他說:“一開始,孩子們可能不知那是數字家族,久了就會知道。”
★註:根據心理學中記憶的回溯理論(trace theory),記憶的聯想或回溯,可藉由口頭複誦或搭配手勢、肢體動作來協助達成。
數學教學示範(一、二年級)
(1)拍手
老師拍手2下,讓學生說出3。拍手3下,讓學生說出4,以此類推。當孩子學習乘法表時,這個練習就可以升級,如:
老師拍2下,頓一頓,再拍3下(意味著2X3),讓孩子說出答案:6。以此類推。
(2)踏步計數
學生手牽手圍圈后左轉,向著前面同學的背影。由老師開始依序喊數,1,2,3,4……學生們每向前踏一步,就依序喊數,喊到24(或50以內的數字),再倒退,每退一步喊一個數,由24喊到1,可重復或變換最終數字。
(3)跳圈圈
以粉筆在地上畫12個大圈,每個圈之間相隔孩子可以跳躍的距離。每個圈內畫3個小球,並由3開始,依序寫上3的倍數:3,6,9,12,15……
讓孩子從外面跳進第一個圈(3),一面跳一面說:跳第一次。
從(3)跳到(6)時說:跳第二次。從(6)跳到(9)時說;跳第三次,以此類推。
(4)創意數學
可以多讓孩子做以下練習:(10 = ?),(12 = ?)之類。
這類問題好處是答案很多元,充滿可能性。反觀(5+5)、(10+2)這類題,只能有一個答案,限制了孩子的創意。
以(10=?)為例,其答案就林林種種,包括:5+5;7+3;2+2+2+2+2;3+4+2+1;5x2;20÷2;4x2+2等。
(5)以毛線做幾何學乘法表
10名學生圍圈坐下,前面依序放上1到10的卡片。2號的學生,同時也代表12,22,32,42……而4號的學生,同時也代表14,24,34,44……以此類推。
傳毛線球,以2開始,代表2及其倍數的學生,都要按壓毛線,才把球傳給下一位。
最終,2的數字家族的幾何圖便逐漸成形。以此類推。過后再把各個數字的乘法表個別畫在畫紙上,並在旁邊寫上其乘法表。
(6)乘與除一起學
7x2=14
14=7x2
7x3=21
21=7x3
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明白7=7÷1之類問題,我們可以暫時把1拿開,從2開始。
乘與除在一起,就如陰跟陽兩者合一,即使是聰明的孩子也會喜歡。
(7)先明白數字之間的關係
對數字沒有什么概念的學生,可以先讓他們看到數字之間的關係,如:
6x2=12÷2=6
5x3=15÷3=5
在數學方面來說,這並不是正確的寫法,但卻可讓學生對數字間的關係先有一些概念。
加減乘除的故事
從前,有四兄姐弟。大哥叫“加”胖胖的,超愛吃東西。
二姐叫“乘”,三弟叫“減”,小弟叫“除”。
四兄姐弟的工作是開採寶石,他們樂善好施,把採到的寶石分給有需要的人家。
大哥“加”很勤奮,每天享用了豐盛早餐就去干活,一鑿一鑿地在石壁上開採寶石,一鑿下去,有時兩顆,有時三顆,有時四顆寶石跌下來。
二姐“乘”的開採比較平均,一鑿下去,若當天是三顆,就每一鑿都是三顆。
三弟“減”較遲起床,當他抵達礦場,通常哥哥姐姐所採到的寶石已成堆了。出于不好意思,他自動請纓,負責把寶石搬回家。
老三真糊塗,袋子破了個洞,在搬運過程中,他一面走,袋子裡的寶石就一面掉,他也不覺察。
有時路上碰到窮人,他也大方送出寶石給對方,于是,到家時,他的寶石往往會少很多。
寶石搬回家后,輪到老四“除”開工,他會鑒定需要幫助的家庭,把寶石平分給他們。
以計數石輔助
一般上,一年級下半年,華德福老師就可教學生學習加減乘除,老師把計數石(小石頭、種子、鈕扣都行)分派給學生,然后講出故事,學生們隨著故事發展,挪移計數石。舉例:
“加”今天挖到12顆石頭,“乘”鑿了5次,每次得到3顆,結果兩人一共得到27顆。“減”搬運這些石頭時,在轉彎角,袋子跌出兩顆,路上碰到一位貧窮的老婆婆,他送了兩顆給對方,在下斜坡時,道路顛簸,袋子又先后跌出三顆寶石。
回到家,袋子只有20顆寶石。據老四調查所得,目前極需幫忙的家庭有五家,請問最后每個家庭可得多少顆寶石?
汀娜老師說:“練習久了,當孩子們可想像了,就可以把計數石拿掉,讓他們憑想像做數學練習,如果孩子還是無法掌握,應當允許他們繼續使用輔助石。”
重點提示加強學習
1.數石是很好的輔助材料,可以每天代表不同的東西。
2.切記每次教學,都從每位學生都會答的問題開始。
3.數學是高層次思考,當學生緊張,就無法解答。
4.加減乘除四兄姐弟不一定全部出場,可以抽出一個來做,就說其他兄弟去度假了或有事外出了。
5.同班學生,學習程度不一,老師最好每次預備兩個不同程度的活動,用于不同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