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說得對,生活開支都應付不了,哪有多餘的現金來理財?
如果女性保持“準備11年的退休金就夠啦!”以及“退休時的花費會少很多啦!”的想法,那麼,女性的退休計劃,肯定輕易被年率百分之六的通脹擊倒,並且因為退休金不足,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通脹,真的是女性退休金的最大殺手嗎?
財務規劃師林佩詩表示,“多數女性規劃退休時,都會認為:我退休需要的費用,會比退休前低,其實,這個不太正確。”林佩詩說:“實際上,退休生活將比想像中還要長,並且花費也高于預期。退休之際,假如已供完房貸,那么,她唯一減少的開銷,只是供房的費用。”
“我想簡單問句:姐妹們,平時你們在假期裡的開銷大,還是工作天的開銷大?答案肯定是假期。因為假期才有時間去花錢享受。再多問一句:姐妹們年輕時的保健費用,比如醫藥費、補品等,會比年老時,負擔重嗎?答案肯定不是。”她說。
既然如此,女性應該嚴正看待:退休生活比想像中長,並且花費將高于預期!
“也許,因為退休金不足,女性要降低生活水平,來維持退休生活,”她坦言,“但是,女性也不可能每天躲在家裡看電視節目。這種退休生活有什么享受?倒不如延長退休,繼續工作。”
增加總資產淨值
另一邊廂,宏願理財專家林征蒼援引例子指出:55歲的職場女性累積一筆200萬令吉的退休金,可是,性格保守的這名女性不做投資,只把退休金放在銀行定存,每個月領取固定利息。
“這筆利息收入,足夠支付她每月5000令吉花費。可是,25年后,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會雙倍成長,她的花費已不是5000令吉,而是一萬令吉;25年共計300萬令吉。”他說。
實際上,這名職場女性退休后的非工作收入(Unearned Income),即定存利息,一年要有12萬令吉,才可維持她想要的生活水平。而以3年5巴仙定存利率來計算的話,她的退休金必須高達350萬,才能創造每月一萬令吉的利息收入。
林佩詩進一步透露,“理財成功,關鍵在于手中掌握的現金流。收入多過開支,便是正現金流,那么,多出來的現金流,便可用來增加總資產的淨值,累積退休金。”
當然,增加總資產淨值的過程中,必不可免要面對適當的投資風險,畢竟,通脹率可是比銀行利息高至雙倍;要不然,銀行裡的存款看起來像多了,但卻越來越貶值,女性退休后,靠退休金維持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低。
百貨通脹退休金不敷
女性的退休金,真的這么輕易就被通脹擊倒?
MonQ財商學院創始人黃凱順吟唱:“加,加,加,加……屋加,租加……糖又加,鹽又加……還記得許冠傑這首在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吧?這首舊曲,可是貼切道出今天人們的心聲。”
幾十年前,百貨通脹,現在,還是百貨通脹。“如果我們夠長命的話,現在的百貨通脹,也將不會是我們這世人最后一次的經驗!”他說。
1970年代的經濟不景,1980年代的經濟衰退,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甚至2008年的全球經濟風暴──這種經濟週期,其實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把焦點環繞在通脹等消極課題上,讓自己活在消極和貧窮的思想情緒中,這能帶來改變嗎?這種社會問題,人類無法控制,但每個人都可自主選擇:假如你認為埋怨、憤怒讓你比較舒服,請繼續享受這負面情緒!如果你期待財務上的突破,你首先所必須做的是:逃出這些消極、貧窮的思想!”
先分配后花費控制消費
黃凱順直指:通脹不是問題,問題是:明知高通脹,為何選擇高消費?
他請大家冷靜一想:通脹真的這么恐怖嗎?之前,通脹沒有這么嚴重之際,我就真的活得很富足嗎?現在百物漲騰,我就真的無法應對嗎?
冷靜分析下去,很多人會發現:不管有沒有通脹的影響,日子還是一樣的過,現在錢不夠用的人,之前也不見得錢很夠用,就算通脹緩和下來,以后的日子也未必錢會夠用!
“說穿了,問題的根源並不在于外在的物價,而是內在的消費習慣。”他說:“高通脹、錢不夠用的問題,源自我們選擇的消費方式,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百物漲價,你為何選擇到高檔餐廳消費?為何不改喝1令吉20仙的本地咖啡,堅持喝12令吉舶來咖啡?”
“一直糾結在‘加薪率追不上通脹率’、‘公積金派息率追不上通脹率’,日子不苦死了?”他笑說:“為何把焦點放在自己改變不了的因素,把自己僵死?倒不如做好‘先分配,后花費’原則,控制你的支出。”
認清想要和需要減花費
高通脹時代,更要精明消費,即是:掌握好“該省的一分錢也不花,該花的一分錢也不省”,以及“多賺一令吉,不如少花一令吉”的金科玉律。
“想要精明消費,首先要認清‘想要’和‘需要’。”黃凱順說。
所謂“想要”,就是一些會主宰女性情緒,牽動女性七情六慾的物品。比如說,朝思暮想戴上的一枚鑽戒,得到它,女性自然無比興奮;反之,卻會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所謂“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衣、食、住、行等。每個人都必須依據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想要’和‘需要’,有時的確不容易區分。具體來說,同樣是衣服,我們可以花區區的5令吉買到,但也可以用500令吉購得;解決肚子溫飽,5令吉雜飯可以辦到,但花1000令吉吃飯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前者是‘需要’,后者卻是‘想要’。”
黃凱順笑說,“有時候,想要的未必是貴東西,但便宜的東西買了不用,就不算需要了。例如超市大減價,經常吸引女性大肆搶購不太用得上的物品,所以,付賬前最好弄清楚,這是否真的需要。”
實際上,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比如說,手上缺了一枚鑽戒,並不會妨礙女性的日常生活素質。
《宏利投資者意願指數》(Manulife Investor Sentiment Index)
調查報告摘錄:
調查對象:投資資產超過9000令吉的510名中產投資者。
※ 大馬人樂觀看待退休生活,有41巴仙、48歲的調查對象認為,退休可依賴公積金和孩子奉養。相比亞洲其他國家,此年齡層僅有17巴仙人士認為,可依賴公積金和孩子度過退休生活。
※ 有34巴仙的大馬人,預計在預期退休年齡56歲后,還要延長工作4年才退休。相比亞洲其他國家,平均在60歲退休年齡后,仍需繼續工作6年時間。
※ 大馬投資者認為本身積蓄能夠滿足為期15年的退休生活所需,並且預期退休生活為14年。亞洲其他市場,皆認為本身退休積蓄不足以滿足實際退休生活開銷,甚至平均缺乏6年退休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