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邊跑邊看世界 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第1篇)

$
0
0

文: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

 有一句老土的話,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是跑者。

 42.195公里,一場馬拉松賽事的距離,每位跑者在朝同一目標前進時,每一步每一腳印,都讓他們更貼近同一個世界。

 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乃至超過200公里的沙漠、森林極限超級馬拉松,不只讓他們更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更深……

跑步是一個人進行的運動,可是從來不孤獨,全球各地都有人跑步,幾乎是一種最普遍的全球全民運動。

 當你跑步的時候,同一個公園,同一城市,甚至不同國家,不同地方,總會有其他跑者,跟你一起跑著。

 尤其是近年,馬拉松這種古老的運動,在我國掀起潮流,成為時下風尚,不跑的人反而落單了。

 除非本來就有運動底子的跑者,否則大部分人開始跑步的時候,都會覺得42公里全程馬拉松,是個遙遠的距離。

 不過,很多跑者跑著跑著,都會發現,只要肯跑,持續練習,42公里是自己也能完成的距離。

從國內跑到國外

 來自檳城的陳敏華,6年前開始跑步,那年她46歲,為了減肥,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先是在跑步機上跑步。

 從室內跑出室外,從休閒跑到參賽,從國內跑到國外,從美國波士頓馬拉松跑到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這是她跑步之前,根本無法想像的事。

 不是所有跑者,都能夠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這是許多跑著心目中的至高殿堂。

 只有參加過經波士頓田徑協會 (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 認可的國內外賽事,並取得符合各分齡組別限定成績的跑者,才有資格報名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跑波士頓馬拉松。”

 但是,一旦完成一件自己完全沒有想像過的事,往往就會覺得再做同樣的事,甚至其他的事,就不是這么難,沒有不可能之說了。

 這一兩年,她開始跑起100公里超級馬拉松,訪問她的時候,她才剛完成香港大嶼山百公里越野(TransLantau 100)不久,為自己的跑步成績單再添一新紀錄。

激發正能量變健康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一位跑者,他說,肌肉就像記憶良好的勞役動物,只要逐步增加負荷量,肌肉就能自然忍受和適應而強化。

 跑者需要靠持續的訓練,以維持心肺耐力和肌耐力,就算只是偷懶一兩個星期不跑,都可以感受到體能的衰退。

 但是另一方面,做為初跑者,如果太急進,希望馬上跑完全程馬拉松,勉強訓練或參賽,肌肉可能會“故障”。

 所以不管你原來的個性如何急性容易緊張,還是要先把心放慢,跟隨身體的節奏和步伐。

 很多人一旦認真跑起步來,尤其是定下參加馬拉松目標,跑步就不再只是一種運動那么簡單。

 它會變成一種生活,跑者的生活開始變成繞著跑步而轉。

 李嘉英半年前開始跑馬拉松,最初只是為了減肥,跟朋友到甲洞大都會公園(Taman Metropolitan)步行。

 她笑說“只走了一圈,就覺得腳很酸,再走下去,全身酸痛,不行了,要休息。”

 這時看到公園很多跑者,輕鬆跑過他們身邊,頓時覺得他們很有型,自己也下定決心要加入這些跑者的行列。

 開始時跑一公里都覺得喘,但朋友幫她報名了渣打馬拉松10公里組別,她硬著頭皮訓練和應戰,順利完成比賽。

 自此她對跑步更有信心,勤加練習。

 為了配合馬拉松的練習,她的睡眠習慣、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都改變了。

 本來不是“晨型人”的她,現在經常五六點起個大早練跑。“所以每晚11點左右就上床睡覺,因為需要足夠的休息。”

 為了維持身體狀況,她開始注意飲食攝取,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水果、堅果,及補充維他命C和鈣質。

 跑馬拉松以后,她變黑、臉上長了雀斑,可是也變瘦變得健康變得快樂,覺得自己總是充滿能量。

釋放情緒改變心態

 跑馬拉松,不只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

 陳敏華說:“如果你跑了一場馬拉松,你看世界的方式就不一樣了。”

 這是她跑步以后最深切的體會,她用這句話鼓勵孩子跑步,孩子加入跑者行列后,也對母親這句話深表認同。

 她是一位家庭主婦,她說,孩子小的時候,她非常注重他們的學業,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面發展。

 跑馬拉松以后,她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人生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以前的我,對很多事情都斤斤計較,現在會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

 她說,跑步是一種釋放情緒的好方法,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穿上跑步鞋,出外跑一圈,所有壞情緒就煙消雲散。

 對很多跑者來說,心情好的時候,最適合去跑步,她則說:“心情不好的時候,更加要跑步。”

最大樂趣展現潛力

 同樣是跑馬拉松,跑者分為很多種:有人為了健康而跑;有人為了瘦身;有人為了成就感;有人為了自我突破;有人為了精神修煉……

 但多數跑馬拉松的人,都不會為了獎牌或獎金而跑。

 目前長居上海的吳少剛,不只是我國跑步圈中佼佼者,也是海內外華人跑步圈名人。

 他至今已經完成108場馬拉松,是位名副其實的“百馬王子”。

 記者問他哪個馬拉松賽事獎金最高,他直率地答:“我不在乎,也和我沒有關系。我專注的超馬賽事,基本上不設任何獎金。”

 馬拉松不同于一般競賽,不管幾千人或幾萬人參加的賽事,跑者的“競爭對手”,通常只有自己,跑者想要超越的,是過去的自己。

 世上有太多馬拉松比賽,吳少剛只會參加符合他挑戰目標的賽事,比如一些知名度高、艱難、有特殊挑戰的比賽,如沙漠、叢林、南北極、高海拔、超長距離的賽事。

 對他來說,馬拉松最大的樂趣,是實現身體所有部位的潛力,去感受和利用這些部位,感受自己如何做出反應和調整,如何克服內心的種種情緒和想法,跑得更快、更遠、“更虐”。

 “當你成功戰勝萬難,完成比賽時,那種成就感特別幸福甜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