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受移民政策影響 刺激大馬人入籍新加坡(第2篇)

$
0
0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長久以來,新加坡政府從海外獵才,並在育才、用才、留才方面下功夫,以維持國家競爭力。

 近年,該國移民人口越來越多,國民安全感越來越少。

 為了安撫民心,政府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待遇,並推出各種育兒獎勵。

 種種對外來移民的收緊政策,反而刺激擁有新加坡永久居留證的大馬人,轉當新加坡公民,並為新加坡貢獻下一代人口……

來自霹靂怡保的明文,在新加坡就業將近10年,早就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四年前,他跟青梅竹馬的女友結婚,在新加坡買了一間四房式組屋。

 在新加坡生活將近10年,他們早就習慣新加坡的生活,並不打算回大馬工作或生活,“至少退休之前都不太可能!”

 儘管如此,他們本來從沒想過入籍新加坡,主要是父母家人都在怡保。

 再說新加坡不承認雙重國籍,成為新加坡人,意味著必須從此放棄大馬國籍,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大的決定。

 可是現在,他們計劃生育孩子,妻子看了新加坡政府“生育獎勵”(Baby Bonus)官方網站后,開始考慮申請成為新加坡公民。

待遇差距成為關鍵

 “不說別的,只說四個月產假就好了,對媽媽來說,已經是一種很好的福利。我太太許多女同事都是在計劃生育或有了小孩之后,轉當新加坡公民。”

 來自柔佛州的陳慶炎,本身是新加坡永久居民,妻子近年入籍新加坡。

 他表示,本來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待遇,相差不遠,很多大馬人,就算當了二十多年、三十年新加坡永久居民,都未必會入籍新加坡。

 近年新加坡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待遇差距,反而讓許多人決定,正式成為新加坡人。

 他坦承,相較于永久居民,公民可以得到許多福利待遇,確實有很大誘惑。

 “尤其是一些年輕夫婦,有了孩子,就會考慮夫婦之中,其中一人入籍新加坡,同時申請孩子成為新加坡公民。”

生育獎勵打動大馬人

 新加坡人不結婚生孩子,是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一直以來,政府在國民生育政策方面,講心又講金。

 除了像個大家長般催促國民多生育,新加坡政府自2001年,就推出系列結婚生育的獎勵配套,減輕國人生育孩子負擔。

 十多年以來,新加坡多次調整結婚生育獎勵配套,希望鼓勵國民多多生育。

 現在合法結婚的新加坡夫婦,生育首胎和第二胎孩子,可獲得6000新幣現金嬰兒花紅(約1萬5380令吉),第三胎和第四胎,可獲得8000新幣現金嬰兒花紅(約2萬500令吉)。

 政府也會存入3000新幣(約7690令吉)到新生兒的保健儲蓄戶頭。

 此外,母親享有4個月產假,父親一周陪產假,薪水由政府承坦。

 除了金錢獎勵、有薪產假,父母還可以減稅、優先購買組屋,享有嬰兒和幼兒托管津貼。

 然而,新加坡人對政府的“催生獎勵”褒貶不一,網絡論壇上,許多網民對政府的政策不只不領情,還冷嘲熱諷一番。

 但也有人認為政府不給被罵,給也被罵,人民太難服侍。

 明文說:“養育孩子是長遠的事,政府給的現金獎勵只有一次,很少人會真的為了獎金而生孩子,但是,對本來就想生育孩子的人,這些獎勵,就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除了孩子出世時可獲得的現金獎勵,新加坡政府還提供托兒津貼,鼓勵女性工作。

 對明文和妻子來說,不管是以永久居民身分,還是公民身分,他們接下來的幾年,甚至退休之前的日子,都會在新加坡度過。

 “我們就算想回家鄉,也沒有合適的工作。成為公民后,養育孩子的負擔可以減輕很多,許多人難免會考慮歸化新加坡。”

優渥津貼吸引移民

 前陣子,我國5位民國會議員帶著幼兒到國會,促請政府正視職業女性面對的問題,設立更多托兒所,引起關注。

 新加坡政府在鼓勵職業女性生育,及繼續安心投身職場方面,早就制定各種對策。

 在新加坡,到處可見全日制的托兒所,職業女性把孩子送到托兒所,可以獲得政府的津貼。

 陳慶炎有三個小孩,如果沒有政府的津貼,一個小孩每個月去托兒所的費用,需要800新幣到1000新幣(約2050令吉到2560令吉)。

 在新加坡,每個月工作至少56小時的在職母親,都可獲得每月300新幣(約768令吉)托兒津貼或600新幣(約1530令吉)托嬰津貼。

 “我的太太和孩子是新加坡公民,在政府津貼之下,一個孩子每個月只要給五六百新幣(約1280令吉到1530令吉)托兒費。”

 過去,新加坡政府給所有家庭發放劃一津貼,去年起,為了減輕中低收入家庭的育兒負擔,政府在基本津貼基礎上,另給中低收入家庭額外幫助。

 在這項新政策之下,那些月入少過2500新幣(約6400令吉)的家庭,把孩子送到托兒所,只需象征性付3元(7令吉60仙)最低托兒費。

 許多持永久居留證的大馬人,在這些育兒支援政策誘惑之下,難免動搖,而考慮入籍新加坡。

一人歸化保留后路

 到新加坡工作,對年輕的大馬人來說,是一種就業選擇,對南馬一帶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傳統。

 明文說:“很多人開始到新加坡時,可能像我這樣想,賺幾年新幣,就回家鄉做點小生意或什么,但在這里生活久了以后,卻覺得好像回不去了。”

 他說,畢竟在新加坡買房子比較容易、公共交通方便、新幣匯率高、治安好等種種因素,不知不覺就定居下來了。

 然而,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醫藥費、育兒費、生活水平都很高,如果完全沒有政府的支援,生活負擔確實很重。

 “新加坡政府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的差距后,許多大馬人想入籍新加坡是可以理解的。”

 有個特殊現象是,很多大馬人就算入籍新加坡,也可能只是夫妻之間一人入籍,另一人仍保留大馬國籍。

 他笑說:“通常都是由太太入籍,因為有4個月產假,這是很現實的事。”

 陳慶炎的情況也是這樣,妻子入籍新加坡,三個孩子也跟著媽媽成為新加坡公民,只有他一人還是大馬公民。

 他認為,他和妻子在這十多二十年,應該都不會回來大馬就業居住。

 “孩子從小在新加坡長大,雖然他們21歲時可以選擇入籍新加坡或大馬,但我相信他們會選擇新加坡,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里的生活了。”

 儘管如此,他本身依然保留大馬公民,“因為對這個國家始終有情感。”

 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到這個國家政經上的改變。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在大馬有資產,不想放棄大馬國籍,另有一些人則是想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希望將來可以回來大馬生活。

 明文說:“雖然這條后路最后未必用得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