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潘有文
圖:陳梓健、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聽障、視障、智障、閱讀障礙、學習遲緩、自閉兒、阿斯伯格症、過動兒、唐氏兒等,嚴重程度不一的特殊症狀,皆是小天使們面對的挑戰,他們的身心需要更多愛來灌溉。
最重要的是,給特殊小孩教育的機會!這就像為他們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讓他們可以飛到更美好的地方。
本系列將從特殊小孩面對的教育情況,各角度探視小天使的需要……
有一位小女孩,唸小學時,最害怕老師要她回答課文的問題。
她並不擔心朗讀課文,只是讀一遍就回答課文內的問題,非她能力所及,她只能在讀上三、四遍后,才能找到答案。
在拉丁文字方面,她常把b看成d、p看成q,這使她不知所措,這種內心忐忑的情況,伴隨著她的小學生涯。
上到初中,這個問題未見改善,但因為遇上願意付出愛和鼓勵的老師,滋潤了她受傷的心靈。
當時,一位國文老師鼓勵她參加講故事和詩歌朗誦比賽,另一位華文老師讓她寫許多文章,使她更能勇敢跨過學習路上的障礙。
需更多愛與關懷
“我一直在尋找幫助自己改善閱讀理解的方法,直到進入了大學的門檻,我終于找到根本原因了。”
這位小女孩是曾鳳敏,在大馬唸完中學后,遠赴北京師範大學深造,考獲特殊教育碩士,目前是特殊兒童工作者,在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后,創辦了“小綿羊家庭學校”。
在大學時期,她才知道自己是閱讀障礙的一分子,這反而讓她更清楚自己未來的目標,決定協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人。
從事特教工作多年,她認為特殊兒童真正需要的貴人,其實是父母。
“我想,父母是特殊兒童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都放棄他們的話,還能對別人有任何期待嗎?”她在接受電郵採訪中,強調父母接受孩子與否,對特殊兒童至關重要。
特殊小孩需要更多愛與關懷,父母放棄為孩子努力,小天使的未來將會面對更大障礙。
在曾鳳敏的特殊兒童教學生涯中,看到許多特殊小孩的父母婚姻觸礁,許多時候是父親先宣告放棄,留下母親承擔壓力,獨立照顧孩子。
讓小孩享受生命
相反的,也有父母和整個原生家庭成為特殊小孩的強力后盾,陪伴他們慢慢進步和成長,讓小孩享受生命樂趣,因此,這類小孩總會笑瞇瞇的對待其他人,旁人也感染充滿愛的生命力量。
人生在世,不只是渴求物質滿足,能夠活得有尊嚴,獲得尊重最為關鍵;也許,父母缺乏金錢和時間,但給予特殊小孩基本的包容和關愛,不用異樣眼光鄙視自己的孩子,就已是一種偉大的愛。
由此延伸開來,大眾對待特殊小孩的目光,也可以再寬闊一些,見面時打個招呼或握個手,說不定就能使他們快樂一整天。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你們不要吝于你們的微笑,為他們加油好嗎?”曾鳳敏忍不住發出這樣的呼吁。
把握教育關鍵期
如果特殊孩子的父母不考量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專注在醫療部分,可能就此錯過孩子學習自力更生的機會。
曾鳳敏長期在中國北京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發現即使經濟條件較佳的家長,對于特殊孩子,也不願意讓他們接受教育,只是為他們尋找治療的機會。
“他們認為特殊孩子的未來只能找人照顧,沒有多大的前途,所以要為他們多留一些錢,準備日后有人照顧他們的下半輩子。”她說。
特殊小孩不代表毫無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礙于各方面的資源不足,以及社會壓力下,許多家長選擇放棄特殊兒受教育機會,只讓他們在求醫的日子中度過,錯過了接受教育的關鍵期。
社會包容很重要
為人父母者,當醫生鑑定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有者直接反應是:“以后上學怎么辦?”
在這個強調學術至上的時代,學業成績不如人,就像是在額頭烙印下“不能生存”的字眼。
特殊教育成了父母的希望,如果能夠通過特殊教育班加強孩子的求生能力,可能就不必為孩子的下半生無法自立而煩惱。
曾鳳敏雖然人在中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但也在觀注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就她來看,相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情況,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仍然樂觀。
“我個人認為從宏觀(角度)看大馬的特殊教育,除了政府,民間機構也在為特殊教育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她指出,政府的支持,全民對特殊教育意識的提升,才能更好改善特殊教育。
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還有許多有待提升的空間,包括人民需要給予特教老師支持,以讓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項教育,同時社會人士也要關愛和寬容對待特殊兒童。
即是說,如果一般父母或民眾能夠將心比心,疼愛自己的家人孩子時,也分一些愛心和支持給特殊群體,特殊兒童教育自然獲得更多關注,這些小天使和其父母,也就不必走太多顛簸的道路。
面對傳統觀念衝擊
特殊兒童這個名詞,換作是三四十年前或更早時期,不會有多少人明白,例如說“孩子有自閉症”,人家還會以為你精神有問題,才會亂說話。
隨著教育普及,特殊小孩越來越多,特殊小孩父母也開始意識到必須承認這個事實,情況才逐漸獲得改善。
然而,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時,也時常會面對傳統觀念的衝擊。
國立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治療師王以嵐指出,特殊兒童家人和公眾人士,需要糾正對特殊小孩的觀念。
“不只是父母需要接納,身邊的人和公眾人士也要學習,不要投以異樣的眼光。”她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不理解特殊兒童的社會人士,遇上小孩異常情況,例如一兩歲的小男孩沒有說話,即斷定“男孩是比較遲說話,三四歲講話都沒問題”,可能因此使孩子錯過求醫並接受治療的黃金時間。
更有基者,把特殊小孩的原由指向女方,例如:女方的卵子不好;有的則認為是“父母親在懷孕時做了某些事,而得到的報應”等。
生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而且特殊病症的成因很多,醫學界都無法斷定,怎由得他人不知就理,亂下定論呢?
換句話說,用正確的心態和積極向專業醫生尋找答案,才不會抹殺和錯過特殊孩子的學習關鍵期。
特殊教育班爆滿
現在,設有特殊教育班的小學,尤其是華文小學,每開一班都會爆滿,等候名單(Waiting List)排得長長的,特殊小孩的教育需求可見一斑。
臨床心理治師王以嵐從其接手的個案,以及國際上發佈的數據來看,特殊小孩的個案確有增長趨勢。
由于大馬未有官方統計,她只能從自己接觸的個案、醫學界同僚或交流中瞭解這方面的情況分析,例如大約5至7巴仙的18歲以下孩子有學習障礙,由此推測大馬共有42萬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此外約10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自閉兒。
在她的治療中,幾乎每天至少都會與三個或更多不同個案的小孩和父母見面,不論是複診或是新病患,感覺上都有增加的趨勢 ,並需要進行診療和評定(Assessment)。
至于特殊病症原因,醫學上強調的是多重因素(Multiple Factor)所致,因此即使特殊小孩案例日增,至今未能確認各種特殊病症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