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雖然未必每個特殊小孩都能達到普通人的成績,但至少他們學會如何在社會立足后,生命將變得不一樣。
讓我們通過成功教育特殊小孩的個案,讓人看看特殊小孩接受教育的重要!
紀蓮娜以近30年實際行動,培養特殊兒子的教育!
27年前,她發現當時2歲的大兒子郭修鍇有自閉症症狀,包括遲至2歲后才說話,開口說話不像一般小孩牙牙學語,如重複字句“Mam Mam(要吃東西),而是較長的句子,開口第一話就是“媽媽Nen Nen”(媽媽,要喝奶)。
修鍇三四歲時,聽媽媽教唐詩一段時間后,大人說了“床前明月光”,他不是跟著重復詞句,而是即刻接唸下一句“疑是地上霜”,這種“天分”看起來不尋常,加上小修鍇愛自說自話,能夠整天都專注畫某樣東西等,這些皆是自閉兒的症狀。
“(自閉症)書中列出的症狀,如果有超過一半即是自閉症,他(修鍇)幾乎符合全部特征。”紀蓮娜在師範大學畢業,課程中也提及這種病症,再對照書籍上的資料,對兒子的自閉症情況心裡有數。
陪孩子走崎嶇人生路
為了好好照顧兒子,她放棄投入職場,以一個全職媽媽的身分,陪著孩子一起走這段崎嶇不平的人生路。
她和丈夫著手為孩子的未來教育做準備時,檳城的特殊教育班是其中一個選擇;但,她居住在柔佛峇株巴轄,檳城的特教距離遙遠,而且學費也不便宜。
當時,她也生了第二個兒子郭修篆,必須照顧小兒子,想把大兒子送到檳城上特教班,已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她當媽媽,也當老師,負責教導孩子一些基本知識,然后在大兒子5歲入幼兒園時,開始當陪讀媽媽。
“修鍇上幼兒園,不會靜靜坐在椅子上,常常四處走動,有時自言自語,看到老師責罵其他同學,還代為打抱不平罵回老師。”任何老師遇上這樣的幼兒,都會感到棘手,這時,在幼兒園課室外的紀蓮娜,就要出手“相助”了。
郭修鍇第一年的幼兒園生活,就在媽媽的陪伴下度過了,第二年遇上了對小孩非常有愛心和熱心的老師,在小修鍇坐不下來時,能以餅干“引誘”他安靜下來,小修鍇第二年的幼兒園生活也就比較穩定一些。
每年都要拜訪班主任
廿多年前,說自己的小孩是自閉兒,沒有幾個人聽得懂,也沒有多少老師有概念,因此紀蓮娜在兒子進入小學,又要再陪著孩子上課。
小修鍇六年的小學生涯中,紀蓮娜幾乎每一個新學年開課,都要拜訪班主任,對他們說:“我的孩子是自閉兒,請多多體諒,我會跟您配合。”
自閉兒只會聽他想要聽,做他喜歡做的事。因此,小修鍇的小學生涯,就是老師忙著教課,他也忙著做自己的事,例如畫畫、數學計算中度過。
小修鍇的學習成績因科而異,數學考100分不是問題,華文成績也極佳,就是英文和國文成績極差,到了六年級,連國文Belakang(后面)這個詞的意思都不會。
以他的小六檢定考試成績,原本可直升中一,但是紀蓮娜認為自閉兒孩子應該循序漸進,決定讓他先讀預備班,再進入國民型中學。
“他的馬來文和英文差,人又怪,進入國中會比較輕鬆,我們不會在意他的成績,只想他能自立就好。”雖然大兒子的華語不錯,但她不認為適合送入獨立中學就讀。
聆聽特殊小孩說話
天下父母心,對于這個自閉兒孩子,當時的紀蓮娜只期望兩老走后,孩子能夠自立;而且,她一直讓二兒子郭修篆明白,哥哥的未來需要他的照顧。
相對一般的孩子,紀蓮娜坦言,特殊小孩的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普通小孩也許說了一兩次,就知道該怎么做,特殊小孩卻可能要說上兩百次,才會做到最基本的東西。
同樣的,聆聽特殊小孩,尤其是自閉兒的說話,需要有200倍的耐心,否則會因為不耐煩而放棄,失去引導他們的機會。
換句話說,特殊小孩的教育,不只是教導,如何聆聽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不放棄也不期盼過高
整體上,特殊兒不及一般小孩,卻可能有一些特殊才能,雖然父母不應該為其不足而沮喪,但也不要因為孩子某方面的天分而期望過大。
紀蓮娜照顧兒子的方式,以不放棄也不特別期盼為原則,通過教育使孩子自立,然后為他挑選一個適合的生活方向。
郭修鍇在中學時,其數學才能已徹底顯現出來,不管是初中評估考試(PMR),或是大馬教育文憑(SPM)和大馬高級教育文憑(STPM),其數理科成績都非常出色。
此外,其美術和音樂也不錯,因此郭修鍇曾一度選擇要往這兩個領域發展。
“我們覺得當老師這條路最適合他,教數學不像教歷史或華文,數學就是1+1=2,不怕誤導學生,會做出來就是對的。”
如今,郭修鍇已是大學教育數學系碩士,擔任大學助教,正在修讀博士學位,做著他喜愛的數學研究工作,因此,紀蓮娜覺得並沒為孩子選錯路。
紀蓮娜的特殊教育經驗,或可作為其他特殊兒家長的參考,不對特殊孩子有過高的期盼,教會他們自立才是關鍵,能夠自理自己的人生,已是特殊兒極大的成就。
激發興趣和學習動力
郭修鍇從小學至中學,都對英文和國文缺乏興趣,但考試都能及格。
中六那年的預考,其國文成績只有C,紀蓮娜瞭解兒子希望拿到博士學位,也想當大學教授,于是就對他說:如果不把國文考好些,如何能進入大學呢?
不知是否母親的激將法奏效,郭修鍇特別在國文科下功夫,大馬高教育高級文憑成績爐后,他的國文成績從C躍升至B,全科成績是4A1B(他另外報考多一科高級數學),成功申請進入馬來亞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自學國文和英文,通過各種管道,例如從互聯網找到視頻、語音和資料,從中學習文法和發音。
郭修鍇的個案,說明教育未必只能直接灌輸知識,父母曉得激發特殊兒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對一些事物產生興趣,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模式須因人而異
一種米養百樣人,特殊兒也不能例外,即使同樣是自閉兒,也未必適合同樣的教育方式。
紀蓮娜成功教育大兒子郭修鍇,但她不認為每個特殊兒都能沿用同一套模式,最重要是確認孩子的程度,才能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
“如果(其程度)不需要進入特殊教育班,那就到學生人數不多的普通學校。”在她看來,這類學校會允許特殊兒家長留在學校,配合校方掌控和觀察孩子的行動。
一般學校對于特殊孩子的要求不一,也視校長管理學校標準而定,最終或會找不到適合或願意接納特殊兒的學校。
紀蓮娜認為,如果最終沒有找到適合的教育方式,才來考慮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
弟拍兄故事獲得大獎
郭修鍇的弟弟郭修篆,在2011年以哥哥的遭遇為版本,與朋友合作拍攝了14分鐘的短片“光Guang”,贏得BMW Shorties短片競賽多項大獎。
這部短片曝光后,在社交媒體瘋狂轉發,看過的人都感動不已,甚至不少中、港、台自閉兒團體(台灣稱自閉兒為星星兒),都在熱烈分享此片,成為大眾瞭解自閉兒的一種方式。
影片的內容講述名叫文光(莊仲維飾演)的自閉兒,擁有完美聽覺音準,四處尋找各種適合加水后演奏的玻璃杯,但也因此遭人作弄,同時因專注找玻璃杯,以致工作面試屢次失敗。
最后,當弟弟看到哥哥成功以不同的玻璃杯演奏出經典歌劇樂曲《公主徹夜未眠》時,感動得無以言喻。
適當教育成就特殊兒
紀蓮娜非常喜歡小孩,大學畢業后就結婚生子;誕下大兒子后,在發現大兒子有自閉症傾向,為了照顧和教育孩子,自然而然當了全職媽媽。
由于是知識分子,加上及早發現孩子可能是自閉兒,對孩子的未來做了規劃,才能把特殊兒培養成大學助教,甚至是未來的數學教授。
在尋找適合孩子學習的地方時,她曾在峇株巴轄四處查訪特殊教育單位,在二三十年前的峇株巴轄,已有一些智障中心,收容智商較低特殊兒,但似乎都不懂得如何教導自閉兒。
紀蓮娜在這些教育或收容中心發現不少不同程度的自閉兒,卻由于自閉症在當時還是罕有名詞,以至把自閉兒當成智障人士。
不少特殊兒的智力不低,而且還具有某方面的才能,只是無法自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完整的表達想法,因而失去了教育機會。
*(只要在google.com之類搜索引擎鍵入“光Guang”,就能找到相關的影片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