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攝影:盧淑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全職媽媽沒有假期,殘障孩子、特殊孩子的媽媽,更要全天照護孩子,一輩子守候,至死方休。
愛‧關懷之家舉辦殘健交流營,讓志工和殘障人士,彼此跨越障礙促進理解,也讓563天照護孩子的偉大媽媽放個小假……
從怡保水上迷失樂園殘健交流營回來已經幾天了,陳雪儀還是經常興奮的對媽媽劉惠珠比劃游泳的姿勢。
今年29歲的雪儀是腦麻人士,雙腳無法走動,必須坐輪椅。
她只能說一些單字,平時靠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情感。
61歲的媽媽,平時會帶她逛逛街,參加音樂等活動,但單憑自己一個人,要帶她出外旅遊,實在有心無力。
雖然她無法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但是最了解她的媽媽,從她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知道這次難得出遊,讓她非常開心。
很多殘障人士、特殊孩童,因為肢體或心智障礙,可能上街、出外用餐都面對許多困難,更不用說出外旅遊。
承受更嚴苛考驗
他們長期需要他人照護,打理生活大小事務,包括洗澡、上廁所,餵食等,這個照護人的角色,一般是母親扮演。
劉惠珠說:“以前我一直以為,殘障人士只是坐輪椅、手腳有障礙的人。”直到女兒雪儀出生,她是個腦麻(痙攣)患者,她才知道殘障可以這么嚴重。
家有殘障兒、特殊孩童,父母需要付出的比其他父母還多,要承受的考驗,比其他父母嚴苛。
一般的孩子都會長大成人,離開父母身邊,一些殘障孩童、特殊孩童的父母,可能永遠都盼不到孩子獨立的那天,父母也永遠沒有放假的一天。
愛.關懷之家從2007年起,每年一度舉辦殘健交流營,讓社會人士和殘障人士,有機會一起出遊和交流。
今年10月上旬,在怡保水上迷失樂園舉辦的殘健交流營,共有約百人參與,當中包括志工、殘障人士和家屬。
心存障礙影響互相交流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許多殘障人士,但除非這些殘障人士是我們的家人,或者你是志工,否則多數人平時很少真正跟殘障人士有交集。
曾經訪問過一位殘障人士,他告訴我,日常生活中,殘障人士很難接觸一般人,因為彼此的心里都有障礙。
有時候,許多人在公眾場所,沒有主動對殘障人士伸出援手,未必是出于冷漠,而是因為從來沒有真正跟殘障人士打過交道,對殘障人士不理解。
他們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伸出援手?可能擔心自己的主動太唐突。可能擔心越幫越忙……
一些殘障人士也會因為害怕遭到拒絕,不敢主動求助。
陳玉勉的女兒子宜是腦麻孩子,平時需要坐輪椅,她說,有些地方階梯高,一個人無法推輪椅上梯級,或者有一些門太重,可能需要有人幫忙頂著。
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會視若無睹,但也有一些人會趨前幫忙。
她表示,通常是年輕人比較願意幫忙,一些安哥安娣可能是不好意思,很少主動幫忙。
這次的殘健交流營,許多志工是生平第一次,如此接近殘障朋友,也有一些特殊小孩是第一次,跟家人以外的人如此親密接觸。
交流營籌委會宣傳王鍵業表示,開始招募志工並不容易,他們除了在面子書專頁發出數千個邀請,還到夜市,甚至馬拉松場地找人參與。
可是碰了不少釘子,許多人不是說有興趣但沒有時間,就是說自己在那段時間已經安排了節目。
因為活動三天兩夜,吃喝住宿都需要費用,所以需要象征性的收費。有些人聽到參加營會要付錢,提高聲量問:“做志工還要給錢?”
在籌委會不懈的努力之下,還是招到許多願意出錢出力參與活動的志工,跟殘障孩子和媽媽們一起度過有笑有淚的三天兩夜。
志工幫忙媽媽難得輕鬆
對許多陪伴孩子參與交流營的媽媽來說,這更是一個難得的“假期”,她們暫時把孩子交由志工照護,讓自己有點喘息空間。
陳玉勉開心地開啟手機照片給我看,“這是第一次,我們幾個媽媽一起合照,身邊卻沒有帶著孩子。”
照片中的幾個媽媽,姿勢多多表情豐富,大家都笑得花枝亂顫。
她說,平時不管去到哪里,身邊都會帶著孩子,拍照時也一定會有孩子。
劉惠珠說:“如果有人可以暫時幫我們看看孩子,就算兩三個小時也好,我們可以去做一些自己的事。”
她坦承:“但也要是我們可以放心把孩子交托給他們的人,不是隨便丟給一個人。”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心願,可是在她們日常生活卻不容易實現。
這次的殘健交流營,主要提供志工基本培訓,像如何推動輪椅、照護殘障人士的生活起居等,以及了解殘障人士的需求。
為了讓媽媽好好玩樂,真正放鬆心情,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志工全程照護孩子,除了遊戲、玩樂、用餐時間,就連晚上時,也讓志工跟孩子同睡。
許多媽媽都信任地把孩子交托給志工,她認為,這次交流會的志工都很有愛心,媽媽們也很放心把孩子交給志工。
親身照顧始能感同身受
本屆殘健交流會籌委會主席張燕淋一直是愛.關懷中心的志工,可是過去她只負責一些活動的文書工作,並沒有真正接觸過殘障孩子。
“去年我參加了在檳城舉行的殘健交流營,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殘障孩子。”
在殘健交流營里,大家稱參與的殘障人士為天使,她負責照護的天使,是一位跟她同年的女孩,當時27歲。
她是位腦麻人士,有語言障礙,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別人餵食。
開始時,她的天使完全不理睬她,但她堅決要求媽媽讓她協助照顧天使,餵食、幫她洗澡,為了打開她的心房,她還不停扮鬼扮馬逗她開心。
在短短三天里,天使開始接受她,和她培養了感情,每次高興的時候,都會不斷拍打她。
“她無法咀嚼,餵她吃東西時需要把食物伸到她的口里深處,讓她吞下去。”開始的時候,她都戰戰兢兢餵她。
“她媽媽年紀大了,幫她洗澡的時候,還要先把她抱到馬桶上,一個一個步驟慢慢沖。”
那刻她深深體會到,媽媽平時有多辛苦,她說,一個母親要照顧一位正常的孩子已經不簡單,照顧特殊孩子更是困難。
那一次交流營讓她感觸良深,最后的營員分享環節里,她哭得稀里嘩啦。
自此之后,她正式加入愛.關懷中心的殘障人士關懷組,開始服務殘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