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攝影:盧淑敏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時候她自己會想:「這是為了什麼?」
然而,母性使然,對一位母親來說,一切付出只要換來女兒的快樂,她就覺得值得了……
雪儀出世時就是一位腦麻(痙攣)孩子,從那時起,媽媽劉惠珠就一直是她的照護人。
一直以來,她所有時間精力幾乎都獻給孩子,母女的命運相連在一起了,雪儀去到哪兒,媽媽就在那里。
雪隆甚至周邊地區像芙蓉,許多有痙攣孩子的家庭,一般都會把孩子送到雪州痙攣中心。
雪州痙攣中心可說是痙攣孩子除了家以外的第二個“避風港”,這里提供痙攣孩子物理治療、水療、語言治療、技能訓練課程等。
許多痙攣孩子在這里度過他們的成長歲月,甚至成年以后,也繼續留在這里。
陪在身邊隨時照護
雪儀一直在雪隆痙攣中心待到25歲,連媽媽一時也記不起,她待在這里的准確年份,“應該十多二十年了。”
這些年,劉惠珠一直在中心陪在她身邊,隨時照護她。
每天早上六七點,她從家里出發送雪儀到中心,因為車程遠,就一直留在中心,等到下午載她回家。
中心有助理協助照顧孩子,孩子在進行復健或上課時,家人一般在課室外等待。
只是在午休的時候,照料孩子吃飯,帶他們上廁所、在中心里散散步等。
教音樂助孩子也助自己
惠珠說:“對家長來說,整天在中心陪伴孩子,是很沉悶的。”可是,許多家長都是千里迢迢送孩子到中心,如果本身不需要工作,一般會像她這樣呆在中心等待孩子下課,以便隨時給孩子協助。
在中心等女兒,也不過是呆著,有一段時間,她在中心當助理,協助老師照料孩子。
那段日子,也讓她有機會跟義工學習各種樂器,后來成為中心的音樂老師。
“我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沒想到有一天我可以教這些孩子音樂,為他們做些什么。”
她一直渴望學音樂,但過去根本不可能,中心的校長給了她機會,還讓她當上音樂老師。
她坦承,長年照顧殘障孩子很苦,而且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只能無可奈何地一天過一天,難免有抱怨,心理不平衡。
成為音樂老師,讓她在照顧女兒的漫長生涯中,找到人生出口,她表示,是音樂讓她得以重生,平衡了她的人生。
孩子就業意料之外驚喜
雪儀是重度腦麻患者,家人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她可以走出社會,能夠有就業的一天。
惠珠說:“她智商低,大小不分,不會分顏色,也不會ABC,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她會做工。”
25歲那年是雪儀人生的轉捩點,惠珠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轉折。
她們接觸了愛‧關懷之家工作坊,雪儀在這里找到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她踏出待了十多二十年的痙攣中心,迎向人生另一階段。
惠珠為了每天載送女兒到工作坊,只要辭去雪隆痙攣中心音樂老師一職。
后來,她也成為愛‧關懷之家的音樂老師,繼續指導特殊孩子、殘障人士音樂課。
愛‧關懷之家是一家關懷殘障人士,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
該中心工作坊主要提供腦麻患者、智障人士、唐氏症患者等培訓和工作機會。
女兒工作意義重大
雪儀在工作坊的職責,主要是為菜農折疊報紙。
一般人可能覺得折疊報紙的工作不足為道,但如果理解腦麻人士因為腦部受創,肢體運動功能和智力情況受到不一程度的影響,也許就能同理他們需要費多大心力,才能把折疊報紙的工作做好。
惠珠表示:“折疊報紙時只需要大張的報紙,小張的報紙必須淘汰,這是她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慢慢做到。”
這份工作也許無法讓女兒糊口,可是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有了個容身之處。
“腦麻人士很難被社會接受,多數要一輩子呆在媽媽身邊。”孩子能夠踏出這一步,對她和丈夫來說,意義非凡。
雪儀的爸爸,平時甚少表露對孩子的情感,但當他第一次到工作坊看到女兒工作的情況,卻喜出望外。
工作地點,有佣人幫忙照護殘障人士,惠珠可以趁著女兒工作的時候,自己去練習排舞。
“我一直都很想學跳舞,可是以前都沒有機會,我大女兒(雪儀的姐姐)鼓勵我,趁著現在走得開去學。”
長久以來貼身照顧女兒,這三四年來,難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機會,過一些自己的小日子。
盡心做女兒開心的事
每一個育有特殊孩子的家庭,背后必定都有一段外人無法體會的辛酸經歷,這些故事說也說不完。
接觸過許多特殊孩子,他們盡管承受很多肉體疼痛及面對生活的不便,可能也有自己的情緒,可是他們總是很容易為了一些生活的小事物而滿足快樂。
可能正是因為他們這種單純,鼓舞了家人,激勵了家人繼續努力。
雪儀很容易發脾氣,而且她發脾氣的時候,會拍打自己。
惠珠說:“我什么都不怕,最怕她不開心發脾氣。”
但另一方面,要逗她開心也很容易。只要能夠讓女兒開心的事,惠珠都會盡量為女兒做到。
比如雪儀的洋名Teresa,也是惠珠為了讓女兒高興而取的。
在雪隆痙攣中心時,雪儀很喜歡一位老師的女兒,名字就叫Teresa,每次只要一聽到有人叫Teresa的名字,雪儀就會手舞足蹈。
惠珠知道她一聽到這名字就會快樂,索性把她的洋名取為Teresa,向所有朋友公告,從此呼叫雪儀Teresa。
果然,雪儀只要一聽到有人叫她Teresa就會開懷大笑。
從女兒身上獲珍貴啟示
雪儀很喜歡色彩鮮艷的照片或一些漂亮的食物照片,惠珠平時看到這些照片,會收集起來,粘貼在相簿。
她說:“我也會把參加交流營、音樂會,平時拍的照片做成相簿,讓她翻看。”
每次只要翻看這些照片,雪儀就會很高興,可以消磨她不少時間。
有時候一家人出外用餐,爸爸把餐牌交給雪儀,問她要點什么,她如果指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父女倆就會很開心的笑起來。
雪儀喜歡貓狗,惠珠在家養了貓狗陪伴她。
每次家里的貓狗靠近她,跟她撒嬌,她就興高采烈,她更時常會呼叫家里的大肥貓陪她玩。
惠珠平時也會帶雪儀去吃一些她喜歡的食物,在能力範圍里,讓雪儀選購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幫她找適合的鞋子,幫她打扮,讓她穿戴整齊。
她說,許多人覺得一輩子照顧殘障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人生。“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從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生命的價值觀。”
照顧腦麻的女兒,讓她更堅韌,勇于克服生活的各種挑戰。
“上天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就要盡力讓她開心,讓她減少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