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攝影: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同傷害程度的腦麻痺患者,面對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精細活動、溝通、社交、認知和學習障礙,往往是最容易被社會隔離在外的一群……
愛.關懷之家,是一家專于關懷殘疾人士,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
該中心總幹事林國強,根據多年以來援助殘障人士就業的經驗發現,很多腦麻痺患者,就算智力沒有問題,社會也很難接納他們,他們是最難投入職場的一群,也不容易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還有智障人士、各種程度學習障礙或身心多重殘障礙人士,都很難找到工作,是最需要工作機會的一群。
他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只要為他們找到適當的崗位,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等,一樣可以貢獻一己之力,打破跟社會之間的隔膜。
“所以這幾年我特別把焦點放在這群人身上,協助他們就業。”
愛.關懷之家于2007年成立工作坊,主要就是提供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唐氏症患者等培訓和工作機會。
工作坊成員,一般肢體都有嚴重障礙,能夠從事的行業有限。
從工作中找到存在價值
我國福利部每月提供150令吉津貼給提出申請的殘疾人士,為鼓勵殘疾人士出外工作,月薪1200令吉以下的殘疾人士,可獲得多150令吉,也就是總共300令吉津貼。
工作坊除了提供這些無法在外就業的成員工作機會,也助他們申請每月300令吉的福利基金。
“有幾位成員,因為肢體比較弱,來到我們這里之前,連翻報紙都沒有力,但是經過訓練,現在已經能夠勝任工作。”
他也發現,很多成員從工作中找到自我肯定和存在價值。“雖然一些成員連自己一個月拿多少薪水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工作,希望繼續工作。”
他表示,自己從這幾位成員身上看到希望,從而更深信工作可以藉由身心方面,提升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的生命力。
參與社會更重要
愛.關懷之家工作坊目前有29位成員,員工的年齡從18歲到30多歲,他們的工作主要包裝快餐店所需的餐具,及為金馬崙菜農折疊報紙。
工作坊的成員每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會在早上9點之前抵達愛.關懷之家,打好卡后準時開工。
林國強說:“這里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跟一般公司、工廠一樣,員工需要打卡,表現論功行賞。”
除了幾位成員體力不好,一周只上班一兩天,所有成員如有特別原因無法來上班,需要正式請假,新成員需要通過3個月試用期。
這種有系統的工作制度,可以幫助成員培養生活自律和責任感,讓他們融入社會。
工作坊把商家付給的酬勞,根據成員個人工作量分配給他們,並且每月津貼每位職員工100令吉,及提供他們免費早午餐。
成員每月薪金加上津貼,及福利部提供的每月300令吉福利基金,雖然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但是對他們來說,參與社會及勞動的意義更為重要。
需要更多志工協助
工作坊成員,肢體運動功能、智力情況都不一樣,適合的工作也不一樣。
“開始時,我們接到的工作主要是包裝快餐店餐具,但對一些肢體沒力、手部不靈活的成員來說,這份工作很困難,我們后來又找到為菜農疊報紙的工作。”
包裝快餐店餐具,有好幾個步驟,需要放進紙巾、包裝辣椒醬及甜醬,以及即棄餐具。
一些手部緊縮的成員,無法自如應用雙手,很難把這些東西裝袋,一些嚴重學習障礙的成員,則無法記住把東西裝袋的步驟,及難以專注工作。
“工作坊有兩位指導老師,如果成員記不住工作的步驟,老師就要一次又一次重複指導他們,及為他們檢查完成的包裝工作。”
他說,工作坊需要更多志工協助,因為資金有限,無法聘請更多指導老師。
靠資源回收二手貨籌款
愛.關懷之家創辦以來,以資源回收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該中心通過志工,向公眾回收可循環物品,售賣給回收廠家,維持組織運作經費,不只為環保盡一分心力,同時也為部分殘疾朋友製造工作機會。
開始推動資源回收時,該中心靠著志工挨家挨戶,向居民講解資源回收的目的,並要求居民捐獻可回收循環物品。
目前該中心每個月都會在五個地點回收可循環物品。
2009年4月,他們正式成立一個資源回收中心,存放回收物品,另外,他們也有專人上門回收一些大件循環物品。
除了靠資源回收的收入作為中心經濟來源,該中心也于2012年8月,在八打靈再也SS26/8,開辦一家專賣二手物品的店鋪,名為“愛.關懷”跳蚤市場。
林國強表示:“跳蚤市場賣的物品包括二手電器、家具、衣物、畫等,都是一些公眾人士捐贈的物品。”
開辦二手物品店鋪,除了鼓勵顧客貫徹資源回收的環保理念,顧客在購買二手物品的同時,也是對愛.關懷中心的殘疾人士,做出實際支持行動。
他最大的期望,是有一天中心能夠靠資源回收和跳蚤市場的收入維持營運,自立立人。
然而,我國人民的資源回收意識有待加強,資源回收中心每個月收到的物品中,幾乎有20%屬于垃圾。
另外,我國消費者對二手貨品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可能是宣傳不足,目前店舖的反應還不是很好。”
愛.關懷之家熱線:03-78739622
冀建庇護中心照顧患者
對不能就業或者收入微薄的殘疾人士,未來的生活,幾乎沒有保障可言。
林國強說,殘疾人士沒有保險,只有部分正在就業的殘疾人士有公積金,許多殘疾人士,長期需要依靠家人生活。
很多殘疾人士的家長,最擔心的是,自己不在了以后,孩子怎么辦?“我母親也是這樣,總是擔心我的下半生怎么過。”
所以一直以來,他有個心願,就是創辦一家庇護所,給腦麻痺患者、智障人士建立一個溫馨家園,讓他們有尊嚴度過晚年。
目前有一群殘疾人士的母親,自掏腰抱創辦了“馨媽皂屋”,製造天然手工香皂。
她們的理念是透過這門手藝,為殘疾人士創造機會,並希望捐出50%凈賺盈利給愛.關懷之家,日后建立一所庇護中心,給腦麻痺患者一個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