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經歷十多年無數次失敗實驗,美國報業去年終于止血,首次靠線上訂閱收費和數碼廣告救市,報業前景初露曙光。
這是否意味著線上訂戶收費模式可行?日后網絡上還有免費新聞嗎?
網絡剛崛起,就像當年廣播電台和電視出現時,很多人預言報紙終有一天會消失。
在美國,報業近年裁員成風,一些報館就算大肆裁員減薪,依然止不了血,最后被逼停刊,關門大吉。一些報章則已停止印刷報紙,只發行網絡版電子報。
就算那些還在印報紙的媒體,也面對嚴重虧損問題,不只是美國報業,不管哪個國家的報業,或多或少都面對銷量下跌、廣告減少的問題。
轉戰網絡是趨勢
轉戰網絡,已經是全球平面媒體的趨勢,現在不管哪家報章,都會搞個網絡版的電子報。
只是大部分平面媒體的電子報,都面對同樣問題,如何在網絡上獲利?電子報如何收費和爭取廣告?
在網絡時代,資訊對網民來說是免費的,網民已經被寵壞,甚至不願意付錢換取資訊。
美國最具權威性的報章之一《紐約時報》,從1996年1月就成立報章網站,提供在線閱讀,該網站多次被評為最佳網站,但卻“叫好不叫座”,只要說到收費就趕客。
《紐約時報》和美國其他媒體,不斷實驗各種線上收費模式,歷時十多年,才獲得初步成功。
不過,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傳統報業已經走出網絡時代的陰霾?這套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其他國家的媒體?
付費網絡版言之過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傳統媒體初步登上網絡,當中《華爾街日報》是最早實施電子版新聞收費制,也就是所謂的“付費牆”(paywall)。
1996年8月起,《華爾街日報》就向網絡版讀者收費,成為第一個收費的報章網站,也是第一家就算線上收費,網絡版讀者依然持續增長的報章。
但是,其他報章根據這種經營模式,開始在線上收費時,多半面對很多挫敗。
例如《紐約時報》最初上線時,本來開放給美國國內用戶免費瀏覽,只對國外用戶收費。
然而,國外讀者馬上流失,該報不只無法從網絡版獲利,還削弱它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一年以后,該報重新對全球讀者免費開放網站。
2005年5月,該報網站推行“部分收費模式”。普通新聞依然開放給所有讀者免費閱讀,但是讀者想要閱讀社論、評論、專欄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獨家報導,就必須付錢。
然而兩年以后,該報網站再次免費開放。直到2011年3月,該報網站才再次收費。
這次該報換成更有彈性的收費模式,提供不同“訂閱套餐”。這項策略獲得空前成功,該報線上訂戶節節上升。
隨著線上訂戶穩建成長,該報在報紙和網絡版的總發行量均大幅增長,擠掉《今日美國報》,成為美國第二大報。
不過,目前為止,在美國只有《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等權威和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能夠通過“付費牆”獲利。
其他媒體在實施“付費牆”時,不是“踢到鐵板”無疾而終,就是還在實驗階段。
硬付費存在風險
美國報業最初在電子版新聞建立“付費牆”,採用的是傳統的“硬付費”收費模式。
所謂“硬付費”就是讀者必須支付規定的訂閱費,才能閱讀電子版新聞內容。
《華爾街日報》之前都是採用這種收費模式,網站所有內容都要收費,一直到2007年以后,該報網站才開放部分內容供免費閱讀。
這種收費模式完全把沒有付費的網民,隔絕在新聞網之外,其實有一定風險。網民可能轉去其他提供“免費午餐”的新聞網,從此一去不回頭。
《華爾街日報》當年能夠成功實施這種“硬付費”收費模式,因為該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財經媒體,許多企業家、金融界專才都需要依靠該報的資訊做出決策。
所以不管收費多高,這群讀者仍然會付錢訂閱,對于他們來說,訂閱《華爾街日報》是“投資”的一部分。
但是一般的報章卻沒有這種條件採取“硬付費”模式,他們面對其他免費新聞網站的激烈競爭。
軟付費留住讀者
相較于《華爾街日報》早年的做法,《紐約時報》從2011年起,建立的“付費牆”則是一種“軟付費”的收費模式。
隨著該報網站目前取得初步成功,“紐約時報模式付費牆”成為時下焦點。
其實《紐約時報》的讀者,都會發現該報網站的“付費牆”存有漏洞,只要施一點小花招,就可以免費盡情閱讀該網站文章。
該報開始實施收費以后,沒有注冊及付費的網民,依然可以登入該報網站,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如果要閱讀更多文章,就必須付費。
該報最初限定,網民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20篇文章,后來改為每個月10篇為限。
儘管如此,網民就算在一個月里看了10篇文章,想繼續看其他文章,但不想付費的話,還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免費看更多文章。
一般而言,如果你的朋友給你發一條《紐約時報》文章的鏈接,你點擊閱讀,該報網站的“cookies”(數碼存根)就會開始記錄你的資料,扣除你一篇文章的額度,接下來你只可在該報網站免費閱讀9篇文章。
但是如果有人把該報網站的文章鏈接上載到面子書,你從面子書點擊進去閱讀,該報網站就不會扣除你免費閱讀的額度。
除了通過社交網站鏈接,網民還有其他方法可在該報網站吃“霸王餐”。
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清空瀏覽器的“cookies”,該報網站就會把你當成新用戶,讓你繼續免費閱讀另10篇文章。
你也可以分別用辦公室電腦、家用電腦、手機等上該網站,這樣每個月可以免費閱讀30篇文章。
這些漏洞是《紐約時報》的疏忽,還是該報故意給讀者開的一道方便之門?
設計漏洞開拓客源
《紐約時報》“付費牆”漏洞百出,經常遭網民吐槽,許多網民還得意洋洋的教大家如何免費閱讀《紐約時報》網絡版。
不過,行家懷疑,《紐約時報》網上的漏洞,其實是一種特殊設計。
綜合各界分析,該報網站在牆上留下漏洞,讓不肯付費可是喜歡瀏覽該報網站的讀者,輕而易舉看到想看的內容,主要有兩個目的。
其中一個目的是避免硬性收費,網站流量會大幅度下降,讀者群流失。再來比起強制收費,該報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獎勵付費的機制。
該報專欄作家大衛卡爾(David Carr)說過:“如果你非常喜歡我們的內容,就會打開我們的網址,掀開我們的外衣,一窺究竟。最終,你是會為我們的內容付費。”
該報在“付費牆”開了個洞,目的是從眾多網友當中,找到肯付錢的“真正朋友”。
目前該報的線上付費訂閱收入,已經超越在線廣告收入,證實網民其實願意為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和文章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