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多媒體報導虜讀者心(第2篇)

$
0
0

文:劉林李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傳統媒體搞電子報,不過是把報章新聞搬到網絡。

 來到網絡時代,電子報只是沿用平面報導方式呈獻新聞,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說故事方式。

 在美國,成功的新聞網站像《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所提供的資訊,都超越文字和照片報導,他們重新定義了新聞生產模式……

滑雪,對大馬人來說,是一種“奢侈”的運動。

 這種在雪地里享受速度快感的運動,看來有趣好玩,但其實是一種非常容易發生意外,造成身體傷害的運動。

 另外,滑雪時隨時可能遇到雪崩,要是被崩塌及快速滑動的雪堆淹沒,一般而言,半小時內沒有獲救的話,生存希望就會很渺茫。

 在歐洲、美國的滑雪勝地,雪崩吞噬滑雪者的意外時有所聞,對滑雪者是嚴重的威脅。

 去年12月,《紐約時報》作者大衛布蘭奇(David Branch)以專題報導方式,把一起發生在美國華盛頓州喀斯開山脈的大災難,重現在媒體。

 這個名為《雪崩:特納爾溪事故》的專題,于今年4月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普立茲專題報導獎。

生動的講故事方式

 《雪崩》活用網絡時代的講故事手法,除了文字和照片,還結合採訪視頻、幻燈片和3D圖表等,把滑雪者罹難過程、生還者訪談、事發現場通話記錄、雪崩科學原理、滑雪運動資料、知名滑雪家傳記等,製造成生動、充滿感官效果的多媒體專題。

 《紐約時報》選擇先在網絡推出《雪崩》,過后才刊登在報紙上,成功引起話題,一週之內,就吸引290萬名訪客。

 現在,《雪崩》已經成為美國媒體中一個熱門的“動詞”,它意味著一種創新、轟動、成功的報導模式。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森說:“現在人人都想‘雪崩’,每天,每個編輯都如此。”

 有人說《紐約時報》重新定義現代新聞生產模式,創造了一種適合網絡、手機和平板電腦觀賞的新聞。

 這種有深度、記錄片式又生動的講故事方式,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的界線,真正迎來一個“全媒體”的年代。

隨時點擊暢心內容

 《紐約時報》于1996年就成立網站,不過有10年時間,他們只是把報紙的內容,稍微修改一下,轉換成數碼版本。

 電子報對他們來說只是大勢所趨,他們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在這塊,大概也沒有想過,報紙有一天可能會死去,他們需要寄居網絡存活下去。

 一直到2007年8月,他們終于決定在網絡來真的,建立一個記者加程式師的編採團隊。

 從那時候起,《紐約時報》開始採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新聞不僅限文字報導,還有視頻、音頻,以及集合以上多種呈現方式的報導。

 去年10月,珊蒂颶風(Storm Sandy)襲擊美國紐約市,《紐約時報》編採人員靈機一動,直接在自家大樓擺一部攝像機,把視頻上載到新聞網站,網民透過視頻,看到狂風如何把攝像機吹得東倒西歪,不難想像出颶風的威力。

與網民有很好互動

 該報借鑒推特等社交網站的更新功能,在網站首頁嵌入自動更新新聞的區域,時刻更新和“珊蒂”相關的新聞,還讓網民直接把照片發到網站上。

 這看起來跟電視現場新聞已經沒有多大分別,但比起電視的現場直播,新聞網站的優勢是可以跟網民有很好互動,而且新聞網站的“現場報導”,可以做到很好的分類,網民可以隨時點擊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要是看電視的話,就無法選擇想看的內容。

 比如倫敦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把奧運特輯內容分成新聞、日程表、集錦(Highlights)、照片、比賽成績等5大內容。

 該報在網站上呈獻比賽現場情況、成績、各國獎牌排名、運動員的新聞報導和資訊等。

 現今資訊爆炸,大家都被過多的新聞和訊息疲勞轟炸,分類服務無疑分外貼心,網民知道,登錄這個網站,可以輕鬆選擇自己想看的資訊。

多元呈獻即時新聞

 縱觀美國所有成功的新聞網站,幾乎都不是那種只是簡單把報紙新聞搬到網上的網站。

 現今新聞在網絡的傳播平台,包括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所以,它說故事的方法不應該還停留在文字和圖片,必須結合視頻、音頻、3D圖表等適合網絡時代的方法。

 今天,美國報紙多數要求記者寫完稿后,第一時間把新聞發到網絡,最好可以一邊寫稿一邊發稿,提供“滾輪式”新聞報導,讓不管任何時候登錄網站的網友,都可以掌握第一手情報。

 除了文字新聞,在一線記者的背后,通常都會有一個圖表中心,隨時把記者採集到的新聞,重新整理、分析,製成一目了然的互動圖表、漫畫、視頻等,發表到網上。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紐約時報》就以一張地圖,分別以紅色和藍色來顯示美國兩大黨在各區的得票率。

 網民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哪幾個州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共和黨的票又是來自哪個州?

 另外,只要在地圖上點擊,就能放大及看到更多詳細的資料。當地圖逐漸填滿,就能直接看到選舉結果。

 在過后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其他媒體機構也跟著採用這種多媒體報導方式。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許多共和黨支持者表明會倒向民主黨,把票投給奧巴馬。

 《紐約時報》在地圖上,利用紅藍線條代表兩大黨,配上動態的箭頭,讓網民清楚看到,兩黨支持者投票傾向如何變動。

編採人員條件提高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已經完全打破界線,集文字、視頻、圖片和互動功能于一體。

 這意味著,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不只要能寫、能說,還要會拍攝、剪接等。

 過去,記者的工作是採訪、寫稿,編輯修改打題,印刷成報紙;網絡編輯的工作則只是用滑鼠把文章“剪”、“貼”,把圖片調整到規定像素,把標題弄得比較吸引。

 然而,當今美國許多電子報幾乎都是24小時提供最新訊息,比如奧運會、奧斯卡金像獎時,《紐約時報》都是“現場直播”各種新聞和信息。

 還有《華爾街日報》,他們的編採室,幾乎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是亮著燈開工,分秒必爭。

 當今美國媒體,傳統編採部和網絡編採部的合作非常密切,經常會合作報導新聞,記者和網絡編輯的職責經常會重疊。

 所以,不管記者或網絡編輯,最好能夠擁有很好的新聞觸覺,同時具備編程基礎知識。

 《華爾街日報》聘請網絡編輯的要求,除了編程技術,還要有新聞素養,能夠重新組織一篇文章。

 至于記者,需要能夠在報導時,綜合各方面的訊息,善用網絡科技,把平面媒體無法呈獻的複雜訊息呈獻出來,例如使用3D製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