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美國,超級危險的颶風及龍捲風,魅力其大無比,引來眾多粉絲亡命追蹤,而這種現象下更離奇現象是:“風暴追逐者”或“惡劣天氣追逐者”也可以成為一種職業!
攝影師傑姆裡德,是全職的風暴與惡劣天氣攝影師,追風經驗豐富,足蹤遍及全美,拍攝最前線的大自然惡劣天氣照片,包括數百次龍捲風、超級氣囊雷暴以及雹暴,其照片震撼性十足,令人敬畏、嘆為觀止乃至心跳停止!
為了拍攝完美的風暴照片,裡德常以身涉險,有兩次甚至差點兒沒命回。
數年前他將17年的作品結集出書《風暴追逐者:一名攝影師的旅程》。
一般單純的惡劣天氣追逐者,很容易被標籤為“腎上腺素吸毒者”,認為他們只為了緊張刺激,拿命來玩,但是裡德卻跟他們不同。他的出發點是本著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他的拍攝作品,讓人領略天氣和氣候發生的不可預知的變化。
做足準備 其他就靠臨場
“實際上,我並不追逐所有天氣現象。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準備、評估、猜測和預測。如果是一名職業天象攝影師或者是一名風暴追逐者,你的內心會有一種自豪感,在風暴預警發佈前,你就已經帶著相機出現在野外。”他說。
小心駕得萬年船,裡德這些年來能安然走過諸多險境,絕非純靠運氣,每次出發前,他都做足功課,小心地制定好拍攝計劃。“在潛在的風暴出現前一天,我會認真研究電腦模型、地圖及相關數據,就像電視上的任何天氣預報員一樣。”
然而,這些科學研究數據只供參考,人到了現場,還是要靠臨場發揮。“一旦進入現場,拍攝工作就需要更多經驗、勇氣和機敏。在現場,我會認真觀察天空和地形。”
他憑現場觀察來決定使用什么類型的相機及鏡頭,並判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放置三腳架、是否必要堆沙袋。“所有這些問題,你必須在幾秒鐘內作出決定。此外,我還要決定究竟要靠得多近。”
然而,大自然的變幻豈是人所能掌握?再精細的盤算,也有失算的時候。
陷入險境 屢次幾乎喪命
2004年,他與搭檔在佛羅里達州拍攝查理颶風時,颶風突然改變方向,並且從二級颶風一下去到五級颶風,令他們陷入險境。“我們遭到碎片的猛攻,那種感覺就好像被彈片擊中一樣。在此之前,我曾經拍攝過一段錄像,向母親告別,這是拍攝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我當時認為自己完蛋了。”
地上的樹被連根拔起,人怎堪折騰?幸好他們處於颶風中心區域,這裡反而是相對平靜的地方,他們在經歷一次死亡之旅後,得以倖免於難,並且被躲在龍捲風避難所內的人拉了進去。
2005年,在密西西比州拍攝卡特麗娜颶風時,他入住熟悉的酒店,這家酒店在設計上據說可耐受得住五級颶風,然而沒想到颶風引來巨浪,離海岸64米的酒店無法逃過水劫。
巨浪高達7.9米,接近兩層樓,將理德等人圍困住在酒店樓上。
洪水退卻時速度特快,猶如有人拔掉浴缸的塞子一般,退卻的強大水力拉扯下,將許多東西都扯離混凝土地基。“我們的酒店損毀了一半,只留下能夠站立的地方。我們被嚇壞了,現在仍會在夢中回到這家酒店。”
追逐颶風險墮深淵
美國人沃倫法德勒是全球首個“職業風暴追逐者”,他於1987年“出道”追逐拍攝龍捲風,職業追風生涯迄今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這顛簸驚險的生涯中,不乏千鈞一髮、死裡逃生的經驗。
2004年,追逐五級颶風伊萬時,他險些墮落深淵。
他的日記記下這凶險一刻:
“我從后視鏡看到,天空中的烏雲像雪崩一樣迅速地把整座山裹在其中。過了沒多久,呼嘯的狂風開始在我車周圍打轉,車裡的紙片像失去地心吸力一樣到處亂飛。此刻,我並沒有驚慌,甚至還有點高興,因為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它形成的過程。突然,一個猛烈的撞擊讓我的車子搖晃不止,車裡的紙片頃刻全都飛出窗外。過了一會,我重新回到那個地點,紙片也不見了……”。
飛機追風收集資料
美國追逐颶風者主要是對惡劣天氣有興趣的人,在台灣,也有一群追逐颱風者,他們的追逐,並非刺激好玩,而是為了工作。
他們是一群科學家,是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組成的“追風計劃”研究團隊。
追風計劃採用4人座的噴射機,在颱風天冒險風行,飛繞颱風,並在不同時候地方投擲十多枚大氣偵測儀“投落送”,以送即時回傳的颱風觀測資料,以便更能掌握與瞭解颱風,大幅提高颱風預報路徑的準確度。
由於颱風的主要生命週期,抱括從醞釀、發展、增強、行進、減弱,大部分都在海面上發生,陸地上能觀測到的資料極少,預報誤差也相應較大。
因此,追風及空中偵測,有助于提供更詳盡的颱風資料,包括颱風環流的風速、風向、濕度、氣壓等大氣資料,同時也協助改善全球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的問題。
台灣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以飛機追逐颶風颱風的國家。
颶風背景資料
颶風或颱風都是風速達到每秒33米以上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由雲、風、雷暴等組成的巨型大氣旋轉系統。在太平洋生成的就叫颱風(Typhoon),是左旋的,主要肆虐中國台灣一帶;在大西洋生成的則叫颶風(Hurricane),右旋,主要盤旋在美國。
一般上,颶風的威力會比颱風來得大。2005年8月登陸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就是第五級颶風,最高速度為每秒77米,亞洲颱風的風速一般都不會去到如此強,例如2006年登陸的桑美颱風,算是極強的颱風,最高速度也只是每秒60米,相等於美國的四級颶風。
颶風/颱風分級法
美國將颶風分為一至五級,最低的一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33-42米;最高的五級颶風,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超過70米。
五級颶風足以摧毀大部分建築物,並導致大範圍洪澇。
中國將颱風分為六級,依次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
熱帶低壓底層中心一帶平均風速為每秒10.8-17.1米,相等于6-7級風力;超級颱風平均風速為每秒大于51米,風力達16級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