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風暴追逐者在玩命(上篇)

$
0
0

文:張家揚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前不久,美國著名追風工程師蒂姆薩馬拉斯(Tim Samaras),在追逐龍捲風時不幸罹難。

他的死,是風暴研究領域的損失,同時也再次敲起這種高風險活動的警鐘。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熱衷玩命追風者,不會因這位專家之死,而對風暴卻步……

在本地,提到追風者,我們說的是飆摩哆一族。

但是,在美國,追風者是真正的追風一族,他們是玩真的,追著龍捲風或威力更巨大的颶風跑。為了啥?好奇、好玩、刺激、迷戀颶風威力、做研究、攝錄了公諸同好、炫耀者有之。

像薩馬拉斯這種認真做研究的人,追風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擔憂的是,業余追風者越來越多,他們純粹為了好玩、興趣及追求緊張刺激,加入追風行列。

這種極為危險的活動,竟然吸引這些追求刺激之徒,在刀鋒邊沿游走,挑戰死神。

這也難怪,有多少玩意兒比被直徑一兩公里的大颶風或龍捲風追趕著跑,冒著可能被這個超級大旋渦捲上天的巨大風險,來得令人顫慄與激動?

性命誠可貴 刺激價更高?

颶風或強大龍捲風一過境,無堅不毀,陸地上的動植物與建築物,片甲不留,人類薄弱身軀,豈能抗擋得住其威力?只有極為少數的幸運者,得以倖存。

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颶風,便放過了另一輛卡車上的追風者與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他們連同卡車被風捲起,再拋到田地上,因而逃過死劫,只是受了傷。

是風暴的魅力真的無法擋,還是“性命誠可貴,刺激價更高”?近年來,美國玩命追風之徒數量越來越多,竟然到了令各追風地點塞車的程度!

許多業余者,追風純為興趣,他們不為錢財,只是為攝錄颶風的錄像,放上共享影音網站YouTube。

更離譜的是,追逐風暴竟然被開發成為旅游商機,好幾個旅游公司提供這類服務,帶領旅客到危險風暴眼中,有家旅行社甚至接受年齡低至12歲的客人,真不知該為這些旅客寫個“勇”字,還是該為他們禱告?

風暴的脾性難測,連薩馬拉斯這種追風追了數十年、行事分外謹慎的老手,都因錯誤判斷而埋送性命,甫上路的新手,又如何摸得著變幻莫測、瞬息萬變的風?追風,無疑于拿命來玩!

攝錄鬥精彩 越玩越驚險

風暴的威力帶給人莫大震撼,吸睛效果十足,引來廣泛矚目與評論,更帶來另一種副作用。

基于好勝心,大家競相拍攝更接近颶風中心的錄像,換言之,大家越追越接近颶風,玩命程度一次比一次危險!

這種挑戰終極極限的玩意,只會把人更推向死神懷抱。

麥可斯維茲(Michael Schwirtz)在“追逐風暴,但希望不要抓住它”一文中,提到,當今,人們追逐風暴的興趣激增,壓倒性的業余視頻攝像者和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都在YouTube中較勁,比拼看誰能獲得最接近和最引人注目的風暴捲動的圖像。

風暴追逐已經達到一種類似真人秀的流行文化頂峰,而死神正追隨它而來。薩馬拉斯正是憑藉現身“發現頻道”真人秀“風暴追逐者”而聞名。

最終,薩馬拉斯死于他最鐘愛的追風事業中。

一代名家殞落,但不損更多追風者崛起。

而風,繼續吹………

壯志未酬喪命風暴中

薩馬拉斯是一名工程師,他最有名的,就是所設計的一個設備,成為第一架獲取龍卷風內部影像的裝置。

除了研究風暴,他也研究閃電,去年八月,他還帶著當地記者驅車800公里,橫跨數州以期拍攝到閃電剎那。

那時,他剛研發出或許是全球最快的相機Kahuna,Kahuna可在一秒內捕捉140萬幀慢動作照片,以它來拍閃電更有效。

薩馬拉斯出事當天,他也志在拍攝閃電。他希望此行能讓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拍攝到颶風引發閃電一瞬間景象的攝影師。

可惜他未能如愿,反而賠上性命,與兒子保羅以及另一位追風搭檔卡爾楊 (Carl Young)三人一同遇難。

他的車子被捲進風暴中,車子被壓縮了三四十巴仙,他死于車內,兒子與楊的屍體則分別掉到離車子半里外的東西兩個不同方向。

警察巡邏車聽到他們臨死前的驚呼:“我們就要死了!我們就要死了!”

在追風界,薩馬拉斯鼎鼎有名,他成立了一個名為Twistex的組織,以研究龍捲風的形成、生命與消逝。

他自行設計偵測器,並將它設置在龍捲風路徑,測量風速及在風暴底部的氣壓。另一個偵測器則有攝錄相機,以提供龍捲風內部影相資料。

他將這些珍貴及難獲取的數據資料,提供給美國氣象協會及國家地理雜誌。

老手罹難敲響安全警鐘

據說,薩馬拉斯出事前,他所追蹤的龍捲風突然左轉,人們懷疑他與伙伴措手不及而喪命。

薩馬拉斯的死亡,引起一些專家擔心,一般追風者那種越來越接近風暴,以及妄顧安全的做法。

當地氣候頻道的氣象學家格勒福布斯說:“當一位像薩馬拉斯這樣謹慎及經驗老道的老手也遇難,我希望這會警惕所有追風者,即追風可以有多危險,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死。”

薩馬拉斯是位頭腦清醒的科學家,而非單純狂熱的追風者,他對安全的注重是行內所知的,有時看到追風人潮及車輛過多,他甚至寧可放棄追蹤研究工作。因此,人們很難接受他會出事。

他深明追風的危險,一次接受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談,他指出,接近風暴是工作的一部分,他必需把器材放在龍捲風路徑上。“事實上,我相當注重安全,當然,我也專注于取得數據及處于正確的位置。你只有一次機會。”

去年,接受一位女記者採訪時,他曾說:“有時,我對追逐風暴百感交集,一方面,它們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另一方面,這些威力龐大的風暴,可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並且可永遠改變人們的生命。”

他說的沒錯,風暴永遠改變了他與家人的命運……

科技普及促成追風潮

1996年出品的好萊塢的影片“龍捲風”(Twister),讓世人見識到龍捲風的威力與追風者的狂熱與執著。

過去十年間,在美國大平原上龍捲風季節伊始時,便吸引大批追逐者。特別是在風暴頻繁的俄克拉何馬州,新的龍捲風才開始,追逐者便足以多到造成匯聚點塞車,而且這些追風人數還日愈增多。

追風風潮這十年間走向高潮,與攝錄技術日愈先進及網絡的普及有關,它們是追風活動的推動者,大家競相捕抓最精彩的風暴影像,攝錄者甚至可以馬上上傳發放颶風大肆破壞的錄影片。

身歷其境最可怕經驗

說起奪走薩馬拉斯性命的那場龍捲風,天氣頻道的氣象學家麥克貝特仍心有余悸。

他與同僚所乘的追逐風暴卡車,被龍捲風橫掃而過,拋出200碼外,並砸在田野上。

“我想,這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龍捲風,我覺得它的體積和速度改變得非常、非常快,它前行的方向也轉變得很快。我想,有很多人在那裡,最終被卡住……”他說。

他形容那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經驗。“我看到生命中出現的人,在我眼前閃過,它似乎只是短暫片刻,所有東西都變成慢動作,特別是當我們在漂浮的時候。我有個感覺,似乎自己被昇抬到天堂那樣。”

他雖然記得整件事的每一個過程與事件,但他仍覺得那一刻是不真實的。但他與同僚們身上傷痕累累倒是挺真實的,其中一人還骨折呢!

經此一役,他不確定是否還會再去追逐風暴,但他不曾懷疑追風的價值:協助發出預先警告、輔助天文部門的氣象警告、提供地面真實情況、實時信息等,讓人們提前準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