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一般人,不會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輕生念頭必有因,除了因壓力、衝動,憂鬱症或也是重要原因。
遠絡療法醫師楊邵蛟,從生理和心理角度,剖析現代人面對情緒疾病的負面影響。
天氣陰涼或雨天,早晨或晚上,有些人會情緒低落,這不是多愁善感,可能是體內的情緒病作祟。
從醫學角度來看,由于寒冷或缺少陽光,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放緩,人的壓力感也增加。
患有情緒疾病,例如憂鬱症患者,此時感受最為明顯,如果思緒走差,或者突然受到外來壓力刺激,可能出現輕生念頭。
遠絡醫師楊邵蛟指出,人腦中的間腦,管理思維與情緒,許多憂鬱症的來源于此。
即是說,從生理層面來看,間腦影響人的情緒與思維,會導致憂鬱症患者不能跳離情緒漩渦,做出一些外人難以理解的行為。
有些人易覺得悲傷
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者,不一定都患上憂鬱症,但卻有不少自殺個案是與憂鬱症有關。
“根據過去憂鬱症病史,以及病人行為,他們可以為一點小事,或壓力增大就去自殺。”楊醫師指出,由于感情受傷或其它各種不同情況而自殺者,則與憂鬱症無關。
有一些人早上起床,容易覺得悲傷,甚至有感于人生痛苦,以致不斷哭泣,這類人已有自殺傾向。
他們有者已知自身患憂鬱症,一些則不自知,當他們站在高樓窗口旁,或會因一念之差,從窗口躍下了結一生。
如果,有人突然向他們添加一些旁人視為平常的壓力,例如對他們說:“怎么呆在家裡,不去找份工作”,這或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些情緒上的壓力,都與間腦有關;楊醫師認為,患者應積極尋求治療,不論是西醫、中醫或遠絡療法,都能為他們帶來幫助。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中斷治療!”他表示,這類病患難以控制自己,往往會中斷治療,病情惡化之后,就會走上自殺這條路。
部分患者會中斷治療
楊醫師指出,中斷治療產生反跳作用,即造成病情加劇,有些病患意識到病情嚴重,嘗試尋求各種治療,但每一次治療都不能持久。
“會來找醫生或醫師的,一般上病情已積累多年,但大部分患者還是會中斷治療。”他發現這類病人無法長時間覆診,以致無法改善病況。
間腦主宰著憂鬱症患者的思緒,某些時候,病患萌生求醫念頭,但也因為這種念頭不持久,而且反反復復,反而不利病情。
一般上,患上憂鬱症的人,只要長期診治,不一定會走上絕路,但楊醫師表示,不少自殺者都有憂鬱症病史,因此必須謹慎看待此病症。
身心治療驅走憂鬱
生理和心理雙管齊下,才能降低憂鬱症病人自尋短見的幾率!
對楊醫師來說,間腦控制思緒,影響病患出現自殺傾向,這僅是生理原因;消除病患輕生念頭,同時需要從心理方面著手。
“這類病患內在潛意識,與理智背道而馳。”他指出,潛意識力量極大,它可主宰人的決定。
當潛意識控制理智,病患的思維出現輕生意念,它就像是一個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發,奪去病人的性命。
因此,楊醫師相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治療,一樣都不能少,才能消除病患輕生的潛意識。
誘惑太多影響身心
自殺個案增多,是否表示現代人缺乏意志力和生命力?
楊醫師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社會越來越多誘惑,影響現代人的心理和生理!
“以50年前為例,當時社會單純和少誘惑,一般活動較為正常,如大家一起打球,屬于全民運動,每個人快樂參與。”但是,他指出,現在缺少這類活動,反而太多娛樂活動。
社會環境改變,大多數人都調整自己跟上節奏,但還是有人跟不上步伐,或者處在不佳的環境,以致引起心理和生理問題。
據他觀察所得,情緒病病人家庭背景,不乏暴力、婚姻問題,這些負面因素互相牽動,形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
人類追求和配合環境的要求而改變自己,但卻因此而失去了自己,並面對各種身心疾病,這一切值得嗎?
憂鬱症會遺傳嗎?
憂鬱症是有遺傳可能,如果自殺個案是有憂鬱症病史,其親人就需小心在意。
楊邵蛟醫師治療的憂鬱症個案中,約有60%的人具有家族病歷,即上一代也有此種病症。
他指出,憂鬱症患者體內具有生物時鐘,早期不會發病,但進入某個年齡,就會開始出現症狀。
“例如,某個人15歲以前正常,沒有憂鬱症,但15歲后就發病。”他表示,這即是隱藏在他體內的生物時鐘所致。
他強調,他是從個人診治個案中,看到憂鬱症或會遺傳的可能,在醫學上還未有待研究。
用藥與否胥視療法
穩定憂鬱症患者的情緒,避免他們走上不歸路,導致悲劇收場,治療過程使用藥物與否,成了討論重點。
楊醫師指出,各種療法的診治方式不同,用藥方面也有差異,“我不反對用藥,但遠絡療法基本上沒有用藥。”
對于憂鬱症,遠絡療法有自己的診治方式,同時配合針灸控制病患病情;即使使用中藥,也只是為了消除憂鬱症引發的症狀。
“例如,一些憂鬱症患者會有胃漲氣,這是與焦感神經有關,因此會輔以中藥消除病人不適。”但是,楊醫師表示,這並不是針對憂鬱症用藥。
環境治療有利病情
在不適合的環境居住,有助治療憂鬱症,因此在經濟條件許可下,讓病患在較佳環境居住,有利病人穩定病情。
楊醫師坦言,環境會給人帶來無形壓力,當病人處在平安和陽光充足的環境,心境也會變得開朗一些。
他指出,例如有些人覺得住在某處,常常感覺身體不適,如果換了一個適合的環境,心情就會快樂起來,病痛也減少許多。
“快樂增加,病痛就減少,我常對我的憂鬱症病人說:如果有一天,你早上起來,突然很有興趣規劃自己的人生,那你的病情就好很多了。”
環境改變后,心情變得不一樣,也是一種治療,尤其是對憂鬱症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