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要求過高壓力大 受不了打擊或輕生(下篇)

$
0
0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你聽過“壓力山大”嗎?這是洋名Alexander的諧音,它指的是壓力像山一樣大,用在現代社會,它既傳神,卻又無奈的形容詞!

社會變化太快,人們對于自己和別人的要求增高,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當人生目標不達標,有些人失去理智,以輕生解決問題!

透過心理專家的解讀,一起來探尋壓力和輕生之間的關係……

誰會輕言結束生命?除了身患頑疾或突然遭受重大打擊者,壓力過大的人,也可能走上這條路。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無不處在壓力之下,分別在于壓力有多大,這是人類精神上的無形殺手。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合格會員黃國輝博士指出,人們選擇輕生的原因,包括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

 從社會角度來看,經濟壓力、生活和工作,成了壓力來源;負擔家庭的開銷,如何增加工作收入,生活才能過得穩定一些,這些都是時刻需要面對的問題。

標準提升壓力增

 “生活步伐快速,處理的事情也多,以前一天可以做5件事,現在則要做10件事。”黃博士也是博特拉大學心理輔導博士,他認為,生活和工作的要求標準不斷提升,都在增加精神壓力。

 隨著時代改變,成功的定義也不一樣,對于成功的要求標準,已有一個極高門檻,令人覺得難以跨越。

 “現代人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以前打字錯一、兩個字,別人不會覺得有問題,但現在因為可以使用電腦檢查錯字,已不允許出現錯誤。”黃博士指出,人們對事要求過高,已超出常人可負荷程度。

 在精神文明方面,教育體制轉向只注重物質文明,改變許多人對于求取知識的定義,即以教育水平換取更高收入做為考量,也成為現代人的包袱。

 壓力影響心理,以致人們的心理出現狀況,如果不懂得尋找出口,釋放這些壓力,就難以保證不會出事。

 在生理方面,如果某些人的體內存在自殺基因,加上社會和心理因素結合在一起,或使人徘徊在生死邊緣。

社會壓力影響大

 黃博士指出,如果父母是輕生個案,研究顯示其下一代也可能存在這種基因,因此需要謹慎看待。

 在他看來,現代社會壓力影響了許多人的生命,但不代表這一代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遜于上一代,因為壓力增大才是關鍵因素。

 “日本和德國的高自殺率,也和生活壓力有關。”他表示,越發達的國家,輕生人數越多,這似乎是個趨勢,成了國家發展需要付上的生命成本。

 目前,我國輕生率還未惡化,但不能忽視這個現象,教育國民懂得處理壓力,以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更多人勇于面對生活壓力。

關心化解壓力

 適時關心和聆聽家人或親人的心聲,才能減少揹負壓力的人走上絕路。

 大馬認證和執業心理輔導師鄭明輝表示,近十多年,國人輕生個案較為頻密,生活壓力和家庭問題佔了一定的比例。

 某個家庭出現狀況,例如家人爭端或父母離異,將會影響家庭成員,並且產生預想不到的問題。

 對他來說,家人之間互相關心和鼓勵,平時留意各自生活狀況,發現某個成員有問題,即時給予幫助和聆聽,才會適時解開對方的心結。

 他指出,家庭成員互相關心極為重要,先從聆聽身邊的聲音開始,“一個人面對極大壓力,卻又無人關心,沒有朋友,感覺孤獨,就會加劇問題。”

 每個人承受壓力的程度不一,以及情緒智商有別,因此及時關心非常重要。

 當某個人感到無助,情緒跌至低谷,考慮了結生命時,將會出現一些表征,例如放棄平時喜歡的事物,平時活潑好動,現在卻一個人躲起來,甚至有人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由他人保存等,皆是輕生的傾向。

 鄭明輝指出,如果家人平時互相關懷,彼此關注生活細節,就會發現不妥,通過幫助和安慰,就能使他們重新面對自己。

選擇自殺有跡可尋

 當人面對生命崩潰邊緣,他們會採取怎樣的行動?黃國輝博土指出,決定輕生者,一般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從中也可以發現他們的心理狀態有別。

 有人會因為重大事件打擊,一時失去理智而輕生,這屬于急性;一些人因為不想連累家人或社會,也會在情急之下,選擇以死解決問題。

 “此外,認為自己已被遺忘,沒有人可以幫他時,也會迅速做出輕生的決定。”黃博士這么表示。

 至于慢性輕生者,一般上會有一些過程,這是一種有計劃的輕生,如果身旁的人及時發現,應及時採取行動。

 黃博士指出,有關過程大約可分為以下數個階段,即:

 1)開始有輕生念頭,但只是閃過腦海;

 2)若發生重大事情,如面對經濟壓力,有關念頭會重復出現;

 3)無法克服輕生念頭;

 4)影響生活,開始孤立自己;

 5)出現非常強烈的輕生念頭;

 6)開始“演練”輕生,如考慮地點、方法、時間,以及向親人交代事情;

 7)“綵緋”;例如,購買輕生需要用到的東西,或者觀察輕生地點;

 8)嘗試和累積“勇氣”;可能會不只一次重復“演練”。

輔導可挽救欲輕生者

 對產生輕生念頭者來說,心理輔導非常重要,因為可能因此改變他們的決定!

 鄭明輝輔導師和黃國輝博士皆認為,透過心理輔導可以聆聽計劃輕生者的心聲,同時給予他們不同的想法。

 “輔導師擅長聆聽,提供一個說出想法的機會(讓個案有傾訴的機會),幫助他們跳出死結,走出困擾的部分。”鄭明輝指出心理輔導可發揮的功能。

 黃博士指出,想要輕生的人,單方面認為沒有人可以為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擔心連累他人,因此不願說出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這是他們強逼自己認為是這樣,通過與輔導人員交談,可能就發現家人或可為他們解決問題。”他強調,輔導人員可以給他們一個新的想法,打破不理智的念頭。

輕生會被模仿和“傳染”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風靡歐洲,許多人同情和欣賞小說主角維特的精神和性格,興起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這本書隨即成為多國禁書。 

 此后,自殺模仿現像即稱為維特效應,當時有學者研究從1947年至1968年,發現輕生事件消息出現后,確實產生模仿效應,從而證實輕生的的“感染力”。

 黃國輝博士指出,2003年,港星張國榮輕生后,香港當天9個小時內有6個人輕生,一個月內有131個輕生,比其他月份的輕生率高出32%。 

 有人輕生的消息曝光后,它可能成為徘徊在輕生邊緣者的暗示,從社會心理學來看,這種“維特效應”像是情緒上的“禽流感”。

 因此,黃博士相信,這類消息傳播過程中,應該使用適當的字眼和公佈方式,例如不報導輕生地點、方法,因為考慮輕生者或會選擇同一地點了結生命。

 “甚至,不鼓勵公佈輕生者家人悲痛的照片,因為一些青少年可能認為這是對父母和家人的懲罰,而考慮使用這個方法。”

 他認為可以公佈輕生者生活照,讓人覺得為經生者不應走上不歸路,以此反映出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