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楊潔思
圖:陳梓健、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
在一些青少年輕生案例中,有些父母自認為了解孩子,但是,往往跟孩子日記或面書中的說詞相差十萬八千里。
是不是,在例常跟孩子聊天交流時,除了詢問孩子:“功課做完了沒有?今天在學校吃什麼?”這類問題以外,也要關心地問:“孩子,你的心情如何?快樂嗎?”
固然,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但是怎樣才算是有效的溝通呢
“你說要遲歸,所謂的遲,是到幾點?”資深輔導員余瑩櫻舉個簡單的例子。
余瑩櫻是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輔導督導,也是小學輔導老師。
她說,青少年孩子晚上跟朋友去喝茶,很多家長都會如此囑咐孩子,家長要孩子不要太遲回家,孩子也答應家長不要太遲回,這原無不妥,但是,問題就出在彼此對“太遲”的詮釋與認知不同。
對家長來說,可能晚上十一二點就算很遲了,但是,孩子可能認為,凌晨三四點回家才是太遲回。
學習互相尊重體貼
結果,就真的有位孩子在凌晨兩三點回家時,被媽媽鎖在門外……
由此可見,溝通還不夠,還要有效溝通才行。
孩子遲回,家長未必要有激烈的反應,可以只說句:“回來就好了,媽媽就放心了。”
余瑩櫻說,我們越能關心與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心生尊重,進而體貼家長,會說:“媽,我這次遲了回來,下次不會這樣了……”
媽媽可趁機問孩子:“如果下次遲回,是否可打個電話回來跟媽媽說一聲?”切莫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壓孩子,或是用諷刺的言語,這樣易使親子關係破裂。
她認為,父母扮演何種角色,可視事情的輕重而定,如果是孩子的房間,就不要干涉,大家當朋友就好。
若是發現孩子看色情刊物,也不用馬上惡言制止,可以語氣平和地詢問孩子:“為什么你看這些書?你覺得怎樣?”前提是不要傷害孩子自尊心。
引導孩子而非阻止
用父親或母親的身分引導孩子,如何看待這些東西,而非阻止。
“我們若是阻止孩子,嚴重侵犯其自尊心,孩子會挑戰我們。用開放方式,大人對大人般,好像朋友一樣引導對方,討論他怎樣看、我怎樣看,他會比較舒服。”
上天固然賦于家長父母的地位,但是,這個角色受孩子尊重的程度去到哪裡,尚需家長從小處,長年累月一點一滴的悉心經營。
當這種經驗累積多了,父母的地位也就更加堅固,孩子也更尊重和信服父母。
從小,家中就宜培養起溝通的習慣,余老師的孩子如今長大了,碰到工作上的問題,也喜歡跟父母與手足談,一家子圍在一起聊,分享各自看法,孩子從傾訴中也會看到自己不對的地方,這讓余老師欣慰。
溝通,要深入
溝通,真的要及早及時。
歲月如梭,孩子似乎一夜間就長大了,邁入青春期,這時他們有許多話或許不想告訴父母,如果父母之前沒做好功課,這時才來擔心,想關心孩子,孩子卻已把溝通之門關上了。
生命線協會另一位輔導督導張慶鋒的大女兒十歲,離青春期不遠,他笑說:“看來,我也要加強跟孩子交流,不要等她長大了,門已經關了,才來溝通。”
前不久,余瑩櫻老師執教的學校,配合雙親節,讓小學生記者訪問父母,結果意想不到的收獲竟是讓不少父母感激學校制造機會讓他們跟孩子聊天。
原來,現代父母與孩子日常的互動並不多,通常談的也只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及功課,鮮少有深入的溝通。
當親子之間的交談只圍繞在日常生活瑣事,可以想像得到,彼此將難以達到有品質的溝通,心恐怕也會越來越遠。
張慶鋒的幾位孩子還在小學階段,但他已為親子關係做了許多努力,在夜裡孩子上床時,都會跟孩子聊天,促進親子溝通。
溝通,用口更要用耳
跟孩子溝通須注意,除了用口,更要用耳。
家長要學會聆聽。傾聽中,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肯定:這部分你做得很好。讓孩子看到其強項。
孩子做錯的地方,可略過,至少也不要馬上批判或指正,也不要說孩子的方法不對,最多以建議的方式說出個人看法:“針對這一點,媽媽有其他看法……”
以非正式,喝茶聊天的方式談,孩子會覺得比較舒服,不會有被壓迫的感覺。
以同理心,讓孩子看到解決問題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處理,端看他採用何種方式。
最后,張慶鋒說:“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成人方式對待青春期孩子。要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及處理問題。”
道歉要明確而真誠
傳統那套教養方式,道理很多,人性的部分很少,已不足以應付現今的孩子了,父母要學習一些技巧。
一個人或許是位很棒的專業人士,但是職業上的成就不等于他就會做父母,父母的角色需要大量的學習與覺察力。
張慶鋒僥倖自己學到親子溝通技巧:“這些都是輔導技巧,如果沒學到這些醒覺與技巧,或許我自己碰到親子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余瑩櫻老師說,應該讓更多人學習這些技巧,她這么多年還留在生命線,就是因為輔導中有很多提醒的部分。“人生需要不斷學習,我每一年都要去學習,我改變,潛移默化中,另一半也跟著改變。
余老師分享,當她看到自己在親子交流中有欠妥當的地方,她也會跟孩子道歉。
談到跟孩子道歉,有些人可能會很不習慣,有些人則淪為討好孩子。
但張慶鋒指出,真誠的道歉是明確地,針對哪句話或哪件事而道歉,而且“可能跟情緒有關”。
要厘清楚,父母的決定是對的,但是卻加了情緒。因此,他們的道歉是針對情緒而道歉,並不是為了做了錯誤的決定了而道歉。
說出來的話可以是:“爸爸剛才很生氣,爸爸針對此事道歉。”或是“那天媽媽的語氣重了點,媽媽道歉。”
好聚好散免傷孩子
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現代社會,離婚率很高,父母離婚或是婚姻不愉快,對孩子造成很大的情緒困擾,令他們心緒紊亂。
許多面對家變的孩子,由原本平靜的性情,變得暴躁,會打人、易發脾氣、捉狂、發呆、無心功課等。
當老師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觸碰到這些孩子的心,他們的情緒就會流泄。
“老師,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分開了,讓你選,你會怎樣選?”這是其中一個這些孩子常問的問題。
他們需一雙傾聽的耳朵,余瑩櫻老師會借出耳朵,再慢慢引導孩子如何處理、面對,讓他們的心定下來。
許多時候,大人都是做了決定,才讓孩子知道。和平分手的還好,若是關係僵持不下,上庭爭奪孩子撫養權,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有個孩子便曾因此而向余老師傾訴:“我寧可去孤兒院。”
因此,離婚過程中,要保留另一半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要互揭瘡疤。
張慶鋒說,這類孩子是徬徨不安的,對未來充滿情緒困擾,不明白大人的世界發生了什么事,感覺複雜難理解。
生命線輔導熱線:03-92821995。
別用電子產品帶孩子
現在家長,大多很忙碌,很多人都會借助電視及電子遊戲機、iPad、手機等電子產品來幫忙“帶孩子”。
在餐廳中隨處可見,大人在講話,小孩人手一機,低頭玩個不停。
最讓人感慨的是,即使是兩三歲的小孩,父母在餐館一坐下,就掏出iPad讓孩子安靜下來。
余老師有一次到友人家作客,那位友人囑咐孩子叫哥哥姐姐下樓吃飯,不見孩子行動,追問下,孩子說他已通過智能手機iPhone通知了哥姐。
結果就出現一種情況,大家同坐一圍檯吃飯,除了大人熱烈交談,孩子都成了沉默的低頭族,各自把玩手機。再問之下,原來孩子們都有交談,他們是同桌吃飯隔著手機交談。
這不是單一個案,這種情況已越來越普及,造成的結果是越來越多人,真正面對著人的時候反而不會說話了。
他們的眼神不會與人接觸,有一位學生便是如此,余瑩櫻要他“說話時看著老師”,對方的回答是:“老師,我看著你就不會說話了。”
要減少孩子依賴電子產品,張慶鋒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例如讓孩子從小翻閱繪本,有些孩子就是因為不會閱讀,而將心思放在電子產品上,沒有其他習慣與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