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立場堅決手法溫和 不怕面對親子沖突(第6篇)

$
0
0

報導:楊潔思 
圖:張文輝。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起來,可以極為激烈,父母強硬鎮壓,彼此關係會很僵。
 身為現代父母,我們不想跟孩子硬碰硬,讓家中無寧日,但是,反過來說,若要我們處處遷就忍讓孩子,會不會讓孩子步步逼進,被孩子操控?
 親子關係的鋼索如何走?要如何拿捏才不會淪為軟弱?

“不要害怕面對親子沖突。”資深輔導老師盧水清如是說。
 “固然,我們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家中有良好互動的氛圍,但是,有沖突時,我們也不要害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孩子得不到所要的,可能會爆發情緒,這時父母的態度,是堅持初衷,還是最終拗不過而向孩子妥協?

坦然面對負面情緒

 盧老師說,孩子有負面情緒很自然,因為他得不到,“父母就讓他去,沒關係。”
 有些父母不能承受孩子有情緒、吵呀鬧呀的,他自己也亂。
 “當你作為一個父母,你心中沒有一個定見時,你就會跟著外面這些孩子的言行舉止而搖擺,當孩子搖擺,你也跟著搖擺,這個關係就不穩定,這時,就很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所以,你一定要讓自己站得穩穩的,情緒一定要搞清楚,情緒每個人都有,孩子有情緒是正當的。孩子要這個東西,我給不到你,你很不舒服,你生氣,那是沒關係的,你就去吧!你要生氣你就生氣吧。”他一口說。
 “但是當孩子生氣,做出一些傷害性的行為,干擾到別人,這就回到父母的角色,你是需要去制止的。”制止的是孩子的傷害行為,而非不允許孩子流露情緒,情緒就讓孩子去承受,因為以后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還有很多情緒要去承受──挫折、難過、憤怒、悲傷等。

愛的教育還是有規範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他需要承受的就讓他去承受,而承受過程中,家長的陪伴最重要:我明白你的心情,你去好好哭一場也沒問題。”他說。
 那么,孩子在宣洩情緒時,界線在哪裡?
 父母或許可劃個界線,如果他在房間裡宣洩情緒,是被允許的,如果他拋東西,重點是不要傷害到自己,但是損壞的東西,他要自己承擔,如他要補充回去,需用他自己的零用錢來買。 
 “但是若在客廳,對不起,那是不被允許的,這就回到從小就設立家庭規範,不要誤解愛的教育沒有規範,愛的教育還是有規範。”他說。 
 你要讓孩子從小就要打好基礎,知道哪些東西是不可以做。  

先冷靜情緒再處理

 “許多人很怕沖突,實際上,不管是婚姻關係或是親子關係,會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都是逃避沖突或不會處理沖突所致。”盧老師說。
 他指出,幸福美滿的家,不在于歡笑時,而在出現沖突時,當事人怎樣處理沖突,越是能冷靜,以堅決的態度以及溫柔的語氣處理沖突,便越能改變局面,促進家庭和諧。 
 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有情緒,若是父母還是能淡定地跟他溝通的話,其實你已經展現身教了:當我們有情緒時,除了打人、傷人、破壞物品以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談論。”
 當親子起沖突,我們有情緒,並知道自己不能冷靜地處理時,我們可告訴孩子:“對不起,我們等下才談吧”。
 你的語氣或是生氣的,但,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用身教告訴孩子:沖突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暫時退后,等彼此冷靜了才來處理。”
 這些,不是靠我們去講道理而來的,而是要以身教示範給孩子看,我們就在自己的身教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孩子應該知道,當爸爸媽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不想談時,他自己也要退后,這樣可慢慢讓新的模式建立起來。

覺知觀照打破模式

 親子關係若處于很惡劣的情況,不能完全怪孩子,沒有父母的配合,親子模式不會去到如斯地步。盧老師說:“很多時候,我們要孩子改變,但是這超越我們的控制範圍,孩子是另外一個人,你能控制的是你自己。”

 父母要改變孩子或家庭的氛圍,必須要先清楚一直以來所養成的模式,了解這個模式如何形成,進而打破模式,調整對應方式。 

 有個20歲的孩子,好幾年了,從不下樓吃飯,食物都讓媽媽端上樓,孩子就成天長時期關在房裡。

 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孩子小時,很多大人都選最好的給孩子,例如餐桌上,選最大的雞腿挾給孩子,養成孩子理所當然選最好吃的,吃了就走,也不收拾碗筷。

 這些都是父母養成的孩子模式,父母必須檢討。

 “在孩子幼小時,父母若對家裡的模式有知覺的話,那就比較容易調整,先要看清楚模式是什么,再去打破模式,一旦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不會猶豫不決。”他說。 

 他聽過一個例子,孩子不肯幫忙洗碗做家務,母親請教法師,師父教她買一大堆干糧藏起來偷偷吃,再裝重病無法下床,迫得孩子要自己下廚,這也是改變的開始。

 美國有一位媽媽,要孩子洗碗。孩子不洗,母親也忍住不洗,最后更因為沒有碗碟可用而不煮飯,迫得三個女兒不得不洗碗,從而打破家裡的模式。

父母視情況軟硬兼施

 有孩子離家出走,過后卻告訴父母他在哪裡,用離家出走來要脅父母談條件,由于家長擔心,就答應了孩子開出的條件,例如允許他玩電腦遊戲。但是日子久了,父母又看不順眼,又再起沖突,沖突可能升級,孩子再度離家出走,且開出的條件更苛刻,形成惡性循環。

 他坦承,親子關係走到這地步,要處理起來委實不易,父母有時採取一些行動時要夠狠,當然,也要看孩子的狀態,如果情況不允許,那只好慢慢改變。

 對應這些所謂的契約,父母態度很重要,可先做好一些措施,再用堅決的態度、友善的語調跟孩子商討:“你玩是可以玩,但是必須規範一下。我們可以談,但是不是這樣的不平等條例。”

 這樣的處理方式或有不盡完善的地方,但家長可在這個基礎上慢慢改善其教養問題。 

 盧水清老師聯絡電話:012-3377522。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訣竅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相處?盧老師的貼士:

 1.不要怕沖突

 父母一旦害怕跟孩子起沖突,而流于假和平狀態,被孩子牽制,便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2.學大氣一點

 人年紀越長,越小氣,父母要大氣一點。青春期孩子人生閱驗不夠,有時跟父母講話,會令人覺得不舒服。

 有些孩子有時會以為自己很有能力,例如不走大路,偏要走偏僻小路,過高估計自己在危急時的應對能力,諸如此類。

 這時我們要稍微忍受他們,只要不犯大錯,就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3.孩子言語失當

 孩子如果不是沒大沒小,卻用污辱性語言,這可能是孩子不大能掌握說話技巧,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他不尊敬父母,可以語氣較嚴肅地提醒孩子;“要注意哦,你這樣的言行是讓我不舒服的,怎樣說我都是你的爸爸,你講話要有分寸”。

 一個孩子若沒大沒小,沒有尊卑的觀念,是很難管教的。對長輩要有一定的尊敬。

 4.允許宣洩情諸

 父母可定下界線,在一個範圍內,允許孩子宣洩情緒。

 不要怕孩子鬧情緒,以后孩子的人生還有很多情緒要去承受,現今先讓他承受,等于為將來作準備。 

 5.父母不要聞雞起舞

 父母一定要夠鎮定,即使孩子因故鬧情緒、耍把戲,父母不要跟著他跳,否則就中計了。

 這時,父母若是暫時想不到應對方法,可以故意漠視孩子,讓他無趣。

 孩子知道他走某一步,你會出現何種反應,他的鬧就是要讓你出現他預期的反應,所以你不要給他這個反應,才能破解這模式。須知,你越被他牽動,模式越難改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