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因為漫畫找到動力 認真學習技藝(第3篇)

$
0
0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日本動漫是世界各地許多人學日語的動力,許多孩童都是通過卡通、動漫學習英語、法語等外語。

由動漫文化延伸的“同人創作”、角色扮演(Cosplay),也刺激青少年嘗試創作和走上舞台展現自我。

許多年輕人因為“認真”看動漫、“認真”玩角色扮演,因而認真學起語言和各種技藝……

西班牙的貝爾納韋(Marc Bernabe)從小就喜歡看《七龍珠》、《足球小將》、《IQ博士》等日本動漫。

 當時,他看的這些日本動漫,還保留日文字幕。

 這些日文片假名、平假名、漢字,對他來說是難解的象形文字,可是卻深深吸引了他。

 12歲的時候,他就下定決心將來要學習這種語言。

 結果,他在閱讀漫畫的過程中,學會日文語法和詞彙,后來成為一位翻譯家,成立一家主要翻譯日本動漫的公司。

學會日文成翻譯家

 此外,他還出了幾本關于看漫畫學日語的書籍,這些書籍總共翻成7種語言,深受歐洲、美國等日語學習者歡迎。

 日文的漢字,對懂中文的人來說,可能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對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日文漢字非常難學。

 貝爾納韋本身為了看懂日文漫畫,才堅持學下去。

 所以,他給歐美人士的建議是,一定要找到學習的動力泉源,可以是漫畫、動畫、電視劇、電影或音樂。

 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人因為日本的動漫、音樂、電視劇,甚至村上春樹,而對日文產生興趣,開始學習日文。

 本地女孩林余晁從小就很喜歡看卡通和動畫,電視台播的西方卡通、日本動畫,她都“通殺”。

 “那時看的卡通、動畫一般是My litle Poney(彩虹小馬)、哆啦A夢、蒙面騎士等。”

因漫畫從事文字工作

 當時許多卡通動畫都是說英語或馬來語配音,搞懂卡通動漫內容,成了她學習語言的動力

 她后來迷上日本少年漫畫,雖然並沒有因而學日文,也沒有從事跟漫畫有關的工作,但她是受到漫畫的影響,希望成為一位說故事的人,最后才成為文字工作者。

 “我有一些朋友,真的是因為喜歡日本動漫而學日文,可是我自己比較懶,所以沒學。”她笑說。

 她因為喜歡動漫,想過在畫畫、設計方面發展,“可是我覺得自己畫得不比別人好,涂鴉還可以,比起用漫畫說故事,我更適合用文字表達。”

 在她的動漫同好圈中,有許多人是因為喜愛動漫,開始“同人創作”、畫漫畫、寫輕小說,后來成了繪手、小說作家等。

“同人創作”是踏腳石

 動漫界的“同人創作”,始于日本動漫愛好者。

 日本有一群動漫愛好者,好以自己喜愛的動漫、電玩人物等,創作新的故事。

 這種文化影響世界各地動漫、電玩愛好者,成為他們的創作動力。

 另一本地動漫迷Syuichi,小時即開始接觸漫畫,始于報攤、理髮院的《哆啦A夢》、《老夫子》,“我的父母比較開明,只要好好做完學校作業,他們偶爾會買一兩本漫畫獎勵我們。”

 從中學起,她就喜歡在紙上畫漫畫,釘起來跟同學分享。“那也是一種‘同人誌’吧!”

 她說,但那個時代,動漫對大人來說依然是“萬惡的根源”,學校沒有漫研社,網絡也不發達,她一直在閉門造車。

 中學畢業后,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漫畫愛好者,她才發現自己並不孤獨,開始跟這群同好一起畫“同人漫畫”。

 她的“同人作品”包括網絡連載的漫畫《義呆利Axis Powers》、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

 本地輕小說作家無憂,則以“同人創作”為踏腳石,走上寫輕小說這條路。

 她寫過許多“同人小說”,多數作品只在網絡平台連載,后來才有機會自資印成書。

最大樂趣同好交流

 二次創作的“同人作品”,一般上 ,以商業動畫、漫畫、電玩、小說,甚至電影的角色、架構為藍本,寫成或畫成新故事,所以有版權問題,只能自費出版,供同好和自己收藏。

 除了自掏腰包出書,從創作、校對、排版、封面設計、找印刷廠、售賣等可能都要自己來。

 無憂自資出版“同人小說”時,就有許多同好和親友拔刀相助。

 一些同好提供了她封面繪製、印刷價碼的意見,還有朋友幫她開預購表單,親友幫她校對等。

 她則自己上網學習排版,“光是排版就耗掉接近一星期時間,多是自行摸索浪費不少時間,不過,作品完成時還是很滿足。”

 她建議想出“同人作品”的同好多參考網上的教學,“挺實用的,雖然很費時,不過一回生二回熟。”

 她的“同人作品”在動漫活動攤位寄賣,需要自己跟攤主談好佣金等細節。

 雖然有提供預購服務,但有許多人預購了卻沒來拿書,這會造成損失。

 “因為預購的量得留下,書賣完了也不能太早把預購部分拿出來賣,需要自己承坦這部分的損失。”

 出版一本“同人作品”,要學和學到的東西很多,不過,對很多“同人作者”來說,向自己喜歡的動漫、電玩、電影致敬,以“同人作品”跟同好交流,才是最大樂趣。

角色扮演學會各技巧

 前陣子動漫迷吳易甜到網友家製作角色扮演道具遇害事件,讓本地角色扮演玩家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角色扮演玩家把自己扮成卡通、動漫、電影角色,在動漫活動會場模仿這些角色的肢體語言,或者拍照貼在網上。

 不理解角色扮演的人,往往覺得角色扮演是“小孩的玩意”,一堆小孩在“扮鬼扮馬”,不明白他們的心態。

 許多人看角色扮演玩家,只是一群喜歡穿著戲服,上台表演、給別人拍照的“看板”、“模特兒”。

 他們也許不知道,角色扮演跟所有舞台表演一樣,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享受製作過程

 Syuichi除了是個動漫迷,也是個角色扮演玩家。

 她說,除了肢體語言的表演、揣摩角色,角色扮演概括服飾、道具製作、化妝、造型、肢體語言演繹。

 許多玩家為了把自己喜歡的二次元角色,變成三次元,會自己動手縫製角色服飾、製作道具,學習造型設計、化妝等。

 “如果不擅長手作,也可以選擇購買,要是真心喜歡那個角色,相信無論是動手作或是購買,都無礙于同好們的交流。”

 她自己因為享受製作過程,而深入研究角色,基本上除了無法自己製作的配件如假髮,余者都會盡量一手包辦。

 “除了肢體語言,服裝道具要到位,為了拍攝效果更接近原著角色韻味,可能還需要學習攝影技巧、電腦修圖等。”

 她是因為真心喜歡角色扮演,才跟朋友討教、經由網絡學習這些技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