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教科書沒有教的事 在動漫中學到了…(完結篇)

$
0
0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同樣一本漫畫、一部動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動漫、電玩,甚至電影、書籍等都好,是一種中性媒介,視乎人們如何解讀。

 許多人被漫畫感動,學到一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玖錚,一個靠漫畫養分成長的本地女生。

 她的職業在本地很罕見──繪師經紀人。

 “其實,本地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這工作,沒有其他同行。”

 她介紹,繪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為小說、輕小說、各式各樣商業作品繪製封面。

 她這個經紀人扮演的角色,則是發掘合適、有能力,在本地卻得不到公平待遇的繪師,推荐給台灣出版社,充當出版社和繪師之間的協調人。目前她手下有10位繪師。

 其實,馬來西亞不乏有才華的繪師,只是在本地難以出頭,反而在台灣找到一片天。

 除了繪師經紀人,她本身也從事設計工作和寫小說。她寫的小說主要是靈異偵探類。

漫畫和文字無法分割

 她最近才跟出版社簽約,小說作品要明年才出版,不過一直以來,她都在部落格發表作品和自費出版作品。

 她覺得漫畫和文字無法分割,“漫畫一定是有故事,故事通常是從文字衍生,其實是兩位一體。”而她除了看漫畫,也愛看書。

 對玖錚來說,漫畫給她的東西、教會她的東西太多了,包括她今天的工作和機遇,都跟漫畫脫離不了關系。

 “今天你看到的我之所以會是這個樣子,漫畫是個滿大的因素,讓我有今天。”

 她生平接觸的第一套漫畫是《七龍珠》,“沒記錯的話,是在小學三年級,到現在還是比較喜歡漫畫,動畫也看,但不沉迷。

 不過,隨著年齡漸長,她對漫畫的選擇越來越嚴苛,現在看得少而精。

導人向上分清對錯

 玖錚看得最久、到現在還追看的漫畫是《海賊王》。最近在看的,還有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原著小說改編的漫畫《魍魎之匣》、《狂骨之夢》。

 “京極夏彥的作品極具教育意義,包含文化、傳統、比較深刻的內容,雖改編成漫畫,但未必適合所有年齡層讀者,是小眾漫畫。

 她覺得,大部分漫畫初衷都是導人向上、向善,就算《七龍珠》這種動作比較多的漫畫,也包含正向訊息,比如正義、友情、熱血、做對的事、好的事。

 “我以前看《七龍珠》和《幽游白書》時,覺得有伙伴真好,而不是打生打死很帥,自己也想這樣。”

 尤其是看《幽游白書》時,她看到的是伙伴之間的友情。

 “那時很希望自己也有一群這樣的朋友,可以互相支持信任。但要怎樣才可以交到一群這樣的朋友?開始就會想,朋友之間不能只是享樂,還要能夠共同分擔煩惱。”

 漫畫本身不是什么罪過,她認為,要看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度,到底吸收作品的什么,而不是把作品定位為怎樣的作品。

 她說,世界上所有事都有正反兩面,漫畫這塊也一樣。

 “如果沒有暴力,我們就不會知道制止暴力那方是正確。沒有負面教材,我們就不會知道正面的東西是正確。”

帶來動力和正能量

 Syuichi從小喜歡看日本的熱血少年漫畫,揮別青春期后,逐漸轉向喜歡一些小品、小眾的漫畫,像《深夜食堂》、《聖哥傳》。

 漫畫給了她很多動力和正能量,尤其是一部名為《Rookies》的運動類少年漫畫。

 這部漫畫描述一個菜鳥老師,到一間學校上任,跟一群學生朝著夢想努力前進的故事。

 故事中的學生,是一群別人眼中的不良少年。然而,他們只是沒有努力的目標,沒有夢想、沒有特別喜歡的事情,也不想為了追尋什么而受苦,所以,才渾渾噩噩,什么也不做。

 菜鳥老師在接管這班后,開始幫助這群學生一起找尋目標。

 因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次,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沒努力過,就這樣過完一生,不是很可惜嗎?就算是說出來時被人恥笑的夢想,只要努力,就會一點一點地接近成功。

 到現在,Syuichi依然覺得,不管什么時候翻閱這部漫畫,都會被灌入滿滿的希望。

 “故事中的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平凡學生,看著他們哭著、笑著、經歷成功與失敗,內心都會被感動,並擁有勇氣,想要像這些角色們一樣勇敢面對人生。”

親子交流深入了解內容

 不只小孩,就連很多成人都難抵擋漫畫的誘惑。

 玖錚認為,漫畫很容易吸引讀者,因為它是連環圖,小說是文字,帶來的直觀效果不如漫畫快速。

 “比如一個人從A點去到B點,文字通常要用兩三百字形容,但漫畫只需要兩三格功夫。”

 另一本地漫畫迷林余晁表示:“圖像表達,本來就讓人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以,很多人對圖像比較感興趣。”

 玖錚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耐性閱讀很長的東西,對文字倦怠的人,多數會被圖片吸引。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一些輕小說、文字結合漫畫或圖文合本的書籍大為流行,大部分出版社都傾向出版文字較少的作品,以圖代文。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勤力抱著教科書,可以直接吸收相關知識,問題是,很多孩子對教科書並沒有興趣,但漫畫卻很容易吸引孩子。

 玖錚表示,漫畫帶給她很多感動。“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付出血淋淋的教訓,卻可以通過漫畫,和里面的角色一起經歷,一起學習,然后反思。”

 “這些東西是教科書里沒有的,無法從教科書中學到。”

 余晁認為,父母與其一味呵責孩子看漫畫,不如多跟孩子交流,一起探討和理解漫畫內容。

 “孩子本身的表現也很重要,如果他們看漫畫並不影響成績,表現很成熟,相信父母也不會太反對他們看漫畫。當家長反對孩子看漫畫時,孩子也不要只是跟父母吵架,應該證明給父母看,看漫畫其實不一定影響課業。”

小說改編更易理解

 至今,依然很多人覺得漫畫通俗難登大雅之堂,反對孩子看漫畫或動畫。

 其實,漫畫、動漫、電玩、電影、電視劇甚至書籍等,在今天已是同一產業鏈。

 有時候,如果你不是漫畫迷,根本就搞不清自己在看的電影、日本電視劇,甚至小說,到底哪部是原創,哪部是漫畫改編。

 漫畫現在可以小說、電視劇、電影等形式,再次呈現人前,除非完全禁止孩子看電影、電視劇或一些小說,否則根本不可能禁止孩子接觸漫畫內容。

 本地應該很少人看過蜘蛛俠、蝙蝠俠、變形金剛、超人漫畫原著,但應該很多人知道蜘蛛俠、蝙蝙俠、超人這些美國漫畫人物。

 美國漫畫讀者群還是小眾,可是漫畫改編的電影,在全世界以及我國都大賣。

 一直以來,漫畫改編成動畫是很普遍的事,美國漫畫歷來也會改編成電影,近年日本也加入此行列,越來越多日本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也有小說改編成漫畫的作品,比如《三國志》,以漫畫形式呈現歷史事件與人物,讓孩子可以輕鬆閱讀。

 又如日本的《電車男》,本來是一位網名為電車男的男性,在論壇寫下自己和“愛馬仕小姐”相遇過程。

 很多熱心網友因而為這位不會追女孩的卸宅族出謀獻策,電車男最終抱得美人歸,跟“愛馬仕小姐”修成正果。

 出版社把電車男跟網友的帖子對白,整理集合起來出版小說。

 小說大受歡迎,后來又改編成漫畫、電視劇、電影、舞台劇。

 本地輕小說作家無憂,創作“同人作品”時,更是以近年面子書竄紅的游戲《Unlight》為藍本,延伸寫成小說。

 漫畫、動漫、電影、書籍等只是一種不同形式的載體,但內容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