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親子互動 "通"情達理(親子篇)

$
0
0

文:程為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親子溝通話題永遠不會過時,中國《爸爸去哪兒》真人秀節目爆紅,親子話題再度熱起來!

 這個節目是由男明星帶著四至六歲的子女,到不同的地點度過數天,從親子的矛盾與互動情節中,反映親子關係的重要。

 新一年來臨,家庭親子關係不順利嗎?也許是時候“進補”一下,多多學習親子溝通和互動技巧了。

《爸爸去哪兒》這個大型明星親子生存體驗真人秀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也是節目中親子互動的經典之一。

 在第一集中,明星父子入住中國北京郊區一個村莊前,大人小孩都須交出身上的物品,明星父子林志穎和4歲的兒子Kimi也不能免俗。

 Kimi不願交出手上的布偶“小黃”,林志穎的應對成了極佳親子溝通教材。

 眼看兒子傷心大哭,林志穎蹲下抱抱孩子,說:“小黃可以帶嗎?去問問編導叔叔?”

 看了一眼工作人員,他再說:“不可以帶,對不對?過幾天,等比賽結束后,我們就可以把小黃帶回家。”

舒緩孩子情緒

 安撫了小孩的情緒后,他再說:“我們一起把它放進去,好不好?”

 然后,兩父子一起把布偶放進箱中,在之后的過程中,Kimi並未再提起這個心愛的玩具。

 林志穎在這個過程,動用了四個不同的技巧,即緩和與接納情緒、表明立場、提出解決方案,以及陪伴完成,成功舒緩了孩子的情緒。

 要求孩子征求他人的許可,這是一種溝通方式,同時讓孩子知道這種場景下,不是爸爸說了算,而是需要顧及他人。

 蹲下和擁抱孩子,才進一步溝通,這不只是愛的表現,更是一種平等溝通的心態,不以家長式權威強迫孩子做事。

 再者,告知孩子“比賽結束后可以帶回小布偶”,是一種解決方案,然后陪伴孩子把小布偶放進箱子,這兩個步驟進一步穩定孩子的情緒。

 現代父母遇上Kimi這樣的情緒時,常常忘了可以運用以上四個步驟,做法可能是下命令:“給我聽著:放進去!”或只是“乖,放進去”,此舉不只是無法達到安撫效果,而且演變成親子間問題。

溝通不能只是命令

 親子溝通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爸爸去哪兒》引起中國社會,甚至台灣、美國等地關注,因為其中親子溝通情況,引起社會人士共鳴。

 爸爸單獨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沒有了媽媽在身旁協助,狀況百出,加上與孩子溝通上的考驗,這不只是明星父親的問題,也是許多家庭想要知道能夠如何處理的問題。

 這個真人秀節目提供了一個反思平台,顯現每個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家境不一樣,親子問題各異,觀眾可能從節目中尋找可參考的方式。

 在這個新時代,親子溝通不能只是命令,那只是一種單向指示,並非雙向溝通。

 孩子的教養不能只是像電腦一樣輸入指示,而是從互動中找到最佳的引導方式。

 ★《爸爸去哪兒》明星家庭簡介:

 ●郭濤父子:郭濤是中國演員,曾參與著名電影《瘋狂的石頭》,兒子郭子睿,外號石頭。

 ●林志穎父子:孩子Kimi,真名未公佈。

 ●田亮父女:田亮是世界跳水冠軍,女兒田雨橙(森蝶,Cindy)。

 ●張亮父子:張亮是名模,煮得一手好菜,孩子張悅軒(天天)。

 ●王岳倫父女:王岳倫是中國導演,女兒王詩齡(恬恬/Angela)。

 ■網上觀看《爸爸去哪兒》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user/imgotv

兩階段需爸爸護航

 孩子有兩個重要階段,不能少了爸爸!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明星爸爸帶著孩子獨立生活,外表是一個娛樂節目,但其親子溝通的意義,引發了兒童心理專家的關注。

 台灣心理學者陳默認為,這個電視節目有其特殊意義,並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兩個時期必須有父愛護航。

 這兩個階段分別是幼兒期和十二三歲時期,如果父親能夠陪伴在側,甚至單獨與孩子相處,無形中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事。

 父親參與孩子的教育,能讓孩子全面成長,同時孩子也能學習從更多角度和理性看待事情。

 因此,父親應該在孩子需要他的時候,尤其是上述兩個階段,放棄一些應酬,讓孩子在有關成長過程中,有著父愛相隨的記憶。

慈祥爸爸成為緊箍咒…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林志穎和田亮的親子溝通方式,成為極大對比。

 當小林志穎Kimi不小心打破廚房的雞蛋,林志穎只是三言兩語,就讓孩子乖巧地抹拾打碎的雞蛋,讓人折服于林志穎的溝通和教育能力。

 反觀田亮,只要女兒一哭鬧,他就要碎碎唸著“我是慈祥的爸爸”,不讓情緒爆發出來。

 顯而易見,私底下的田亮,可能沒有一套能讓孩子和自己信服的親子溝通方式,因而需要狂唸“我是慈祥的爸爸”這個緊箍咒,控制自己的情緒。

 親子溝通的關鍵,不在于認為自己是怎樣的角色,而是如何在不經意間,自然而然的與孩子溝通,取得孩子的信任,然后讓孩子主動處理事情。

 溝通不是指示或命令,親子關係需要長期學習和累積經驗,在21世紀這個時候,父母若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應該不會是一件光榮的事吧?

陪伴游戲孩子增自制力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明星父親的孩子年齡介于四歲至六歲之間,在心理專家陳默看來,遊戲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很重要。

 孩子喜歡玩遊戲,父母就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伴他們,如果每天能有半個小時進行子親子遊戲,將能使孩子的成長過程變得不一樣。

 由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探索許多事物,學習自我控制,家長能夠陪孩子遊戲,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制能力。

電視節目選益于學習

 毋庸置疑,孩子常看電視節目,已公認是不好的做法;但是,如果選擇適合孩子的電視節目,不僅有利孩子思考,也能藉著討論內容,增進親子關係。

 一家人一起看電視節目,孩子提出疑問,如果父母給予正確答案,將能引導和糾正孩子某些觀念。

 此外,針對電視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孩子從中聯想和思考,也能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判斷能力。

 例如,《爸爸去哪兒》其中一集,需要孩子選擇自己想要住的房子,父母可以藉此問問孩子,換成是他們會做怎樣的選擇,為什么會做這個決定?

 在一問一答間,親子的互動變得有趣,而且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比較其中不同。

 電視是孩子的良師或損友,許多時候家長才是關鍵原因,懂得選擇適合的電視節目,有益孩子學習和成長,又能加深親子關係,一舉兩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