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國報 - 十分專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藤鞭教育運用得當 無情棒變自尊魔術棒(第2篇)

$
0
0

報導:潘有文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或更早之前,父母和老師擁有共同認知,即體罰犯錯的小孩最正常不過!

 如果,小孩在學校吃了老師一鞭,回來向父母投訴,說不定還要再“享受”父母的另一頓“藤條大餐”。

 但是,時代不同了,老師體罰小孩已是不少父母的忌諱,因為后者認為愛的教育不應使用體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藤鞭教育運用得當,可能會變成一支建立孩子自尊的魔術棒!

某場講座會上,一名家長向大馬註冊輔導師莫淑卿提問:“老師,你贊成用藤鞭嗎?”她回答:“我贊成,關鍵是如何用,而不是可不可以用。”

 老師體罰學生,家長投訴校方並要為孩子驗傷等事件,電子和平面媒體上時有報導,校方為免節外生枝,鼓勵老師放棄使用藤鞭教育,民眾也已對體罰有著刻板印象。

 當老師動用體罰,有些家長就會不問青紅皂白,指責老師不應打學生,忽略整件事的過程,以及是否與孩子的品格有關。

 現今,父母和老師屬于“微”權,在孩子的發展過程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需要保護彼此的“微”權。

 “在這時代,已經沒有‘權威’這回事,我們都很清楚每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已經不是‘權威’說了算的年代。”對莫淑卿來說,父母和老師的角色值得尊重,他們擁有自己的責任和權利。

 如果父母和老師互不尊重,甚至在孩子面前互相詆毀對方,一些孩子將變得目無尊長,就會增加教育孩子的難度。

 因此,莫淑卿相信藤鞭教育將對小孩起著警惕效果,更重要的是可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有選擇權

 “它讓孩子清楚知道,每個行為都會引發不同的后果,當孩子做出選擇后,必須自己面對和承擔。”她說。

 她曾擔任華小臨教和中學輔導處主任,她會在孩子犯錯前,向他們分析某些行為會引發的后果,再讓孩子選擇;如果孩子依然犯下同樣錯誤,藤鞭教育就會讓孩子明白需要承擔后果。

 在家庭方面,父母可讓孩子有選擇權,但也要讓他們知道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舉例,孩子不願做功課,父母可提醒孩子那是為了自己,此外也可能因此影響老師對自己的印象,甚至面對老師責罵或處罰。

 同時,父母可告訴孩子,不做功課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父母會為此感到傷心。

 另外,可與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在預定時間完成功課,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藤鞭處分。

 “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同時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承擔能力。”莫淑卿表示,此舉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能力承擔后果,同時藉此提升孩子的自尊。”

 但是,她並不贊成父母使用藤鞭或言語恐嚇孩子,以壓制孩子的行為,這類孩子長期處在害怕狀態,自尊心相對減弱,不敢做出新嘗試。

 藤鞭教育並非恐嚇孩子,兩者不能相提並論,如果父母加重鞭打力度和次數,孩子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出現極大的反彈。

孩子遭體罰藉機塑自尊

 當孩子遭到體罰時,父母該怎么辦?莫淑卿指出,理性的家長應運用藤鞭事件,進行機會教育,塑造孩子的自尊。

 她提出以下建議:

 ●先向孩子瞭解情況,如果孩子承認犯錯,父母應該稱讚孩子勇于承擔及負責任的態度,強化孩子的品格,提升孩子自尊心。

 ●如果孩子覺得委屈,但父母又認為老師處理得當,應引導孩子分辨是非,強化孩子的價值觀,提醒孩子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父母認為老師處理不當,應到學校與老師溝通,理解老師的原則與立場,並非在孩子面前責怪老師。如果父母依然不認同老師的處理方式,應與校方溝通,採取折衷方式解決。

 莫淑卿認為,當一個理性的家長,比當一個心疼孩子的家長,更有利孩子的品格發展!

愛的教育和體罰沒衝突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說用愛來教育孩子嗎?藤鞭教育行得通嗎?

 “藤鞭教育是一種工具,培養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背后帶著我們對孩子的愛,所有教育方式都是選擇題,只看父母如何選擇和應用。”莫淑卿表示,愛的教育和藤鞭教育之間並沒有衝突。

 人的情緒波動,偶爾會未思慮周詳而做出某些決定,以藤鞭訓導孩子為例,動手懲戒孩子,事后就需要與孩子溝通。

 “我們在進行藤鞭教育后,哪怕是一時情緒不穩定而出手打孩子,隨后,也必須和孩子做事后輔導,分析給孩子知道當時的情況和父母的立場。”她表示,親子間可藉著這個機會,共同探討未來發生同樣狀況時,能以何種更有效方式應對。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各異,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這是成長過程的“必需品”。在莫淑卿接觸的青少年個案中,許多險些走入歧途,最終回到父母懷怉的孩子,皆是因為發現父母深愛著他們的緣故。

 即是說,父母或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但當孩子感受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它將成為孩子在逆境中繼續成長的關鍵。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皆有,包括愛的教育、賞識教育、藤鞭教育、鷹式教育等等,每個人可以舉出不同的成功案例,父母也難以做出選擇。

 “以我接觸不同學生的經驗,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有成功的例子,前提是父母本身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教育方式,並且堅持到底。”莫淑卿發現,出現狀況的學生,大多數是父母不清楚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改變自身教育方法。

 舉例,父母經常稱讚與表揚,在這類型教育方式成長的孩子,都會比較有自信和自主。

 但是,這類孩子由于擁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或在無意間頂撞某些人,父母基于有人投訴孩子,並且聽從他人建議處罰孩子時,孩子就會因為教育方式突然改變而感覺混亂。

 “沒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適合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父母需要理清自己的原則、價值觀、界限等。”莫淑卿指出,父母需要清楚每個教育方式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強調紀律,不能忍受孩子的吵鬧聲,就應選擇比較規範式的教育,而非較為自由的教育,否則忍無可忍大發雷霆時,只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

 “藤鞭只是一種工具,作為輔助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時,父母可以選擇怎么用,而不是在于哪個年齡層的孩子適合使用。”她認為堅持到底貫徹有效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更有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