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許雅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不然,眼前的衝突解決不了,因為第三者介入,衍生更複雜的家庭問題,影響家庭幸福……
先來看一個個案:職業婦女瑪麗向公司請假一天,在家處理私人事務。早上,看到坐在飯桌上的家婆,將口中咀嚼細碎的麵食,吐在小湯匙上,餵食一歲的小兒子,她忍不住衝上前,說:媽,你不可以這樣餵食,這太不衛生。
家婆憤然放下手中的食物,離開飯桌,口中嘀咕:這有什么關係,小孩子咬不到麵食……
中午,就讀小二的大女兒西西從學校回來,家婆就拿出外頭打包的漢堡套餐說:寶貝,看我給你準備了什么食物?大女兒高興地接過食物,坐下來就吃。
孩子感受到家庭不和氣氛
瑪麗心中的怒火,開始燃燒,她把家婆帶到廚房,然后說:媽,我說過多少次了,西西是過動兒,快餐會影響她變得過動。
家婆終于發火:我知道你不高興我來你家住,所以,我做什么你都看不順眼,你的丈夫長到這般高頭馬大,我都是這般帶大的啦。她悻悻然走進房間,直至晚飯時間都不出來。
在外頭打拼一整天,瑪麗的先生一臉倦容回家。在飯桌上看不到母親,又看到妻子默不作聲,他開始察覺不對勁,便走去母親的房間,請她出來吃飯。
母親看到兒子,一股腦向兒子埋怨:我沒胃口吃飯,你媳婦無禮對待我,一點都不把我放在眼裡……我看她對她娘家挺好的,還借錢給她弟弟買房子……
做兒子的好言相勸:媽,瑪麗不是這個意思,她……終于,母親和兒子一起走出來吃飯。一頓飯時間,看著丈夫不斷夾菜給家婆,瑪麗腦海裡一直浮現對家婆的不滿。
安靜的晚餐時間結束了,8歲的大女兒,感受到家庭不和氣氛,心裡不安卻說不出口,趕快回房閉眼假裝睡覺。看到家婆回房休息,瑪麗走回睡房,丈夫叉手坐在床緣上,開始向妻子興師問罪……
一場家庭風暴就此展開!
父母勿介入子女衝突
郭富美說:“相比西方家庭,華人家庭最大的差異是:父母很容易介入子女的家庭事務。”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比較黏密。好處是彼此可以得到很多資源,壞處是:有的孩子不想長大;有的是父母管太多,家庭衝突也多。尤其是孩子逐漸長大,升學、交友,工作、結婚生子后,問題更多。
從小起,父母便介入子女補習、結交朋友,選讀科系的決定。子女長大另組家庭后,父母仍會介入子女的家務事:請女傭、教小孩……長期下來,便會製造更多的家庭衝突,尤其是婆媳之間的不和,嚴重影響家庭幸福。華人家庭常見的婆媳問題,就是非常“東方”的現象。
“人,無法獨自生活,都是從家庭出來的。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跟家庭有關。因此,父母最好不要過度介入子女的衝突,讓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成人子女,自行解決他們的問題。”她說。
訂好規矩不越界限
相信很多子女看到這裡,開始焦急:我要怎樣讓父母不介入我的家庭問題?
郭富美說:“你可以這么做,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手足之間,要訂好界限。”
夫妻之間發生衝突,必須讓夫妻自行解決,長輩和晚輩都不要介入!親子之間發生衝突,那么,就讓另一位沒有涉及衝突的配偶,幫忙處理問題。手足之間的衝突,只要不大打出手,父母無需過度介入,讓孩子在競爭和爭吵中,學會妥協。
“偶爾,老么會和爸媽一起睡。有時候,我會跟老么說:兒子,今晚我要跟我老公一起睡,你要自己睡。老公和老爸,老婆和老媽,用幽默的方式讓孩子會學界限分明,不會失去子女的尊重。”
有的子女,受不了爸爸愛“背”媽媽的淘氣,結果,爸爸說:我背我的老婆,關你什么事?子女的抗議,便在這種幽默中解決。
別讓小孩捲入衝突
夫妻關係不穩定,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時,避免把無辜小孩牽扯進入,因為這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夫妻經過激烈爭吵,事后,妻子把氣發洩在弱小孩子身上:都是因為你,我才跟你爸結婚,過著不幸的日子。久而久之,孩子會內疚覺得自己是個包袱,開始怨恨自己、怨恨父母。
“父母的衝突,把孩子牽扯入內,只會造成孩子在經濟上、情緒上和心理上的不安定,進而影響他的個人發展,製造更多家庭問題,讓原本的衝突變得更嚴重。”她說。
惡性循環下,孩子會有更大心理負擔,性格變得自卑,負面思維越來越多,進而產生“不想活了”念頭,甚至,自殘的行為。這時候,不是單純處理父母衝突即可,還須處理子女的創傷問題。
父母吵架無需隱瞞
雖然,父母不應把孩子牽扯進夫妻之間的衝突,但是,這不表示,孩子不可以知道大人吵架的事情。
“很多人常說,大人不該太早讓孩子看到這世界不美好的一面。但我覺得,讓孩子看到不美好的事情,這沒問題。現實本來就不美好,看到父母爭吵,並不會造成子女太大的創傷。他們會按照自己的年齡,去理解父母吵架這件事,就算因為年紀太小,不能理解,這也無所謂。”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子女知道:老爸和老媽的“僵局”,跟子女無關,我們會自行解決。那么,即便看到父母的僵局,孩子亦不會產生負擔。
偶爾,因為生活忙碌的壓力,郭富美會在家中大喊:“我就要得憂鬱症啦,因為我下個星期有三場演講啊,我的powerpoint還沒做完啊!不要惹我啊!”喊完后,三名子女流露“釋放”表情:幸好,媽媽的情緒不好,和我們無關。
理智看待親職化兒童
“家庭裡,子女需要承擔父母的責任,扮演父母的角色,這很常見。這種現象稱為“親職化兒童”(parentified children)。
親職化兒童要做很多家務:煮飯、洗衣、照顧弟妹。這和一般兒童協助父母做家務情況不同,因為他們承擔家務責任時,完全沒有選擇性;完成家務亦不會獲得讚美;他們只能犧牲放學后玩樂的時間,肩負本屬父母的角色。有的孩子還會成為父母的情緒支持者,或者當父母衝突中的協調者。
許多親職化兒童的心聲是:我好累,我好想有時間玩樂,我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做……
“子女承擔父母的角色,會變成一種負擔。父母需要留意孩子是否能夠承受。雖然有的小孩就是因為生長在惡劣的家庭環境,而練就一身本領。”郭富美坦言,從研究中發現,這些人很會照顧身邊的人,但總是不會照顧自己,在心理上一直有不如人的感覺,這都是親職化的后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