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涂素燕
攝影:連國強
家有孩童陷入藍色風暴,需要尋求專業人士評估診斷,並且接受合適的治療……
至今依然有許多孩童患上憂鬱症,卻被誤以為是“公主病”、“草莓族”、“意志力薄弱”等。
事實上,孩童患上憂鬱症,不能靠“管教方式”或“自身努力”改變症狀,孩童憂鬱症也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自動好起來。
尤其是一些因為憂鬱症拒學的孩童,如果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協助他們回歸學校,將來要踏出社會就更難。
心理咨詢師李莉莉鼓勵家長,如果懷疑孩子有憂鬱傾向,可以先找心理科專業人士診斷。
“不過,我國還沒有管制心理科,所以尋求心理科治療時,必須謹慎。”
在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有憂鬱症之前,她一般會從多方面調查和觀察孩子面對的問題。
要是拒學的孩子,她會要求家長向老師和同學,了解孩子在校的狀況。
“此外,必須了解家長的管教方式、家庭病史,並對這個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評估,才能確定他是否患上憂鬱症。”
嚴重者須藥物治療
如果孩子已經有自殘、自殺傾向,除了心理治療,還必須配合精神科的藥物治療,輕微的憂鬱症,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應該是最后方案。
她認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是結合心理輔導、精神科和行為治療,如果孩童有其他生理上的疾病,也必須有兒科醫生的參與。
在治療的過程,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
當然,首先必須靠家長察覺孩子面對的問題,帶他們走進治療室。
“治療室是個可以配合他們狀況的地方,如果他們害怕走進治療室,就更不可能走到學校或人群多的地方。”
有些家長會因為孩子患上憂鬱症,就把他們留在家里,完全脫離外面的世界。
她認為,讓孩子留在家里,過度保護孩子,並不是辦法,應該視情況而定,讓他們繼續參與一些日常活動。
“如果上學會增加他們的壓力,就應該先讓他們休學。但一些平時進行的活動,像鋼琴班、手工班,要是不會對他們造成壓力,還是可以繼續。”
治療憂鬱症是個長期過程,如果孩子已經拒學,她除了引導孩子克服心理障礙,還會通過各種生命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價值觀,讓他們逐漸回歸到正軌生活和學校。
先輔導勿急著用藥
大馬註冊心理輔導及督導師鄭明輝認為,孩子只是有憂鬱症初期征兆,父母就帶他們看精神科醫生,醫生要是直接給孩子開抗憂鬱症藥物,這不太合適。
他說,儘管12歲以下的孩童,醫生會為他們開特別給孩童的藥物,可是難免有副作用。
“近年新的藥物副作用已經減低,但還是有一定副作用。”
但是,孩子如果是自閉症、學習障礙、嘗試自殺,或有些不尋常和古怪行為,那就宜直接送往精神科。
比如,他見過一個喜歡吃草的小孩,必須接受精神科治療。
但如果孩子面對一些精神壓力,食欲不振或精神不好,心理輔導及聆聽,可能就可以幫助他們。
家長應該先帶他們向臨床心理醫師,心理輔導師或心理治療師求助。
治療師、輔導員或心理醫師會確認,這個孩子需不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或者只需要以游戲、音樂、沙盤治療等方式,幫助這些孩子。
目前大部分醫院的精神科部門,都會由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醫師或輔導師,聯合治療心理疾病的病患。
他本身曾經在醫院里,跟精神科醫生一起配合治療心理疾病患者,他認為,這是比較完整的治療方式。
憂鬱家庭產生憂鬱孩童
有關孩童憂鬱症議題的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
基本上,孩童憂鬱症的成因,跟成人憂鬱症一樣,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遺傳學、生物學觀點來看。
然而,就像成人憂鬱症,專家對孩童憂鬱症的成因,同樣持著各種不同看法。
李莉莉表示,孩童憂鬱症的成因,可以歸納為:基因遺傳、生物化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智力因素、人格特質因素、人際互動因素。
她說,許多研究顯示,家族血緣越近的人有憂鬱症病史,孩童憂鬱症發病率越高。
她觀察許多個案的家庭結構,認為從心靈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遺傳”,可能是憂鬱症的家庭,一般會以“憂鬱的模式”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一代傳一代,可能導致下一代當中有人發病。
從生物角度來看,憂鬱症孩童跟體內賀爾蒙失調有關,所以精神科一般會以藥物控制病情。
社會環境因素,比如親子分離、面對災難、生活或學業壓力、遭到精神和肉體虐待,也會導致孩童患上憂鬱症。
她個人比較認同,這是孩童患上憂鬱症的主要成因。
“親子分離包括喪親,長期把孩子交由他人照護,現代很多家長,把孩子交由他人照顧,可能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才帶回家一次。”
孩童要是智力或學習能力不足,長期面對挫敗和壓力,也可能患上憂鬱症。
“較常見的憂鬱因素,還有孩童本身的人格特質,這些孩子的人格思想通常偏向負面。”
這可能跟家庭有關,如果家庭發生很多負面的事,孩子從小受到影響,產生負面思考模式,可能導致他們的人格發展也趨向負面。
還有孩童的人際互動關系、社交能力,也是憂鬱症成因。
后天影響是主要因素
鄭明輝相信,大部分孩童,都是后天因素而患上憂鬱症。
他認為,孩童患上憂鬱症,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背后肯定有多種因素。
這些因素可能包括學業壓力、家庭親子關系,跟朋友的社交互動等。
“父母之間的敵意,經常爭吵,或喪親等家庭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憂鬱症。”
他認為,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特別焦慮或擁有負面情緒,孩子的焦慮和負面情緒,一般是受到后天影響。
“一位很焦慮的父母,會教出一位焦慮的孩子,一位容易動粗、發怒的父親,會教出一位容易發怒的孩子。”
所以他強調,父母的身教很重要。
他說,也有一些情況,是父母有憂鬱症,他們一些負面的行為表現、反應、言談,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導致孩子出現憂鬱症。
他遇過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憂鬱症完全不關他們的事,只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要他幫忙“搞定”孩子。
他覺得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比孩子更需要輔導,孩子的問題不總是出在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父母也有責任。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心理狀況,都會影響孩子。”
父母和家庭,最好一起參與孩童憂鬱症的治療,因為有時候,需要幫助的,不只是患病孩子本身,而是父母和整個家庭。